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從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空間合作、空間競合三個角度對區域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進行綜述,研究表明目前關于區域旅游競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旅游資源競爭、旅游市場競爭、城市旅游競爭等方面,而關于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組織模式、旅游圈等方面。
[關鍵詞] 區域旅游 空間競爭 空間合作 空間競合 研究進展
一、引言
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研究是促進區域旅游系統形成的地理基礎工程之一。從區域旅游發展的動力來說,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旅游發展的空間結構是提高區域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中旅游空間的相互作用是不同區域之間旅游發展的基本動力。我國學者對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地緣結構的案例分析、旅游地域分割、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區域旅游空間合作和旅游發展對地緣結構的改變等方面。其中,對區域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的研究在旅游地空間結構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研究內容
1.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研究
(1)基礎理論研究。基礎理論研究,是研究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的基礎之一,只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加深入地從各個角度研究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目前國內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將相關模型、公式引入旅游地空間競爭分析,張凌云(1989)對旅游地空間競爭進行了交叉彈性分析;②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的影響分析,申葆嘉(1998)對市場競爭機制對旅游市場競爭的影響進行分析,馬曉龍等(2003)分析了旅游地空間競爭的基礎;③將其他學科理論引入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分析,章錦河(2005)通過探討區域內旅游場核、旅游場位勢、旅游場等級結構、旅游流等級擴散和旅游流空間行為的一般特點,揭示了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的基本規律。
(2)旅游資源競爭研究。旅游開發中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和旅游者的可選擇性之間的矛盾,旅游者對旅游地選擇的結果表現為到各旅游地的游客量(旅游流)的大小,這實質上就是旅游地的空間競爭的結果,因此旅游資源在區域旅游空間競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之一。保繼剛先后對茂名市的虎頭山與龍頭山海灘旅游資源(1991),云南路南大、小石林與乃古林三處喀斯特石林(1994),皖南三大名山即黃山、九華山、齊云山(1994)的空間競爭進行分析。苗紅(2003)對甘南州各縣市的旅游資源空間競爭進行分析。
(3)旅游市場競爭研究。旅游市場競爭是指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從事旅游產品生產的各生產主體或各經營主體之間,為獲得有得的產銷條件(或經營條件),以爭奪客源為中心而展開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抗衡和較量,是旅游業主體為取得生存條件而進行的一種抗爭。郭英之(2002)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市場競爭劣勢進行分析,并提出其下一步的營銷策略;章錦河(2002)認為距離是決定旅游地之間空間競爭的性質與程度的關鍵因子。
2.區域旅游空間合作研究
(1)基礎理論研究。對基礎理論的探討是對區域旅游空間合作進行研究的基礎工程之一。目前我國關于區域旅游空間合作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以往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進行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龐效民(1999)通過對上世紀90年代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具體實踐進行分析和總結,論證了我國推動地區經濟技術合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薛瑩(2001)通過對區域旅游合作產生背景、現狀等問題的分析,為今后的深入探討奠定基礎。還有一些學者引用了其他學科的理論來深入研究區域旅游空間合作問題,如梁藝樺(2004)應用系統學自組織理論,對區域旅游合作深化與動因進行探討。
(2)空間組織模式研究。統籌區域旅游發展需要對旅游空間進行合理組織。旅游空間是旅游流聯系的重要內容和方式,對旅游發展的速度、質量、規模和效益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目前,就區域旅游發展演化過程來說,主要存在三種旅游合作與發展的空間組織模式:①網絡型:該類型的區域旅游產業受到城市(群)經濟的強力支撐,區域經濟發達,旅游市場發育程度高,區域與城市之間往往是互為市場、互為資源,并且度假、商務、節事等高級旅游層次所占比重較大,如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的旅游空間合作。②輻射型:該類型以城市區域或資源市場空間關系為特征,以旅游承載力強的特大城市或具有大尺度吸引性的旅游景區為核心,以旅游經濟聯系為紐帶,并呈圈層結構,如武漢大旅游圈、環太湖旅游圈等。③點軸型:該類型旅游業發展缺乏發達的區域經濟支撐,區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資源的整合為基礎,以旅游線路的組織為紐帶,以贏得更多的輸入性旅游客流為目的,主要以觀光旅游為主,如“大湘西”旅游區的構建。
(3)旅游圈研究。旅游圈是為了獲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以旅游資源為核心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圍的協作區域,是一定區域內各種旅游經濟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區域空間組織形式。旅游圈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系統,具有輻射、擴散的動態特點。它既可以是區內的,也可以是跨區域的。這一方面的研究如馬勇等對武漢大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模式的研究、黃震方等對環太湖旅游圈旅游業聯合發展戰略的研究等。
3.區域旅游空間競合研究
競合模式是針對主導旅游資源相似的臨近地域提出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the co-operation- competing model,簡稱C-C模式)。在這里,競合是指基于競爭前提下的有機合作,其實質是推動和實現區域旅游的一體化。目前關于區域旅游空間競合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理論研究:尹貽梅(2004)對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提出的背景、基礎、動力機制及戰略措施等進行了分析。此外,尹貽梅(2003)還對旅游空間競爭合作分析模型的構建進行了研究;②案例研究:研究者多是對案例地的競爭與合作發展戰略進行了探究,鄭耀星(2000)分析了福建濱海城市與內陸城市旅游合作發展戰略,陶偉(2002)分析了競合模式的內涵及其實施條件,并提出了蘇南三鎮實施競合模式的三大戰略,王興水(2003)提出把競合模式作為粵西與海南旅游發展的新方向,崔鳳軍(2004)通過探討相鄰城市之間的旅游競爭與合作,提出了杭州旅游接軌上海的基本思路與主要策略。
三、結論與啟示
1.基礎理論建設較為薄弱,其他相關學科,如經濟學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少被用來研究區域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問題,導致許多學者做出的結論過于淺顯。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的研究還主要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上,對問題的定量分析基本上沒有,此外目前的研究還主要是就旅游論旅游,沒有結合相關領域,從本質上分析問題。
2.目前從理論上分析區域旅游空間競合的文章很少,而且只是對競合模式的一般理論進行了闡釋,研究的深度不夠,其他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針對某一案例地提出的競合戰略,并且戰略構想的提出有一定的雷同性,真正有創見的想法并不多,另外,學者們也沒有針對如何從理論和實踐上協調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的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為深入地進行案例分析,提出建設性構想奠定基礎。
3.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區域旅游空間競爭,需要加強對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綜合借鑒經濟學、地理學、政治學、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區域旅游空間競爭分析尋找理論支撐。此外,加強對不同類型旅游資源的空間競爭的研究,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多借鑒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對區域旅游空間合作的研究,則要在理論上要注重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加強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同時還應該多考慮對區域之間旅游合作的研究,并且多從合作的內在機制上對問題進行分析。此外,要將區域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有機結合,兩者是并存的,因此要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協調區域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345, 348~353
[2]保繼剛 楚義芳:旅游地理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章錦河:旅游區域空間競爭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D].2002
[4]張凌云:旅游地空間競爭的交叉彈性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89,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