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蘭州市經濟競爭力同西部11個省會城市利用2006年的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評價和比較,得出每個城市的綜合評價值,從而可以看出蘭州市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地位和發展水平,并分析出制約蘭州市經濟競爭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相應的提升對策。
[關鍵詞] 經濟競爭力 主成分分析 提升策略
本文在吸收和借鑒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比較、篩選,設置了一套評估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設定:蘭州市經濟競爭力=F(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經濟潛力)。進而將蘭州市經濟競爭力同西部11個省會城市(除拉薩以外)利用2006年的數據進行評價與比較,得出每個城市的綜合評估值,從而可以看出蘭州市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地位和發展水平,并分析出制約蘭州市經濟競爭力提高的不利因素,繼而提出提升策略與對策建議。指標體系詳見表1。
一、計算運行過程
第一步:進行主成分分析。將標準化數據輸入SPSS軟件運算,再用四次方最大法進行旋轉,計算出結果如表2。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入6個主成分,發現它們所解釋的信息已占到了總信息的94.418%,大于85%的標準,無疑所選主成分反映了大部分信息。
在輸出的載荷矩陣表中,主成分1、2、5在各總量因素中載荷很大,解釋為經濟總量指標。其中主成分1主要在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反映城市經濟實力的指標中載荷較大,更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經濟實力因子;主成分2則在職工年平均工資、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中載荷較大,視為居民生活質量因子;主成分5在進出口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等指標中所占比例較大,為城市經濟開放度和政府職能因子。主成分3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中載荷突出,解釋為經濟結構指標。主成分4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中載荷較大,解釋為經濟潛力指標。主成分6在萬元GDP能耗、地方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等指標中載荷較大,解釋為經濟效益指標。
第二步:確定權重。,其中為特征值。
第三步:計算綜合評價值。,其中為權重,為主成分值。
二、輸出結果分析
從表3看,綜合得分為正的城市有成都、重慶、呼和浩特和昆明,表明其經濟競爭力居所選11個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上。這4個城市中,成都、重慶和昆明城市規模大、經濟基礎好,同時他們的社會經濟體系、結構也比較協調、完整,加之優惠的政策措施,使得其綜合的經濟競爭力較強,在西部城市中獨領風騷;而呼和浩特是國家能源重工業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實力,加之近幾年來的高速增長和經濟結構運行良好,確立了其在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中的領先地位。其余7個城市綜合得分為負,表明它們的經濟競爭力處于平均水平之下,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原因可能在于這些城市地處西部邊緣地區、交通閉塞、信息不靈、資源難于勘探和開發、生態環境惡劣、加之產業結構長期得不到調整等諸多方面,成為制約這些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到,蘭州市的綜合排名位居倒數第一,排名靠后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從后面的分析知道,其中之一在于蘭州市涉及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中優少劣多,更深層次的原因則主要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比如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經濟效益質量依然欠佳等。
縱然蘭州市的經濟競爭力相較其他城市略顯劣勢,然而,從分別表示總量、結構、效益和潛力因素的單個主成分的排名來看,蘭州市的個別經濟因子也有著自己明顯的優勢,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預示著蘭州市經濟發展的潛力,從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經濟競爭力不能只用任何一個經濟指標完全代替,它是多項經濟指標的綜合。
三、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總體評述
從蘭州市經濟競爭力及其4個二級指標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的排位變化,可以判斷2006年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劣勢指標數量遠遠大于中勢和優勢指標的總和。雖然近些年來每個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動上升趨勢,但是與其他城市相比依然略顯劣勢,從而決定了蘭州市經濟競爭力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的明顯劣勢地位。
1.蘭州市經濟競爭力二級指標概要分析
蘭州經濟競爭力及其4個二級指標在西部11省會城市中的排位比較結果如圖所示。
(1)2006年蘭州市經濟競爭力排位處于第十一位,表明其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2)從指標所處的區位來看,4個二級指標中,除了經濟效益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經濟潛力競爭力處于中游區,其他2個均處于下游區。再從經濟總量競爭力的3個方面看,蘭州市經濟開放和政府競爭力、居民生活質量競爭力也處于中游區,但是經濟實力來卻處于下游區。(3)從圖形變化看,4個指標發展很不平衡,并且有擴大的態勢。(4)從4個指標相對于經濟競爭力排位的波動趨勢看,均處于波動上升的趨勢,按波動大小依次分別為經濟效益競爭力,經濟潛力競爭力,經濟總量競爭力和經濟結構競爭力。其中,總量競爭力中的三個方面波動上升趨勢也十分明顯。
2.蘭州市經濟競爭力各級指標變化動因分析
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32個三級指標中,優勢指標有5個,占指標總數的15.6%;中勢指標有18個,占指標總數的56.3%;劣勢指標有9個,占指標總數的28.1%;優勢指標遠遠小于劣勢指標的數量和比重。反映到二級指標上來,優勢和中勢指標就各只有1個,勢指標有2個,分別占二級指標總數的50%。所以,無論從三級還是二級指標來看,蘭州市由于優勢指標數量遠遠不抵劣勢指標的數量,致使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綜合排位在評價期內處于下游區。
四、提升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發展路線
以蘭州市在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經濟競爭力的優、中、劣勢指標為依據,我們對進一步提升蘭州市經濟競爭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路線。
一是增優擴優。二級指標中的經濟效益因子是蘭州市的優勢指標,也是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基礎所在,要注意做好這部分指標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工作,尤其是在蘭州市中小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培養這塊要做好工作。中勢指標中有一部分指標上升幅度很大,這其中大部分是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經濟開放和政府職能的一些指標,要對這部分指標進行精心培育,使之盡快發展成為優勢指標。二是減劣。蘭州市經濟競爭力的二級指標中有2個指標是劣勢指標,是蘭州市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短板”,對蘭州市經濟競爭力上升產生了消極影響,不僅制約著競爭優勢的形成,而且還對其他上升指標的上升動力產生了抵消作用。要通過幫助這些指標的減緩降速和止降回升,著力改善這些指標的劣勢地位。三是發揮后發優勢。改革開放以來,蘭州市的經濟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就全國甚至僅僅就西部而言,蘭州市仍屬于欠發達地區。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我國加入WTO等新形勢下,蘭州市要想擺脫落后的面貌,增強自己的城市經濟競爭力,就要發揮后發優勢。
參考文獻:
[1]何添錦:國內外城市競爭力研究總述.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5期
[2]趙海莉:西部省會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2005年5月
[3]侯景新 尹衛紅:區域經濟分析方法.商務印書館,2005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