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現狀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小企業集群在各國或地區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各國對中小企業集群的界定標準不同,但從經濟發展的總體來看,中小企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很多國家在數量上都超過99%,就業超過50%。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融合、科技的進步,中小企業的成長模式也在發生變化,中小企業正在向集群成長方向發展。
中小企業集群一般定義為:一群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依賴,既具有專業分工,資源互補又維持一種長期的、非特定合約關系的中小企業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集聚。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特色,甚至成為一些地主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一些學者更將其概括為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民營中小企業集群迅速成長,在經濟的空間成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民營中小企業集群是指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而形成的企業集群,它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主要表現形式。
由于中小企業集群高度的離散性和易變性特點,所以對中小企業集群的分類,研究者從自己著眼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分類。如按形成方式不同,分為由區域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因素而形成,由大企業分拆、改制而形成,由跨國公司對外投資而形成。
二、國外中小企業集群理論研究概況
鑒于中小企業集群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理論:
外部經濟理論。分析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他把小企業集群定義為由一群具有“外部分工”性質的小企業為完成某類產品生產聯合而成的群體,它是分工專業化的產物。
馬歇爾將這種思想進一步深化,認為專門人才、專業機械、原材料提供、運輸便利及技術擴散等“一般不發達經濟”所造就的“外部經濟”促使企業集聚而形成中小企業集群。他在《經濟學原理》中定義了“外部經濟”概念,并認為外部經濟可因小企業集群而獲得。共產業集群理論以勞動力市場共享、專業性附屬行業的創造及技術外溢為立論基礎。
以創新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論。熊彼特認為創新不是孤立的事件,而在于集群并成規模的發生,傾向于集中分布而不是均衡分布。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可能,企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了比單個企業更強的競爭力(包括國際競爭力)。
制度(交易費用)論。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等以“中間性體制組織”來解釋企業集群發展。中小企業集群既不同于科層制,又不同于市場制,而是一種介于市場組織和科層組織之間的中間體組織。這種組織既可以克服由于單個企業擴張規模而帶來的組織成本過大,對市場存在剛性、官僚主義等規模不經濟,又可以降低由于不確定性大、交易頻率小等純市場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場交易費用,而且還可以用它來解釋企業集群中企業之間的契約部份的具有長期性。
聚集經濟理論。阿爾弗雷德.韋伯(Webber)從工業區位理論(聚集效應)的角度來闡釋企業集群式成長。他從聚集因素造成的經濟性——“一般經濟成本開支”的降低來解釋企業集群產生的原因,并將企業集群成長歸因于以下因素:集群強化了技術設備專業化整體功能;強化了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及使用效率;提高了批量購買和出售的規模,降低交易費用;基礎設施共享。
三、我國學者對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研究
1.企業集群產生的條件。一般而言,中小企業集群產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歷史條件,其中經濟條件包括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供給條件主要有集群產品存在的技術可分性、集群產品存在豐富的產品差異化機會、集群產品運輸成本低、技術創新的網絡性與知識傳播的緘默性等;需求條件則主要包括集群產品的時裝性與藝術性、消費者對集群產品消費行為的易變性、集群企業可以獲得多方面的需求利益等。
面對中小企業集群形成條件的多樣性,依據中國國情,可以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即所謂三維度原則:宏觀維度——集群成長的外部環境,包括市場需求、經濟制度與環境、文化傳統與基礎條件、其它特殊干預等;中觀維度原則—主要包括集群成長的支持性服務、因子條件等;微觀維度原則——主要是集群內的信任、聯合與制裁行動、企業的優勢互補、企業的創新、企業設立的難易、企業的競爭等。
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可以用直接經濟要素的競爭優勢(主要是垂直和水平聯系的合作與競爭形成)和非直接經濟因素的區域創新系統(由支撐機構和企業群間相互作用形成)兩方面體現出來,且這兩個方面相互信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2.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魏守華等(2002)將中小企業集群形成機理概括為地域分工、外部經濟、交易費用降低、合作效率提高、合作型區域的技術創新與擴散。符正平(2002)則認為企業集群形成機理是聚集網絡的外部化、企業集群的形成過程實質也是一個網絡外部化的過程,只不過這里的網絡外部化不是體現在產品上,而是體現在企業的區位決策上。
周暉(2001)用協同論、知識戰略聯盟、強選擇性并聯耦合來對中小企業集群的成長進行經濟學解釋,中小企業在整體的發展演化中,從無序到有序、從開始的零散技術到最后聚合、創新并逐步形成核心技術,進而形成系統的核心競爭力。
蔡寧(2003)將中小企業集群看成是一種中間組織形式,其競爭優勢源于資源稟賦及集群對資源的整合能力,特定的資源和能力構成了集群的長期部分優勢。企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資源的集聚效應、分工與協作效應、區域集聚效應、資源共享效應。劉金友(2002)提出企業集群式創新概念,并用“動態循環累進”模型對集群式創新過程進行描述,即利用集群優勢進行技術創新,這種創新具有互惠共生性、協同競爭性、資源共享性和地:地方結網性等特征。
李勇(2003)將影響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因素概括為:企業群的組成狀況、企業群的創新能力、企業群的戰略定位、企業群的環境適應能力、文化與制度方面的特征等因素。
3.中小企業集群的創新。在研究中小企業集群創新能力上,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創新能力是內生的,即通過技術創新和外部性、協同性范圍經濟等方面從內部引致創新(金井賢一等,1995);一是創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術范式的變更與引入構成了外生的創新能力源(Hobday,1994)。
事實上,無論是內生型還是外生型創新能力,其成長都是有條件的,現實存在的企業集群都是既不具備內生型創新能力條件,又缺少外生型創新能力條件的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網絡(王,2002)。自發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往往因缺乏創新能力而自發地衰落下去,要避免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集群的衰落,技術創新將起關鍵作用,由地方政府引入創新能力產資源變得非常重要,設立以公司性運作機制的技術創新機構將是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的有效途徑。
四、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障礙因素
企業集群化成長的障礙因素很多,賈生華等(2003)將其主要障礙因素歸納為三大層面因素,并對這些障礙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進行了排隊,最后認為產業發展戰略、地方產業政策和服務措施、行業協會的參與及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全等因素會對集群內企業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李勇(2003)將企業集群的競爭力影響因素概括為:企業群的組成結構、企業群的創新能力、企業群的定位、企業群的環境適應性、文化與制度方面的差異等。
歸納起來,以下幾個方面會對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它們是:
1.結構問題。一般而言,阿米巴式中小企業集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品同質化較大、產品檔次不高、簡單的低成本過度競爭、重復建設、規模不容易擴大等情況,產品結構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要,更不用說引領時尚了。
2.技術水平提升與核心競爭力問題。在理論上,中小企業集群在核心能力的培育、整合、擴散、發揮和創新上有其優勢(鄭健壯等,2002),但在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實證上,這些優勢的發揮會存在很多障礙,由于集群內競爭激烈,大量企業并不看重長遠規劃,進而不太重視技術的創新、品牌的培育,使產品的競爭優勢更多的表現為低價格(成本),而不表現在技術含量上。
3.集群內交易成本較高問題。由于價格競爭為主要的競爭手段,企業間的合作效率通常只來自于靜態生產力的提高(如分工),而不是來自于動態的創新方面,同質產品的激烈競爭和個體獨立性使同質類企業間的合作較難實現,從而影響持續發展能力。
4.企業家的成長問題。中小企業集群會催生眾多創業者,但真正的企業家產生并不多,現代化的營銷手段、資本運營、品牌經營等運用并不多,更多企業走的是一條自我積累的發展道路,加上企業的短視行為,將難以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和大型企業,影響集群企業的整體成長。
5.政府作用問題。政府在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表現為政府無為,讓企業自然發展,雖然開始發展快,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的無序化、競爭的無序化、發展的無序化,最終造成集群企業的逐步衰落;二是政府主導,從發展的初期就以政府為主,如政府建設工業園、統一規劃發展,但由于政府涉入過深,使企業難以發展。恰當地處理好政府主導與政府引導的關系,將直接影響中小企業集群的成長。
五、民營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
1.關于概念的理解。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其研究對象可以是國家、產業和企業等。目前,對企業競爭力的認識較為一致,一般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它企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并獲得贏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它可以分成四類要素(層次),即關系、資源、能力和知識(金碚,2001)。
但對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定性則差異較大。對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概念,目前還沒有較統一的定義。事實上,目前對民營企業集群的競爭力的研究還不很深入,不光表現在概念的理解上,而且表現在對競爭能力的評估、測定上,定性分析的都比較少見,更不用說定量分析上了。僅有的分析都停留在對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分析及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影響因素上。
王珺(2002)認為,目前對集群經濟演化的研究,嚴格地說,還停留在一種分類研究上,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理念解釋,結合廣東集群經濟發展的實際,集群經濟在演化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專業市場型(集群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縱向配套型(集群發展的成長階段)和合作擴展型(集群發展的成熟階段)。
更多的情況是,將企業集群的研究與創新(包括創新體系)的研究緊密結合。王輯慈(2001)討論了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的關系,并用典型案例來佐證。鐘寧(2001)認為企業集群存在進入、退出、勞動力市場、技術溢出及需求的動態變化,并把空間因素引入技術追趕模型,分析技術追趕、吸收能力和人力資本積累的關系。劉金友等(2002)認為協同競爭是集群企業創新行為的一種重要形式,并基于博弈模型分析來對企業合作創新策略進行設計。
2.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測度。對企業競爭力的測度,研究人員從不同的研究背景出發,設計了不同的指標。如《世界經濟報告》進行的國際競爭力測評,波特的城市競爭力及眾多學者的企業競爭力測評。對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測度,陳德銘等(2003)選擇發展能力、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四方面的指標組成指標體系,并用問卷調查形式對蘇州市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總體來說,眾多的企業競爭力的定量分析方法還沒能運用到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上來,它影響了我們對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它也影響了我們對提升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策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