死人、熱播、婚變、跳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人名變幻,再難找出什么新意。這大約就是祛除了看客心態,試圖從娛樂與傳媒——兩大光怪陸離工業體系的噪音中,辨識、抽離出意義的人的苦惱。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中,我在籌備1990年代中國內地文化流變的《創富年代的倒影》之余,基于目眼前的文藝世象,屢屢生發的一段感慨。
娛樂界近期的熱鬧照例是上面這些。惟一的例外,就是新近幾個年度榜單的出爐。有媒體列的,也有英美式的財富統計。通常說來,媒體榜單往往涉及媒體操盤者的趣味,雖說傳媒愛扯出“公正性”來作幌子,但正如任何史書都是由個體的“人”來執筆一樣,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最后的檢驗標準,無非是有趣無趣,操盤單位的個體趣味所占比例如何。至于英美式的財富統計,算起來,這種以各界達人為目標的游戲登陸中國已有十余年,但我也和許多人一樣,很懷疑這種統計在內地現行背景下的準確度。
嚴格說來,中國的藝能界和傳媒業,尚沒有推出過一個類似美國媒體那樣衡量影視界人士影響力的“勢力榜”或“權力榜”。這類榜,貌似比內地現有的幾種更八卦和俗氣,其實更能客觀反映行業變遷以及精英們在業界的沉浮。舉個例子:1990年代前后,類似湯姆·克魯斯、湯姆·漢克斯這類大明星,在“權力榜”上是跟諸如斯皮爾伯格以及若干影視大亨平起平坐的,而現在你想再看到“兩斯”的名字,恐怕就不如那些年容易了,因為他們的銀幕影響力、票房業績,或多或少都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的“票房印鈔機”們。當然老板們和大導演們也會有所變化,比如彼得·杰克遜,十年前誰知道這個人,現在的業界又有誰不知道此人?所以,有這類“庸俗的”勢力榜,倒能給投資者和業界外的某些關注者,提供一個參股或研究的“晴雨表”。
說這些,是想藉此證明,內地業界(不止藝能業和傳媒)某些人士對本行業狀況了解的草率與混亂。熱盼票房收益的影視公司,整天圍著憑“一根筋”在媒體聲譽鵲起的低成本文藝片導演轉,類似的事這些年在娛樂業并不是笑話,也并不少見。“哭錯墳了”——這是早年我調侃一個搖滾青年立誓“要做貝多芬”時的戲語,今天拿來調侃若干新進娛樂業的投資者,或報刊、網絡上那些自作聰明的“影評人”、“劇評人”、“樂評人”,怕是依然有效。
“勢力”不是幾個精英酒桌邊圍坐就能吹出來的,也不是個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擰吧“N零后”觀眾在網上鼓噪的,更不是那些為“投資6000萬、票房9000萬”影片“慶功”的外行娛記、編輯們所能虛構的,它是實實在在的業績和口碑。所有從業者只有做到從上到下地尊重這點,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會多一些理性,屬于民脂民膏的“國有資產”才會更少一點“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