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裝尾貨市場是服裝交易市場態勢的一種創新,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是主流服裝流通渠道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 尾貨 尾貨市場 服裝尾貨
尾貨是指訂單的剩余品,倉庫的積壓品,商店的下架、過季產品和出口剩余產品。它不是假冒偽劣產品、仿冒商品、殘次品、洋垃圾,也不是舊貨。根據經營的商品種類,可以分為服裝、鞋帽、飾品、箱包、家電、手機、家具、住房等諸多尾貨。尾貨市場是以商品交易市場的形式集中經營尾貨,是商品交易市場態勢的一種創新,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它是一種經營尾貨的市場交易組織,適用于尾貨的批發和零售經營,尾貨市場本身一般只是一個組織管理和服務中介,市場主辦方不直接經營尾貨商品,它為經營尾貨的交易者提供交易場地、交易設施和各種交易配套服務系統,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或服務費。
一、服裝尾貨市場現狀
2007年1月,北京出現了首家專賣服裝尾貨的市場——北京天蘭天服裝尾貨市場。天蘭天以專業市場的形式集中經營尾貨,從商業業態角度來講是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走進天蘭天,“2元~25元服裝這里淘個夠”的條幅十分搶眼,3塊錢的襯衣,6塊錢的牛仔褲,30塊錢的棉衣隨處可見,這里60%以上的產品都在80元以內。其實,許多消費者并不太懂“尾貨”的概念,吸引他們的就是低廉的價格。服裝尾貨市場產品低廉價格是由尾貨產品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一些大的服裝企業它在完成原單60%的定單利潤后,形成了大批量的貨物剩余;另一方面是一些大的服裝企業,它要盤活資金,進行第二次生產,所以這些貨物批發出來的價格都非常便宜的,甚至低于生產成本。對于尾貨產品,價格低廉只是賣點,而不是衡量尾貨質量的尺度。開業短短3個月時間內,其客流量就已達2.8萬人次,營業額達100萬元,不僅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而且還引來了大量批發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商把目光投向了尾貨市場。繼我國第一家服裝尾貨市場開業后,北京、南京、常熟、廣州、上海等地迅速形成五大服裝服飾尾貨交易中心,據統計,在2007年一年時間內北京已有近10家。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和實地調研整理所得
二、服裝尾貨市場興起的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產品從進入市場到退出市場的市場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選擇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因此,社會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尾貨產品,這是不容忽視的市場經濟現象。另外,由于出口退稅調整、紡織品配額取消,甚至是貿易壁壘等一些特定原因,被迫轉入內銷的商品數量和品種將逐步增多。建立出口轉內銷快速銷售通路的尾貨市場,已然成為商家們下一輪爭奪的新蛋糕。
1.尾貨市場是企業客觀需求的產物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加工基地,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外向型企業受出口退稅、紡織品配額取消、貿易壁壘和匯率的影響,使其大量的庫存長期存在。
服裝企業正常的庫存比例為10%,而許多的企業卻遠遠高于這個比例,一些外貿訂單剩余服裝、出口剩余服裝、過季服裝的庫存問題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加快發展的絆腳石和攔路虎。隨著企業解決大量庫存積壓問題需求的出現,服裝尾貨市場就應運而生。
2.尾貨市場適合我國消費者需求
按照慣例,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時候,是進入到紡織輕微消費高增長的時期,也就是這個時期應該是服裝消費比較旺的時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2007年超過2000美元(2460美元),我們國家正是處于這種時期。雖然我國人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基尼系數早已于2000年超過了0.4,到2004年就達到了0.47,這說明我國貧富差距還很明顯,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占絕大多數,許多處于那種想追逐品牌而又無能為力的階段,而尾貨市場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3.尾貨市場順應了國家的政策需求
首先,滿足了國家所提倡的啟動內需的政策需求,通過尾貨市場來銷售商品是個非常好的出路,擴大消費,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門路和途徑。其次,它適應對外出口政策的調整。國家對于產品進行結構性的調整,結構性調整是由于某些特定的外貿的原因致使產品沒有出路,這部分可以在尾貨市場上進行銷售,這樣就可以適應或者促進國家更好的處理國家外貿出口的需要。
4.尾貨市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服裝生產企業比較多,規模以上的服裝生產企業有4.5萬個,一個生產企業每年如果有1000件尾貨的話,加起來就是4500萬件的尾貨(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字)。這些尾貨如果把它銷毀,那么它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于節約型社會的需要。因此,應該把他們集中起來,規范在一定的場所進行銷售,從而就產生了尾貨市場,這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服裝尾貨市場是主流渠道的有益補充
面對尾貨市場遍地開花的現象,有關專家表示了一定的擔憂,大規模、密集地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拋售服裝尾貨,勢必會對服裝市場本來的秩序造成一定的沖擊,甚至影響部分地區市場主流渠道的健康發展。同時,消費者也有質疑:這么便宜的衣服會不會是“洋垃圾”?質量有保障嗎?很多消費者其實并不太懂“尾貨”的概念,吸引他們的主要還是低廉的價格。服裝尾貨市場的大部分商品售價比廠家的出廠價還低,許多尾貨賣價低于原料價,這勢必對傳統服裝市場形成一定的沖擊。事實上,尾貨服裝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以前都是在傳統的服裝市場或地下銷售。服裝尾貨市場并不會對傳統服裝市場構成強有力的沖擊。
1.目標客戶不同
服裝尾貨市場與傳統的服裝流通業態,比如百貨店、精品屋、服裝商廈和大賣場,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沖突。因為百貨店、精品屋還有其他的業態,它的目標顧客群體和尾貨市場是不同的。雖然,服裝尾貨市場銷售的商品牌子和市場上一樣,但是款式和樣式都不如市場的正規品牌新潮,一般都是兩年前或更早生產的產品。尾貨市場的目標客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出于創業階段的批發商和服裝店的商販,他們的進貨渠道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對于他們大的來說,多一個商機也就多一分利潤;另一種是一些專門從事外貿尾貨的經營主,由于貨物流通快、資金周轉及時,他們更愿意走“批量化”,從專業市場中選購。
2.尾貨數量有限
盡管尾貨存在是必然的,但實際供應量也是很有限的。尾貨在多數服裝訂單中的比例僅為3%,最高時也僅為5%,從生產比例上來說,并不會對主流市場構成太大的沖擊。服裝尾貨市場初期巨大的交易額主要是由于廠家積存壓力太大,迫切需要低價甩賣以求周轉資金造成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服裝、鞋、帽制造業生產總值為4974.63億元,如果按照3%的尾貨比例估算,服裝尾貨的市場總容量約有149.2389億元,從總體格局上來說,目前的尾貨銷售并不會對市場整體秩序構成威脅。
對于服裝廠家來說,服裝尾貨市場它解決了經營的難題,緩解了很多的壓力。對于消費者來說,價低產品確實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從某種角度說,甩賣尾貨不僅解決了生產商的庫存積壓,也與國家提倡合理利用資源相得益彰。尾貨盡管是有問題存在,但是對主要的、主流的銷售渠道來說,它的影響并不是很大的,不會影響主流的市場秩序。問題的關鍵在于,管理者對這一市場要加強監管,避免出現不正當競爭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洪 濤:流通產業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7月
[2]洪 濤:商品交易市場的“2007”[J].中國市場,2007(12):5~11
[3]陳志平 余國揚:專業市場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6~10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5]楊麗娟:窺探服裝尾貨市場[J].中國中小企業,2008.1:41-42
[6]洪濤 陳永志 劉麗琴:尾貨市場創新與發展趨勢——“7.20”天蘭天尾貨市場專家研討會現場記實[J].中國市場,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