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市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都市圈區域合作進行了規劃,但該規劃與都市圈內部分城市、尤其是河北的一些城市產業發展的相關性不強,導致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區域內部分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強。為了發揮在都市圈內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應該從建立穩定、完善的區域政府合作機制、細化合作措施、建立都市圈內高新技術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等方面加以解決。
[關鍵詞] 規劃 帶動作用 相關性 對策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市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高新技術人才、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聚集的中心,在北京進行產業布局調整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對周邊地區、尤其是冀、津兩省市的輻射帶動和影響,北京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也已經制定或者正在制定相關的政策,以圖促進北京市經濟調整和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良性帶動作用。本文將從政策分析角度,對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津冀經濟發展的帶動力進行研究。
一、相關政策解讀
目前,國家關于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還沒有正式出臺,但也以各種方式發布了指導性的意見和方案。北京市在幾個規劃性文件中都有關于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方案,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京津冀合作問題。
1.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編制《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發展規劃》
該規劃草案明確,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8個地級市: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石家莊、滄州、張家口、承德等十個城市。在這十個城市里,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尤其突出強調北京在人才、高新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在合作發展中,將北京的優勢轉化為經濟輻射能力,帶動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經濟發展。其他城市各自發揮其資源、環境、交通等區域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共同提升。該區域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區域,也將是我國未來大規模推進國際化的重點地區,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2.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關于高技術發展及區域經濟合作的規定
(1)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該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總體方向和要求是走高端產業發展之路,把現代服務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適度發展制造業等。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產業競爭力為核心,發展以軟件、研發、信息服務為主的高新技術服務業,和以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制造業。具體而言,包括:軟件產業、研發產業 、信息產業、移動通信、計算機及網絡、集成電路、光電顯示、現代生物產業。此外,積極培育數字電視、汽車電子、新材料、新動力產業。
(2)關于區域合作
規劃綱要明確北京要發揮首都優勢,積極參與京津冀和環渤海區域開發,全面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形成對內合作與對外開放統籌、互動、共贏的新局面。提出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貫徹落實國家京津冀都市圈區域開發的整體部署,發揮區域和新城市的輻射作用,按照“統籌協調、互惠互利、突出重點、從實起步”的原則,堅持市場主導與政策推動相結合,積極創新合作機制,促進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指出了重點推進的領域,包括產業結構調整,走高端產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總部經濟,著重發展技術服務、核心制造、營銷服務等產業環節,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結構升級。加快北京高精技術開發中心地區及周邊區域開發,推動京津唐產業帶形成。拓展首鋼搬遷調整模式,推動不同功能要求的產業調整和轉移。積極參與濱海新區、曹妃甸工業區開發;交通體系構建,積極落實京津冀都市圈區域交通規劃,著力推進京津城際軌道交通、首都機場三期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京津高速第二通道、京承、京包高速公路建設,做好京石、京秦城際軌道交通及京津第三通道建設的前期工程,參與渤海灣樞紐港群海洋運輸體系開發,促進區域交通體系完善。積極推進京廊、京唐、京石城鎮走廊建設,引導城市與區域空間結構協調發展和人口在區域內合理流動。
同時,指出要解決區域合作機制創新,著重圍繞信息溝通、市場開發、要素流通、政策協調與解決等方面加強機制建設,為深化區域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3)《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關于高技術發展及區域合作的規定
①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空間布局及區域合作
規劃明確,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城市總體空間布局思路,強化京津冀間的區域合作,明確制造和研發服務主要空間發展方向。結合現有的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引導各重點產業、產業價值鏈環節在不同產業空間形成集聚。繼續發展和完善現有產業基地建設,圍繞重點發展產業,新建若干產業基地。形成西北方向的以海淀園中心區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研發服務發展區以及東南方向的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高技術制造發展區的“兩極雙系”空間格局。
②北京未來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北京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新技術服務業,包括軟件產業、研發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二是電子信息產業,包括移動通信產業、計算機及網絡、集成電路及光電顯示,同時,加強數字電視、汽車電子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三是生物產業,包括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與生物醫用材料。
同時,還規劃了北京的八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即軟件產業基地、數字內容產業基地、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移動通信產業基地、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二、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與津、冀產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1.與天津產業發展的相關性
從國家對京津兩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來看,明確了天津處于(京津冀)區域經濟中心的地位,北京的城市功能是全國的首都,著重發展教育、文化、科技、國際交流交往。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發揮其科技優勢,為本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從產業機構看,天津主要是發展先進的現代制造業。從工業內部結構看,目前天津的重點行業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與北京的工業行業存在一定的同構性和競爭性。 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部分重點內容與天津產業發展有較高的契合性,再加上天津自身具備的較強的科研基礎、高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天津有能力也有動力對北京的高技術產業發展進行順利對接。從長遠看,天津最具活力的產業因該是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石化工業、航空航天業、現代造船業、現代制藥業和倉儲物流業,因此,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與天津的相關性較強,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必對天津產生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2.與河北產業發展的相關性
河北的情況跟天津就大不一樣了,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處于核心地位,科技、經濟高度發達,而河北則是具有東部的區位優勢,但經濟發展僅達到中部的水平, 甚至還存在一個環京津貧困帶。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對河北都市圈內的城市的相關性,則要進行具體分析。
(1)相關性較強的城市
一是石家莊。作為河北的省會城市,石家莊市不管是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還是在產業發展實際中,對高新技術的運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及融入經濟及都市圈等方面都是做得比較好的。在石家莊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明確,該市將圍繞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環保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創新、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加快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石家莊信息產業基地、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河北軟件工業基地建設,重點抓好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工程和重大項目,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力度。同時提出遵循“接軌京津、借勢發展,融入國際、開放發展,輻射周邊、極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二是唐山。唐山市為河北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 ,其轄區處于渤海沿岸,與北京市、天津市都有極為方便、快捷的交通設施,有極強的區位優勢。該市以鋼鐵、化工、裝備制造、電力和新興工業為主,再加上曹妃甸LNG項目工程、南堡油田的開發,唐山市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時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結合“首鋼”的搬遷建設,曹妃甸工業區將高質量地發展鋼鐵、裝備制造、化工、物流等臨港產業。北京市積極參與曹妃店工業區的建設,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對唐山市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三是廊坊。廊坊將發展六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制造、金屬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與制造、會展旅游。規劃建設了以現代制造業為核心的環京產業帶、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環津產業帶,建設了多達22個的園區、產業功能區,承接來自京津的資金、技術、項目和人才轉移 ,基于廊坊特有的區位優勢,許多知名的高技術企業在廊坊落戶 。
(2)相關性不強的城市
包括秦皇島、滄州、保定、張家口和承德。秦皇島以港口業為主,高技術產業發展還不夠理想,缺乏龍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比重較小。滄州以傳統工業和農業為主,現在加快港區倉儲、物流業的發展,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開發處于發展初期。保定市的經濟主要集中于汽車制造、機電、紡織、食品、建筑材料和信息產業制造等行業,基本上沒有其他高新技術類企業。張家口和承德地形均為山區,經濟優勢都集中在黑色金屬礦采選與冶煉及壓延加工(鋼鐵業),煤礦開采和發電是其主導產業。
三、對相關政策的分析
前述的幾個規劃(或者草案),都明確了區域經濟合作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北京市按照首都職能重新布局產業指明了方向,也為北京市與津、冀進行區域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
1.有利的政策因素
無論是國家經濟規劃中的京津冀都市圈規劃,還是北京市的“十一五”發展綱要、北京市“十一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都明確地提出了、或者考慮到了區域合作,從而在政策上保障了北京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影響,這為相關企業運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據。從幾個文件還可以看出,北京市對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根據城市功能定位重新進行了選擇,非常詳盡地列出了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領域,走更加高端的線路,這為周邊地區提升各自產業技術層次將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政策規定的不足
(1)區域合作機制不明確。區域經濟合作,合作的實體應該是區域內的各市場主體(企業),但是,這種合作畢竟是跨區域的,而且,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各企業,對這樣的合作都有一定的特殊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合作各方的政府作大量的工作,理順合作機制。北京市在其“十一五”發展綱要中就區域合作機制創新就提出了加強區域合作的思路,但思路不夠具體、明確,實踐起來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建立穩定、完善的(三地)政府合作機制十分必要和迫切,這需要在以后的相關合作文件中加以具體化。
(2)缺乏制度優惠。北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應該要惠及周邊地區,尤其是河北某些欠發達地區,但從現行的政策來看,并沒有專門針對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出臺相應的優惠措施,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合作、輻射效果。
(3)現有的合作大部分還處于規劃階段,有待積極推進實踐。由于各城市產業基礎、產業發展規劃、人才等方面的因素,除了天津、石家莊、唐山和廊坊之外,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相關產業發展與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對接都還存在不足,致使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對這些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大打折扣。
四、增強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津冀產業發展帶動力的對策
1.及早出臺國家關于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國家級的都市圈經濟發展規劃可以指導都市圈內各城市間的合作,尤其是關于高技術產業發展合作。這樣,處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才能據此制定出更加詳細、具體的區域經濟合作規劃,特別是關于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合作規劃,以指導都市圈內各城市做到真正合作,使北京作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發揮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2.建立穩定、完善的區域政府合作機制。三地政府合作主要應致力于共同商討、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及其實現的途徑。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域,各地應該既考慮本地產業優勢及發展趨勢,同時更要“全區域一盤棋”地考慮本地規劃及實施與區域內其他各地的協調發展問題,尤其是處于發達地位的北京和天津應該以全局觀念為指導,充分考慮河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際和需求,制定相關的政策,支持形成有效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及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細化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內容,增強可操作性,積極推進合作實踐。目前,北京市與河北省已經正式簽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備忘錄》,但該合作備忘錄中沒有專門就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作做出規定。三地政府在建立長效、穩定的合作機制中,應該對三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作具體化,對現有的規劃積極落實,推進實踐,以產生實際的效益。
4.建立合理的高新技術人才流動機制。高新技術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河北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所以與京津地區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區域內的高新技術人才欠缺,甚至已有的高新技術人才也流向更為發達的京津地區。因此,要保證都市圈的平衡發展,充分實現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津、冀的帶動作用,建立柔性的、合理的區域內人才流動機制成為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在該機制下,可以實現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動,形成人才的有規模的優化組合,提高人才共享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規劃綱要,2007年
[2]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07年
[3]北京市人民政府網
[4]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
[5]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
[6]石家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7年
[7]廊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7年
[8]河北經濟年鑒(200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9]戚本超:景體華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7~2008)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