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藏經濟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GDP年平均增長率加快,但其總體發展水平仍處于相對落后狀態。本文擬從經濟的資源要素出發,通過人口、資金、資源的現狀分析,試圖詮釋其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西藏經濟 經濟總量 產業結構 農牧民收入
一、西藏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1.關于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自然資源。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礦產、地熱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是西藏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現已發現的礦產達100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產居全國前五位的就有十幾種,但受交通、能源、技術等方面的限制,西藏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很不充分。西藏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為2億千瓦,占全國水能資源的30%,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有5600千瓦,占全國總量的20%,但現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還不足可開發利用的0.5%。光能資源:西藏海拔高,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烈,總輻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僅次于非洲撒拉沙漠地區,其豐富的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具有極大的潛力。除此之外,西藏土地資源的面積之大居全國之首,熱能儲藏量居全國之冠,其森林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開發前景,但這些有利條件目前尚未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
人文資源。人文資源包括各種文化資源,如語言、服飾、電影、戲劇、音樂、宗教等,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人文資源,以藏傳佛教文化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大昭寺,舉世聞名的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廟,及濃郁的藏族風情,是西藏文化產業的資源依托。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條件太差,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率較低。文化產業才剛開始萌芽。
區位資源。西藏的區位資源具體體現在它位居祖國西南邊疆的地理位置。西藏邊境線約4000公里,與南亞五個國家和一個地區接壤,具有發展邊境貿易獨特的地緣優勢。據史料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邊境貿易,邊境線上邊民互通有無,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形成眾多貿易場所。現在西藏對外通道交通便利,貿易基礎相當牢固。如亞東口岸,距不丹首府適布約300公里,距錫金首府甘托克約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爾格達也只有幾百公里,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120公里,離西藏首府拉薩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諸多因素,西藏區位資源的優勢并未在西藏經濟發展中顯現出來,其邊境貿易總體規模仍然很小,對外貿易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
政策資源。中央政府歷來將西藏作為全國的特殊貧困地區而加以關心和扶持,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靈活措施。作為我國五個民族區域自治區之一,西藏享受著諸多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僅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里,中央先后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此外,西藏還擁有強大的政策彈性空間,有條件制定和實施一些特殊政策,這些為西藏各族人民發展生產起到很好的調動和促進作用。在全國大陸的31個省市(區)中,能享受以上這些優惠政策待遇的惟有西藏。
2.關于人口:勞動力素質偏低,人力資源匱乏
西藏自然資源豐富,但社會經濟資源匱乏,尤其是人力資源的缺乏更為突出,已經構成了現階段西藏經濟發展的瓶頸。西藏和平解決50年來,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適齡兒童入學率由解放前不到2%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但全區文盲、半文盲仍高達36%,在全國最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僅占人口的5.97%,大學文化程度占0.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專文化人口,大學文化程度含大專文化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3.7年。絕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還未達到小學4年級水平.每10萬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最低。產業部門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如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工業系統職工,平均受教育時間僅4.3年,絕大部分職工文化程度不足小學5年級水平。全區從業人員中不識字的比例高達67.4%(全國為11%),1998年全區國有企業職工人數為73650人,其中大學、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職工的所占比例分別為2.1%,8.4%和31%,平均每萬名職工中有工程技術人員196人(全國為626人)。由此可見,西藏總體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存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
3.關于資金國家的大力援助并未形成西藏經濟的“造血”機制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到2000年,中央財政補助逐年增加,在近50年中,累計補助達500億元左右,加上近幾年的共計600億元以上。中央政府不僅通過財政補貼而且號召內地省(市區)對口援助西藏。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由部分省區(市)援建43項工程,總投資4.8億元;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援助西藏建設62項工程,投資總額23.8億元;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國家直接投資117個援藏項目,總投資312億元;各省市對口支援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10.6億元。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對中央財政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但能享受優惠待遇并保持較大增長的民族地區只有西藏。但從實施的結果看,中央的巨額財政撥款和全國的援助,并沒有形成西藏強有力的“造血”機制,反而滋生了向國家等、靠、要的依賴心理,造成了西藏經濟對中央和其他省區(市)強烈的依附性。
二、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西藏至2005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全區國民生產總值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在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
1.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拉大
(1)西藏與內地農村的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僅差3.2%,由于多種原因,近20年來,西藏與全國發展差距越拉越大。1985年,西藏農村人口年平均“純收入”為353元,同年全國農村人口的平均“純收入”為398元,相差45元。1990年西藏農村人均“純收入”447元,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為630元,相差183元。2001年西藏農村人均“純收入”1404元,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為2366元,相差962元,其人均純收入與全國相差40.9%,差距進一步拉大。
(2)西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斷擴大。199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59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183元,城鄉差距為2413元。1997年西藏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高達5214元。2001年西藏城鄉純收入差距竟高達6465元。2005年西藏城鄉收入高達6336元。
從以上數據看,西藏農牧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城鎮居民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1年全國城鎮居民的年平均收入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高達791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4%, 說明西藏的城鄉收入差距不但顯著且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并且這一差距仍在繼續拉大。
2.經濟總量低
西藏國民生產總值其總量長期以來是全國最低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長期處于后幾位。以1998年為例,國民生產總值僅為91.18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0.1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3716元,位列全國倒數第三,僅高于位于全國倒數第一和第二的貴州省和甘肅省。產業結構中,西藏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所占比重最高, 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是全國各省區最低的,第三產業比重最高,超過50%。如2002年,西藏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4.6:20.4:55,農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10個百分點,而工業比重卻比全國低5.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超過50%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農牧民從第二,三產業得到的生產性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
3.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實現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了西藏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發展第一產業,有重點地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繁榮各項社會事業,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西藏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其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質的飛躍,GDP從1951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4億元,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并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占有絕對的份額。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出西藏產業結構演變的歷程:
1951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1.29億,第一產業1.26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7%;第二產業0.001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07%;第三產業0.03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3.27億,第一產業2.32億,占國內生產總值70.9%,第二產業0.22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8%,第三產業0.73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3%。1988年國內生產總值20.25億,第一產業9.65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7.7%,第二產業2.41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9%,第三產業8.19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4%。2003年GDP(國內生產總值)184.59億,第一產業40.97億,占GDP的22.2%,第二產業48.11億,占GDP的26.1%,第三產業95.51億,占GDP的51.7%。2005年GDP250.4億,第一產業48.1億,占GDP的19%,第二產業59.8億,占GDP的23%,第三產業142.5億,占GDP的57%。
西藏產業結構演變的歷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02年突破50%后,2003年達到51%, 2005年達到57%。從全國的情況看, 2002年第三產業超過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第三產業占GDP中的比重超過50%,一般認為是進入一個比較發達的經濟社會的標志,是所謂的“后工業社會”的特征,顯然這和西藏的實際發展水平不符。
(2)第二產業在西藏三次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沒有出現過高速增長。按三次產業發展的規律,首先是第一產業的發展,其次是第二產業的發展,亦即工業化的過程,然后在第一、第二產業充分發展基礎上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西藏的情況是1979年第二產業達到最高點,占27.7%,1988年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降到1959年以來的最低點11.9%。西藏經濟沒有形成過“二、三、一”或“二、一、三“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從來沒當過第一。
(3)第一產業呈下降趨勢。按照產業結構變化趨勢,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84年后西藏第一產業基本穩定降到50%以下,1997年以后降到40%以下,2001年后降到30%以下,2003年第一產業的比重已經排到第三位。從三次產業調整的比重看,農牧業的結構性調整已取得相應的成就。
現在西藏三次產業雖然已經形成了“三二一”結構,但三次產業結構內部的并不協調。有資料表明,西藏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0%左右來源于中央財政補貼,不僅如此,西藏第三產業還帶有明顯的消費型、粗放型特征,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本身的份額不高,近幾年,又以建筑為主,建筑業的比重均占60%以上,這既是中央對西藏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建設方面的反映,更是西藏工業發展嚴重不足的表現。第一產業的相對份額雖穩定下降,但農牧業本身的落后能否使占西藏人口80%的農牧民從農牧業中獲得發展?西藏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還表現現在,產業結構未能直接反映出西藏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與特點。產業結構調整應以此為依托,在鞏固發展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大力支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在特色產品的加工生產方面應大有所為,但事實并非如此,說明西藏國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依賴于第一產業,工業化的歷程還十分漫長。
參考文獻:
[1]肖傳江 劉建祥:二十一世紀西藏反貧困的戰略.調查與研究,2001年2月
[2]西藏自治區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楊利鋒:論西藏開發的戰略舉措及對策建議.西部開發資料通訊,2005年5月
[4]王太福 王代遠 王清先: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第338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5]徐明陽:西藏自治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前言,第3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6]胡春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推進跨越式發展.調查與研究,2004年1月
[7]根據西藏經濟統計資料整理
[8]王紹泉:西藏第三產業比重偏高的原因、影響及趨勢.西部統計通訊,1995年第3期
[9]朱亞冬:加快西藏產業化建設,促進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西藏經濟發展論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