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農業保險發展歷史的縱向統計,并運用實地調研和統計資料相結合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統計分析表明農業保險在陜西省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戶投保意愿,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風險的制度尚未健全。
[關鍵詞] 農業保險 統計分析 政府補貼
一、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農業又是一個弱勢產業,受到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的雙重影響。陜西即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的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農業自然災害較為頻發的省份,每年由于冰雹、干旱、風災、洪澇及牲畜疾病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
二、 陜西省農業保險現狀分析
1.農業經濟受自然災害影響情況
農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一旦遭到災害損失,無論從農業、農村還是農民哪個角度出發,都具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從圖1可以明顯看出,陜西省農業災害發生范圍都較廣,受災面積大概在35%左右,成災面積幾乎占到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只要該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必然造成大范圍的農業經濟損失。
注1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
2.陜西省農業保險增長幅度與GDP增長幅度對比
根據《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課題組(1995)“統計分析表明,隨著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一般情況下,保險業的增長速度要保持在略高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上”。 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遠遠低于GDP的發展水平,農業保險的發展趨勢是與上述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的,農業保險幾乎沒有任何發展。
注2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整理
3.農業災害損失補償的統計分析
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陜西省農業自然災害的損失補償水平非常低,補償途徑單一,只有政府救濟和農業保險補償兩種方式,而且補償的數額非常小,從上圖中,自1985年開始,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損失98%以上是農戶自己承擔,政府救濟也只能占到2%左右,農業保險這種有效的補償機制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這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不相符合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建立風散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保障機制的迫切需求。
注3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及社會實踐調研等相關數據整理
三、 結論及建議
1.完善相關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法規是建立和規范有效市場的最根本的約束機制。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庹國柱),其能否健康有序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基礎的。這就使得經營農業保險的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失靈,而政府的法律制度供給是調整和糾正市場失靈的主要力量,而在我國目前,與農業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戶的可支配收入
對陜西和福建六縣農村保險市場做了調研,結果表明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的地區對農業保險需求越大。有效的農業保險保障制度對于穩定農村社會,保障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保險對于收入低下的農戶來講,是一種奢侈品。對于陜西這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省來說,只有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農戶才會考慮進一步的消費需求。
3.對農戶進行保險知識的普及會極大地促進保險參與率
由于農戶在不同保險之間的選擇涉及很多因素,首要的因素是哪種風險對他們的生活影響較大,他們就越傾向于在資金約束的情況下,選擇該種保險。據實踐調查,在農業保險宣傳過的地方農業保險的投保率要大大高于沒有進行農業保險宣傳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魯江:農業保險的發展策略.科技信息,2007.20
[2]費友海:農業保險屬性與政府補貼理論探析.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