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化是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但是,目前許多企業對信息化帶來的效益卻難以評估,本研究通過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框架,以此評估企業信息化的績效。
[關鍵詞] 績效管理 中小企業 信息化建設
如今,中小企業信息化關注的焦點逐步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IT深入應用與滲透階段。相應地,中小企業對信息化的績效管理重心也逐漸由以“投入為主”轉變為“以績效為主”。2002年10月9日,我國第一個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企業信息化基本指標構成方案(試行)》出臺,標志著企業信息化理論的研究向實際應用邁出了關鍵性一步。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建立,豐富和完善了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對中小企業而言,它有助于幫助中小企業明確信息化的戰略和目的。
一、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的指導思想
在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中,我們通常需要回答三個基本的問題——“為什么要對企業信息化績效進行評價?需要評價哪些因素?怎樣進行評價?” 圍繞這三個基本問題,我們采用以下四個指導思想去評估企業信息化的績效。
1.明確評價目的
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目的是通過對企業信息化績效進行評價,使得企業決策人員能夠根據評價報告提升信息化績效;回答企業如何通過信息化建設支持企業使命,如何為客戶提供價值;區分信息化建設對當前和未來發展的影響;檢查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功能及各項具體指標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2.定位信息化戰略
由于企業的最終目的是持續地贏得最大利潤,因此企業信息化績效主要應該反映信息化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價值貢獻方面。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應從業務流程開始,結合財務和技術指標,以業務目標驅動進行評價。
3.分析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組織文化,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信息系統在企業中應用的范圍,信息化活動的分散與集中性,對現有資源的支持程度,企業決策層對信息系統提供信息的評價。
4.監控評價過程
由于信息化建設的不確定性導致在信息化績效評價過程中需要考慮環境變更的動態性,將用戶與操作管理員也包含在內,這使得評價更具有參與性。
二、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框架
根據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的指導思想,從《中國企業信息化基礎指標構成方案(試行)》中選取和整合出15個適合于描述企業信息化績效控制的因素,并參照COBIT模型建立起了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管理框架(見表)。
根據本框架,中小企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應該針對于信息化建設及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實時的控制,信息化項目的戰略規劃必須與企業自身的戰略相照應,企業決策層應該在企業信息化的過程中起主導性的作用。
信息化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分為內外兩方面:對外,企業信息化能夠為企業的供應商、合作伙伴、客戶創造附加價值;對內,信息化建設能夠改進企業運營的效率,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同時,信息化績效與企業文化、組織結構和企業創新能力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聯系。
在信息化建設的各階段中,企業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按照信息化建設的生命周期,企業在信息化戰略規劃階段受到的最大的阻撓就是來自企業決策層對信息化的態度,只有那些有遠見的企業領導者才會支持對信息化建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在信息化建設階段,企業必須要組建一支既了解企業自身需求,同時具備成熟技術管理能力的項目實施團隊;在運行和應用階段,企業應該努力將信息化為企業帶來的效益識別出來,并盡量采取量化的指標進行衡量;企業在信息化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應該加強內部控制,應對由于信息化導致企業變革產生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郝曉玲 孫 強:信息化績效評價:框架、實施與案例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2~13
[2]張建林:管理信息系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