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調查婺源縣風景林景觀資源的現狀,針對不同的景觀類型提出改造婺源風景林景觀存在的樹種單一、林相單調、風景林景觀較差等問題的相應措施,以促進婺源縣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風景林 景觀類型 景觀改造 婺源縣
婺源是全國首批生態旅游縣、江西省惟一的生態林業縣,林地面積319萬畝,縣鄉村級自然保護小區188處,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活立木蓄積量達820萬立方米。滿山遍野的茶樹林,郁郁蔥蔥的天然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杉木林等構成婺源森林景觀,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所以,保護、改善婺源縣風景林景觀對婺源的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婺源縣風景林現狀
婺源縣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國家級文化與生態旅游縣”,其優美的自然風景及人文景觀吸引了廣大的游客。婺源縣屬中亞熱帶溫暖多雨氣候區中的常濕溫暖氣候,全年多數時間處在舒適環境中,其森林植被資源豐富,森林植被主要以針葉林、闊葉林分及針闊混交林分為主,大部分屬于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還有繁多的歷史悠久且極具景觀價值的古樹。在樹種組成上,針葉林主要由杉木、馬尾松、濕地松和黃山松組成;闊葉林組成樹種以樟樹、楠木、楊樹、泡桐及殼斗科等為代表。針闊混交林分布面積最廣,以西南地區分布最多;東部和中部地區主要以針葉林為主,混交林較少。
從總體景觀分布狀況來看,婺源縣的風景林分布不均勻,再加上婺源縣風景區在森林景觀方面未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在植物配置方面顯得不夠合理,沒有明顯的季相變化。
二、風景林改造原則
風景林是風景美學中主要的審美客體,也是多種景觀類型的主要景觀要素;風景林是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美和自然美的結合體。因此,風景林的經營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護開發相結合,保護為主原則。森林景觀的主體是森林植被,保護現有森林植被是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保障。林木的自然生長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風景林經營建設必須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以自然演替為主,人工促進為輔,使森林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物種基因、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能持續地發揮其功能。
2.適地適樹原則。林木的生長、樹種的分布與立地環境緊密關聯。在風景林改造時,盡量不破壞現有長勢良好的喬灌木及地被,保護和恢復地帶性植被景觀,盡可能的選擇鄉土樹種,也可以選擇一些長期生長于本地且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較高的防病蟲害的外來種來豐富生物多樣性。
3.多樣性和統一性相結合原則。風景林景觀的規劃和建設,應盡可能增加物種的多樣性,以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不同地段選擇不同植物作基調,著眼于季相變化,求得大面積遠距離的色彩效果,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時節,不同景點,皆有合宜的游覽觀賞點。此外,樹種的選擇和種植位置要與景點的景觀氣氛相協調。
4.分步實施,分類改造。風景林的林相改造是需要一段很長時間,所以必須根據立地條件、林分現狀和景觀需要進行分類改造,有針對性地采取撫育措施,人工促進自然演替。嚴禁大面積采伐,以免造成生態破壞。在主要地帶、立地條件較好的先改;一般地帶,立地條件較差的緩改;陡坡、多巖地帶可以不改或小塊狀輕度改造。
三、婺源縣主要風景林景觀類型及改造措施
森林植被是影響森林景觀資源的主要方面,對森林植被的建設和改造是風景林建設的基礎。對風景林的經營旨在維護森林生態平衡,優化風景區的整體環境,提高森林景觀美景度。因地制宜,運用植物造景手法塑造簡潔優美,步移景異的森林景觀環境,滿足游客的觀光、休憩的需要。
1.針葉林景觀。婺源縣風景林景觀中針葉林林景觀斑塊數位居各類型景觀斑塊數的第一位,大部分分布在其它景觀的周圍,少數分布在周邊地區,主要起防護、涵養水源及保護人文景觀的作用。但針葉林景觀樹種單一、森林穩定性低、四季景觀單調、觀賞性欠佳。為了提高其森林景觀價值,美化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根據自然景觀和森林生態的要求,對以杉木、馬尾松和黃山松為主的植被群落進行科學改造。針對針葉林的色彩單調,可以適當補植闊葉樹種和鄉土樹種,實行喬灌木搭配,形成立體結構,有針對性地補植景觀價值較高的闊葉樹,營造混交林起到改變季相作用。另外,對于觀賞價值較高的黃山松景觀實施衛生伐,在林下栽培觀賞價值高的耐蔭的喬、低灌、草本植物以及蕨類植物,形成層次分明的喬灌草的風景林景觀。
2.針闊混交林景觀。婺源縣的針闊混交林景觀構成的主要樹種有楓香、青岡櫟、銀杏、橡木、榆樹等,對針闊混交林景觀經營時應該考慮如下幾點:(1)在樹種組成上,應突出主調樹種,減少其他混交樹種的數量,以免形成雜亂的林相。(2)林木密度較稀或很密,都會降低林分的美景度。因而可以進行適當的間伐,使森林保持適當林木密度,提高林分的美景度。(3)自然整枝明顯的林分其林木樹冠整潔,冠形美觀,樹干結構清晰,能體現林木的線條美。通過自然整枝可以增加林木枝下高的統一程度,進一步提高林分的美景度。(4)由于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兩極性,整齊-致或變異大的林分比較受歡迎。因此適當的間伐和林內清理措施,使森林保持適當的透視度,能提高林分的美景度,同時在經營中應適當加強大徑級林木的培育和管理。
3.闊葉林景觀。婺源縣的闊葉林景觀絕大多數為常綠闊葉林,少量由楓香、麻櫟等樹種構成的落葉闊葉林。闊葉林景觀面積不大,分布較散,但跨越的區域較廣。由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植被特征所致,應該綜合考慮這種景觀的四季特征進行經營。春景以新葉為主景,綠色是風景林的基本色調,有嫩綠、深綠、墨綠之分,樹種的葉片形狀、大小、質地都有不同,因此要把握好常綠樹與落葉樹、喬木與灌木之間的比例及樹種組成、林相和結構等,另外還應充分考慮林下草、灌層的景觀構成和美學特性,以形成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夏景以綠色為主,是一年中最缺乏色彩變化的季節,在夏景經營中可以通過種植一些夏季觀花的樹種來彌補這個缺憾。秋景中主要觀賞色彩以紅色為好,其次為黃色,如能形成純色塊的林分,與周圍的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則更顯得絢麗奪目。在秋景經營時適當地增加一些其它景觀因素,會起到陪襯作用,提高美景度如采用秋色葉樹木為主調成片種植,以常綠樹為背景,既滿足了季相變化,又形成了對比,顯得生動和諧。
4.竹林景觀。竹子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食用價值,也是中國傳統的園林植物。選擇適宜生長的、可食用或用樹林的竹類,建立竹類品種園,大力發展以竹文化為依托的竹林景觀。以毛竹、剛竹、水竹、方竹、紫竹、龜甲竹和江山倭竹等進行自然式或規則式種植,形成竹海、竹林、竹徑。另外,規劃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等為題材,創造和形成具有鮮明的風格和個性的植物景觀。
5.茶園景觀。茶園景觀是婺源縣的一大特色景觀。走進婺源縣,鄉鄉有茶,村村有茶,戶戶有茶,山畔村頭路邊,觸目可見青翠綠茶。根據茶樹季相不明顯、缺乏層次性等特點,茶園景觀的建設可以結合其他植物造景,配以園路,建設成生態茶園。在茶園內可建筑茶藝館、手工制茶作坊及休閑娛樂設施,形成一種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的生態園林來吸引游客。
6.灌木林景觀。灌木林景觀在森林調查中的地類劃分時一般為喬內外荒地和預備造林地,對于這類景觀,可以改造成主要以觀花為主的春季景觀,即可以營造出-種花灌木風景林,花灌木風景林是指由許多花朵美麗或果實色彩艷麗的灌木或小喬木點綴而成的森林植被景觀。因此觀花植物是樹種選擇的主體。另外,增加適當的斑塊類型可以提高春景的美景度,所以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斑塊,如草地、水體等,以豐富景觀變化。同時在林冠層變化上,最好是整齊劃一的美,要么是層次變化十分豐富動感的美,注意要盡量避免形成介于中間型的沒有特色的林冠層。在觀花植物的選擇上,宜選擇花期錯開的樹種,以延長觀賞期。
7.經濟林景觀。婺源縣的經濟林主要栽培品種為木本糧食的板栗、柿樹;水果植物的梨、桔子、桃、李、楊梅等;木本油料的油茶、油桐、烏桕等。這些經濟林品種銷路廣,價值高,對于繁榮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現實意義。對各品種進行規則式或自然式合理配植,形成特色的品種園,既可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又有經濟效益。
四、結語
對風景林景觀的改造包括群落的科學布局、林分的合理組成、林相的美觀和較高的經濟產出等,一方面要考慮群落的穩定性和功能的多樣性,充分利用獨特的森林景觀、自然風光,實行立體開發、立體經營,使之能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永續利用;另一方面要通過色彩和層次上合理配置,使林分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林相變化,大力發展景觀效果和經濟價值俱佳的“兩棲”樹種和林種,如用材林、經濟果木林、竹林等,促進婺源縣生態旅游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鑒鋒:西樵山森林景觀改造的生態景觀效果調查[J].廣東林業科技, 2005,(1):1~5
[2]周忠朗 何文秀:風景林業及其經營策略初探.浙江林業科技,1990,10(4):55~57
[3]王小德:風景林景觀建設初探[J].華東森林經理,2000,14(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