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論為基礎,用1980年~2006年數據對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關系做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增加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消費 持久收入 暫時收入 實證檢驗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居民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居民消費增幅下降、消費需求不旺現象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消費作為主要宏觀經濟變量,決定著產品的需求,從而影響到生產和就業水平乃至整個經濟生活。因此,對居民消費行為的研究,尤其對影響居民消費行為因素的研究顯得更加重要。
本文將在持久收入假說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1980年~2006年統計資料的分析,討論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是否符合PIH以及兩者的差距、原因,最后根據城鄉居民消費的不同特點,提出增加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建議。
二、理論模型及數據來源
1.模型建立及數據來源
我們要分析現期持久收入、暫時收入同現期消費之間的關系,就要建立相應的理論模型,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依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論建立如下基本實證模型:
Ct= F(Yt) (1)
Yt= PYt+TYt (2)
式中,Ct為現期消費,Yt為現期收入,PYt為現期持久收入,TYt為現期暫時收入。模型表明,本文僅限于分析消費與現期持久、現期暫時收入的關系,也即僅分析現期持久收入、現期暫時收入對現期消費的影響及影響程度,而不考慮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不重要。
2.持久收入、暫時收入的測算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于1952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設消費理論。按照他的觀點,收入由兩個部分組成: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消費者對不同類型的收入變動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收入的變動是持久性的,那么人們就可能消費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變動具有明顯的暫時性,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當大的部分就會儲蓄起來。為了解決測算的問題,在此采用弗里德曼的估算方法,估計我國居民收入的這兩部分。
(3)
式中,Yt-1表示前一期收入,Yt-2表示前兩期收入,因此即由可統計的收入的三階移動平均值來近似地表示,暫時收入以當期收入減去估算的持久收入來表示。
三、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關系的實證檢驗
1.城鎮居民
根據持久收入假定,本文設定城鎮居民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間關系的計量模型如下:
(4)
用1980提~2006年數據對(4)式作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CC=45.91+1.18CPY-0.8CTY
(0.85)(11.14)(-0.87)
R2=0.963686DW=0.171211
2.農村居民
基于持久收入假定,本文設定農村居民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間關系的計量模型如下:
(5)
用1980年~2006年的數據對(5)式作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DC=-7.52+0.78DPY+0.80DTY
(-0.96)(52.29) (3.78)
R2=0.992735DW=0.639818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從以上實證檢驗的過程可以看出,在1980年~2006年間,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基本符合弗里德曼的PIH持久收入假說,消費主要是由持久收入決定的而與暫時收入不存在顯著關系。但是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不符合持久收入假說,農民的持久收入和暫收收入都對消費有較大影響,且暫時收入影響更大。
因為城鎮居民的收入對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持久收入上,因此,要想達到擴大內需,增加消費的目的,應大力發展經濟,減少下崗失業,確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狀況,盡可能地縮小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是保證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大力發展消費信貸,解除消費的流動約束,促進居民消費傾向的增加。
對于農村居民,無論長期還是短期的收入變化都會對消費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收入政策對消費需求的刺激都是顯著的。政府應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持久收入的增加。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就業培訓,降低農民打工的門檻,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政府還應不斷推進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促進農村居民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的共同增長。
參考文獻:
[1]臧旭恒: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臧旭恒: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J].經濟科學,1994年第1期
[3]徐 晶: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比較研究——持久收入假說視角[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4]米 強:基于持久收入假說對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消費導刊,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