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文化角度出發,對我國民營企業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傳統誠信觀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不適應是造成民營企業誠信缺失根本原因的觀點,并基于這一認識,提出了構建基于關系運作、依托制度完善的治理模式。
[關鍵詞] 民營企業 誠信缺失 文化分析 治理對策
“經濟活動是基于社會習慣和道德之上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誠信理念、信用模式發端于西方社會的傳統文化和契約關系,并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制度與文化的高度融合,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民營企業發端于民間大眾,依理應成為這種優秀文化的傳承者。但現實卻與此大相徑庭,其根源就在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中華傳統誠信觀不能在簡單意義上構成現代市場信用。傳統文化與現代制度的矛盾沖突,構成了當前民營企業誠信缺失的內在原因。
一、民營企業誠信問題的文化視角分析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所謂缺乏誠信也主要是“對外人的極度不信任”,因此,本文將以家庭為起點,對中西方文明中的社會誠信問題進行考察:
1.中國社會誠信的歷史考察
“差序格局”是中國社會結構的顯著特點,傳統中國的人際關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等家庭因素所產生的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就“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這就使得中國家庭的內外邊界具有極強的彈性,并為建立基于家庭關系網的誠信社會結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正如費正清所言:“中國社會的行為規范來自家庭制度本身所蘊含的忠貞誠善等個人品德”。同時,為確保這種社會誠信結構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中國社會建立了倫常制度,這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制度模式,最終使中國社會形成了一種以家庭關系為基礎、以倫常制度為維系的誠信結構模式。
這種模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局限于家庭行為。在家庭關系中,人與人之間要誠實守信,互相幫助,這是美德,也是責任與義務,但在此關系之外,道德就變得無關緊要,而且人們普遍不愿對這些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2000年,中山大學在一次題為“廣東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對于家庭成員、直系親屬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對銷售商、網友、生產商的信任度;第二,從屬于政治行為。中國傳統的倫常道德是一種以政治需要為主導的道德,其主要功用在于調節社會等級關系。這就使得作為倫理道德重要范疇的誠信,不僅是調節人倫關系的基本準則,更成為統治者政治理念的彰顯;第三,依附于人格行為。傳統誠信觀是一種人格信用,并不具有普遍適用的可靠性,超出倫常制度的特定范圍,信用就會淪喪為猜忌和懷疑,也即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于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2.西方社會誠信的歷史考察
在西方社會,家庭是一個界限分明的團體。“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因而,不可能形成基于家庭關系的誠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教哲學)的誠信觀。當這種宗教信仰隨著文明的進步被逐漸淡化時,其中所蘊含的“普世主義”思想卻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并演化成為西方社會秩序的重要原則。他要求道德及其行為都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中“不分對象地”適用于一切人。例如,同任何人做生意都應當誠實公道,而不僅僅只限于親戚朋友。但是,基于“普世主義”的誠信體系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西方社會很早就開始注重契約的社會功用,并將其逐步發展成維系誠信社會關系的制度保證。至此,西方社會形成了一種以“普世主義”關系為基礎,以契約制度為維系的誠信結構模式。
中西方社會雖然建立了不同的誠信社會模式,但卻表現出了共同的特點,即誠信來源于某種文化關系,而一定的制度又為這種關系提供了保障。(見圖)
3.中西方社會誠信的現實考察
契約化、開放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無疑,西方社會所形成的誠信結構較好地滿足了這種需求,正如韋伯所言:“如果沒有這種普世主義,就很難理解現代經濟制度是怎樣運轉的。”
在中國,自近代以來,傳統倫常制度被現代社會關系逐步取代,傳統誠信的制度基礎遭到了嚴重破壞。同時,基于家庭關系所形成的傳統誠信觀對于市場經濟也表現出了較強的不適應性:首先,在市場經濟中,交往行為早己遠遠超出親緣范圍,但人們的意識卻走不出傳統的親緣關系,沒有形成具有普世性的社會誠信意識;其次,由于傳統誠信觀從屬于政治行為,致使誠信的社會價值作用遭到嚴重抹煞,很難對現實經濟領域發揮作用;再次,由于傳統誠信觀依附于人格行為,使得契約關系無法成立,也就無法形成現代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契約信用關系。
舊的體制、舊的觀念仍未完全打破,新的體制、新的觀念尚未確立,這構成了現代社會中民營企業誠信缺失產生的文化原因。
二、民營企業誠信問題治理體系的構建
中西方傳統誠信觀的巨大差異,使中國民營企業誠信缺失治理體系的構建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特點,即構建基于關系運作、依托制度完善的治理模式。
1.可行性考察
所謂傳統誠信觀的現代化問題,其實質就是一個路徑選擇問題,結合中國社會特點,發揮社會關系所蘊含的制約作用,通過建立、發展、維持和利用社會關系,即關系運作,達到建立中國企業誠信機制的目的是可行的。
(1)關系在中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國人建立誠信的主要機制。在社會交往中,關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保證了交往各階段所需要的信任。關系意味著相互的義務,而義務感會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一個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義務,他就會失去面子,不僅會受到別人的譴責,而且可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失去關系網及其中所包含的社會資源。”
(2)“差序格局”的社會特征使中國有可能形成依托家庭關系的誠信基礎。中國家庭關系的界限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自己人”可以包括任何想拉進圈子里來的人,“外人”可以經過交往而成為“自己人”,這使得家庭關系可以遠遠超出西方家庭結構的范圍限制,逐漸建立起社會誠信。
(3)社會誠信制度特別是誠信法律制度的建設必須依賴于社會關系。中國傳統法律是一種以人情為基礎、重視關系和地位的倫理法律。傳統中國社會的關系格局不僅沒有被法律所取代,還通過吸納現代法律制度的一些成分以改進的形式繼續存在,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一,在西方法律中,契約是法人之間斗爭、談判的結果,是私人關系的替代物,它的效力由法律制裁而非社會壓力來保障。在中國,契約往往是一種“君子協定”,其主要功能在于界定人際關系的具體內容,起到關系備忘錄的作用,而不是私人關系的替代物。第二,在中國,契約的使用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往往只有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才會簽訂契約。在關系網內部,很少簽契約,即使簽了,效果也不大。第三,在中國,只有契約是用處不大的。情與理的考慮必須整合進契約的執行過程之中,甚至體現在契約的字里行間。
因此,雖然中華傳統誠信觀對現代經濟制度具有較強的不適應性,但是,傳統誠信文化仍能夠通過自身的現代化實現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有效融合。
2.關系運作模式分析
(1)微觀層面——營造企業誠信文化。沃頓商學院“跨國公司競爭力”課題組在研究世界500強時發現:他們樹立的企業核心理念幾乎很少與商業利潤有關。在摩托羅拉,公司把“誠信為本”作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業的每個員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對人永遠尊重”。與此相對應,而我國企業普遍的認識則是,創造利潤是企業的惟一目標。這種觀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很多企業的發展,使很多新創企業由剛成立的一時賺錢,到若干年之后就走向虧損和破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理念、企業誠信出了問題。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誠信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尚未被社會、特別是企業充分認識,因而沒有形成一種強烈需求市場誠信的氛圍。要大力推廣誠信文化,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研究分析當今國外企業誠信制度和誠信管理經驗,在此基礎上為民營企業提供誠信管理和誠信文化方面的咨詢和援助,幫助民營企業逐步營造誠信文化氛圍,引導企業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打造品牌誠信。
(2)中觀層面——構建企業間誠信合作模式。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不均衡性,使企業間誠信體系構建呈現出地域性、行業性特征,形成了不同模式。(見表)
第一,工業園區模式。在中國東部廣大農村,地區性民營中小企業占有很大比重,一個村、一個鎮往往可以集中連片地孕育出十幾家、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企業。為確保企業更加靈活地適應市場,這些企業往往形成了獨立性、小型化、專業化的特點。同時,為應對外部市場競爭,這些企業又必須增強區域內部企業間的整體協作能力,明確內部分工,形成專業化生產,構建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工業秩序。在這種秩序下,“一個公司越具有特色,它就越依賴于其他公司產品的成功,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在由親屬關系緊密編織起的地區社會關系網上,促進了互惠發展。這些社會聯系及不斷接觸使檢測變得容易便利”。基于這樣的自然基礎,對于東部廣大民營中小企業而言,通過建設地區性工業園區,整合關系,規范引導,強化協作,完全可以建立地區性的企業互信機制。
第二,科技研發模式。現代科技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一個大型的研發項目往往需要多家企業、研發部門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而,在這些企業、部門之間就可能形成一種基于研發的互信機制,在這種機制制約下,與科研有關的智力資本、前沿信息、技術方法等就具有了較強的流動性和互惠性,并逐步建立起長期的信用合作關系。弗里曼(Freeman)指出:“合作性研發網絡成為培育未來正規合作企業和各種非正式合作網絡擴張的沃土。通過這種方式,技術領域的成員們‘自然’合作和公司企業間的‘非自然’合作就結合起來了”。高科技企業間基于研發的誠信關系便可以發展成為企業間的互信機制。
第三,商業集團模式。對于多數企業而言,處于生產鏈上不同環節或在資本運營上具有相關性的企業之間往往容易形成密切的協作關系,逐步構建起長期穩定的企業網絡體系,即商業集團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處于同一級別企業間的橫向聯系、處于不同級別企業間的縱向聯系可以實現高度融合,產生相互之間的責任和互惠機制,避免不正當競爭、惡性競爭等失信現象的產生。
第四,戰略聯盟模式。戰略聯盟模式是基于商業集團模式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只是更具有獨立性、強競爭性等特點,是商業集團間強烈的相互需求的結果。這種模式通常適用于行業間企業誠信機制的建立。
(3)宏觀層面——實現傳統誠信觀的提升。第一,拓展傳統誠信界限。市場經濟的發展本質要求把傳統誠信中的熟人圈拓展到整個社會,把個體的誠信美德拓展為社會美德,從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要使誠信觀念、誠信意識和誠信道德的宣傳、教育滲透于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全過程。
第二,強化合法功利意識。由于傳統中國商品經濟的不發達,人們觀念中,行為的道義性大大勝于功利性,把追求行為的正當功利性往往看作是不道德的行為,這就從觀念上抑制了商業的發展,有悖于市場經濟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行為仍需要道德來支撐,所以,傳統的道義性也不必徹底拋棄,而是要突破其生發的局限性,把市場主體行為的功利性合法化、正當化、明確化,使人們在合法勞動的前提下,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
第三,實現傳統誠信的理性升華。情感是傳統誠信發生的依據,一方面,它顯示了誠信持續的長久性與密切性;另一方面,又表現了誠信的非理性,即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只有守信用才能為市場主體帶來最大的經濟利益,而契約是表示信用關系,保證信用行為的“憑證”,是信用的最基本形式。契約的簽訂,不是情感的結果,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理性結果,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在契約中,排除了主觀的情感成分,體現了誠信的功利效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復雜市場交換的順利進行,保證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
企業誠信的建立固然需要制度體系的支持,但企業誠信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會道德理念的。中華傳統誠信觀與現代經濟發展間的不適應性,不應成為阻礙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緣由,相反,中華傳統誠信觀只有主動地適應社會變革要求,在自覺揚棄中實現新的升華,才能在根本上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德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同時,源于西方社會的制度、機制,也只有自覺地適應東方文化的沃土,才能在這片土地上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Fukuyama, F.(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德]韋伯:儒教與道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Yang, C. F. (1995). Psycho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informal groups: the issues of loyalty, sincerity, and tru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pril 6-9, 1995. Washington, D. C
[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Winn, J. K. (1994). Rel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aw: informal financial practices of small businesses in Taiwan. Law and Society Review, 28
[7][美]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勒斯.基業常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