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的經濟制度、新的生產方式條件下,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解放帶來了農村迅速蓬勃的發展。但目前由于政府對農業投入絕對額有限,農業基礎脆弱,分散的小農戶經營規模不經濟,這些因素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業發展,也是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工業和城市轉移主要原因,筆者認為農業產業化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農村剩余勞動力 轉移 分析
改革開放30年來,在新的經濟制度、新的生產方式條件下,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解放帶來了農村迅速蓬勃的發展。但目前由于政府對農業投入絕對額有限,農業基礎脆弱,分散的小農戶經營規模不經濟,這些因素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業發展,也是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工業和城市轉移主要原因,因此,隨著我國經濟更深層次的發展,筆者認為能夠突破小農戶瓶頸約束,排除傳統體制障礙,增強市場農業發展動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重要途徑是農業產業化。
一、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矛盾
1.我國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實狀況
21世紀將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最激烈、勞動力轉移最活躍的時期,這期間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開發和轉移問題也將尤為突出。根據資料顯示,未來幾年我國農村將會每年大約新增1700萬的剩余勞動力,面對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壓力,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2.當前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結構單一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種植業的產值比重仍然較高。占土地面積10%的種植業創造了50%的農業產值,而占土地面積60%以上的林、牧、漁業的產值只占整個農業產值的40%。
(2)優質農產品少。目前,發達國家農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在80%~90%之間,而我國農業生產的平均科技含量不到20%。這使得我國農產品中優質產品比率較低。
(3)農產品加工率不高,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農產品的儲藏、加工能力較差,加工設備不能滿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要。
3.農村產業結構和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矛盾
農村產業結構和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矛盾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剩余使得農業生產排斥對農用機械的使用,導致農業生產的規模狹小,同時,較低的商品率和勞動邊際產出率,使得農民缺少足夠的生產剩余進行資本和技術投入。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造成了大量的勞動力剩余。首先,不合理、低層次的產業結構縮小了產業發展空間,降低了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其次,以往的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是在短缺經濟下進行的,追求的是農產品數量的疊加。
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村產業結構與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矛盾化解,主要應注意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有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才能在經濟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增加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通過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并保證生產具有充足的市場需求,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就能夠更好的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1.調整工農業投資比例,保持工農業協調發展
保持工農業平衡、協調發展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以前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在資金、技術、人才上都不同程度的向工業傾斜,造成農村資金相對短缺,農業發展后勁不足,農村建設受到了一定影響。因此,為保證農業產業化逐步順利的推進,國家應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保護,防止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對農村經濟利益的侵害,影響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2.調整種植業的結構
即調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結構。糧食作為一種用地多而容納勞動力少、收益少的產品,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度里,是一種劣勢農業,而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由于能夠密集利用勞動力要素,因而需要大力發展,這樣可吸收更多的勞動力。
3.調整優化農林牧副漁結構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進步,林牧副漁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將會不斷增加,農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將會不斷減少,這是客觀趨勢,發展林牧副漁由于無需可耕地投入或可有效利用次質邊際耕地,而利用勞動力資源較為密集,這正適合我國農業人多地少的特點。
4.大力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
大力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功能的強弱,關鍵在于龍頭企業實力的強弱。龍頭企業實力強,則其對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作用就強。一方面要推選一批經濟實力強的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或以農產品經銷為主的企業,使它們進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中來。另一方面,應對這些龍頭企業在稅收、信貸、出口等方面予以相應的支持,增強它們在生產和經營上的實力。
三、農業產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重要途徑
1.農業產業化能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和配置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和創新,能夠突破所有制界限,實現國有、集體、個體、私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等多種經濟成分的融合,能夠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實現本地與外地甚至外國的合作,能夠突破行業隸屬界限,實現農、工、貿、技、科、教等各個部門、各個行業的結合。這些突破,打破了農業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閉性,使生產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和重新配置,實現多形式、多層次、多元化的優化組合,給農業注入新的省略,增加發展后勁,最終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同時農業產業化也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資源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雙向流動。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主導產業規模的優勢的形成和不斷壯大,城市的先進技術、科技人才、資金、經濟信息等生產要素不斷流向農村,另一方面,城市大型工商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隨著經濟擴張能力的不斷增強,形成對農業剩余資源(勞動力、資金等)的強有力的吸附,并拉動其向城鎮二、三產業分流和轉移。這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既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又在事實上打破了城鄉二元經濟的格局,從而促進城鄉之間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2.農業產業化可擴大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門路
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廣大農戶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將農業再生產過程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農業從原來的第一產業領域擴大、涵蓋到第二、第三產業領域,把一、二、三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擴大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門路,促使農村勞動力在農業、農村內部就業。因此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產業一體化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拓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門路。
3.農業產業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鎮轉移的根本措施。只有依靠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才能更好地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增加對農業的物質和科技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產出率和商品率,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目的。首先農業產業化通過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和綜合運用,一方面可以明顯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的產量;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大中型工商企業,立足整個國土資源,向山、坡、水、溝和灘進軍,較大同度地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多種經營,從而擴大農業增產的途徑。其次,農業產業化可以降低經營農業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同時又可以減少各種中間環節,節約流通費用,降低交易成本,農民除可以得到咱植業、養殖業的直接利潤外,還可臺在一體化經營體系內部通過利益分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分割比例分享到加工、運輸業和商業服務業的部分利潤,從而間接地增加收來源。最后,農業產業化可以通過產業鏈的不斷擴展和延伸,促進勞動力在農業內部進一步消化吸收,促進其在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產業之間相互流轉,從而擴大農民就業的門路,增加收入來源的渠道。
農業產業化擴大了對農村經濟的物質、資金、技術的投入渠道,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使農業延伸到二、三產業,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貿易和服務聯系在一起,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農民收入得以提高,因此,農業產業化是未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也必然成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倩肖 王榮鴿:論政府農業上的政策偏差及取向[J].經濟改革,1998(1)
[2]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收入增長·就業轉移·城鎮化推進[J].管理世界,1999(1)
[3]李杰翟 瑞 先: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J].經濟論壇,2005(4)
[4]陳承紅: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難題[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5]孫中才:理論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