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衡陽具有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休閑農業資源,文化產業實踐發展強勁。衡陽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在調整衡陽產業結構、增加稅收、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衡陽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要樹立大文化、、大產業、大旅游、大市場的觀念,深化特色意識和創新意識,做大做強衡陽文化產業。
[關鍵詞] 衡陽市 休閑農業 發展對策
一座城市的實力,除了具備經濟的“硬實力”,還要彰顯文化的“軟實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的富裕,人們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離不開文化的凝聚力。衡陽是湖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更有魅力的衡陽文化,是我們這代人對衡陽這座城市應負的歷史責任。盡管衡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但用文化軟實力的指標來衡量,還存在相當距離,挑戰無處不在。因此,增強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已是當務之急。
一、衡陽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
衡陽建設文化強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一大批載入史冊的文化名人,奠定了衡陽深厚的文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衡陽人再次走在了時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為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現實基礎。
1.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增長。近5年來,全市文化事業費總支出達50億元,相繼建成了以衡陽大劇院為代表的一大批城鄉文化設施。
2.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效明顯,衡陽被省委、省政府推薦為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上下合力、全民參與創建,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
3.抗戰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神。“弘揚抗戰精神,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等討論與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增強了城市的競爭力和凝聚力。
4.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啟動,文廣體制改革實施完畢。通過改革,著力形成一批文化經營主體、激活一批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一批文化企業,進一步提高衡陽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5.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重大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文化交流活動、送文化到基層活動、外來人員文化活動五類活動廣泛開展。
6.進一步重視宣傳文化陣地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開始啟動。對綜合體育館、王船山研究中心、中國衡陽抗戰城等八大重點文化設施的建設,文化強市建設領導小組還進行了專門的協調和落實。
二、壯大衡陽文化產業的思路
1.要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在于建設,一代人一代人的承前啟后,才能打下扎實豐厚的文化地基。只有統籌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才能為文化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要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加快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實現文化發展由存量向增量轉變。衡陽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它的水鄉特色和歷史文化積淀。對衡陽的保護,要從古城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風貌保護相結合的整體保護。“點”,就是對已經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實行嚴格保護;“線”,就是對獨特的城市河道水系和別具一格的水鄉風貌帶,實行原汁原味保護;“面”,就是對雁峰寺等7片歷史街區實行風貌保護。當然,這種保護只與在合理的開發利用基礎上才是成功的古城保護,因此要努力“湘南古城看衡陽、湘南文化看衡陽、湘南風情看衡陽”的城市品牌。因為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轉變,需經歷一個資源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精品、精品變品牌的過程。目前,“三看”正處于“資源變產品”階段,因此,除了繼續保護、挖掘文化資源外,重點要做的,就是用現代手段包裝傳統文化,創新衡陽的旅游資源。此外,還要不斷豐富衡陽的城市精神,特別是衡陽的“抗戰精神”。衡陽要不落伍并始終走在區域競爭的前列,就要堅持文化的自覺和人文精神的與時俱進。要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不僅需要精明理性、內斂務實、不事張揚、穩扎穩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氣開放的姿態、不屈不撓的意志、敢于創新的精神。
2.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的發展可采取“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模式,即利用外地的市場和資源,大力引進文化資源,大量輸出文化產品。要做強文化產業,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打破阻礙文化資源整合的各種壁壘,推動市場主體的確立和多元化投資結構的形成,促進產業要素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流動和重組,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依靠社會力量大力發展民辦民營文化。如精心策劃和組織的以蔡倫科技文化節和南岳衡山壽文化節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重大影響的文化節會活動,就打響了節會活動的品牌,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要做強文化產業,還必須吸引民營經濟投資文化產業。一方面要為民營經濟投資文化產業提供信息服務。對此,政府部門可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國際國內文化市場進行分析,引導民資合理投資。另一方面,還要為民營經濟投資文化產業提供一個平臺。建立集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文化產業鏈,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
3.打造人才高地。人才資源是推進文化經濟建設的核心資源,文化經濟是以人文和人才為基本要素的經濟形式,提升文化軟實力,比以往任何時候和其他任何經濟形態都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群體。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衡陽市要建設成為百萬人口大城市,打造先進文化產業基地,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關鍵在科技,根本在人才。目前區域的人才集聚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引進高技術、高學歷人才,特別是要引進適用于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從而引領產業發展高端;二是培養本地區急需的人才,對文化企業而言就是培養技術骨干,同時提升一般員工的技術能力,使人才結構合理化;三是通過產、學、研合作,利用大專院校文化創意實力,提高文化企業的研發能力。
三、壯大衡陽文化產業的對策
文化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目前衡陽的文化產業雖然發展速度加快,并且已經形成了多成分、多形式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衡陽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加以解決。
1.加強文化產業的領導,組建衡陽文化產業領導機構。制定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排除不利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各種思想障礙,重新認識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大力培育文化產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真正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衡陽經濟增長、消費增長的重要點。
2.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要深化演出團體的改革,實施多種辦團模式,鼓勵和推動有經營運作能力的企事業單位辦團或聯合辦團,進一步增強各演出團體經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要積極、有序發展文化的中介、經紀、代理和仲裁機構,建立適度競爭的文化中介機制,允許和鼓勵各種文化中介企業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
3.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實現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系統國有資產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作戰略性調整。把國有資產集中到有利于提高衡陽文化綜合實力的支柱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公益性事業中來,建立合理、規范的企業退出通道。把文化系統國有資產從一般性的競爭行業中有序退出,使之在應當有所為的文化領域,保持質量上和數量上的優勢。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衡陽影視、報業、圖書發行等行業的優勢,組建文化產業集團;密切關注信息產業的最新動態,發揮衡陽傳媒產業的優勢,組建互聯網公司,占領網上信息服務市場,加快形成衡陽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4.加強文化娛樂基礎設施建設,壯大衡陽文化產業載體。要積極建設文化設施,形成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同時加強農村和社區文化陣地建設,爭取所有行政村和社區建成能基本滿足群眾需要的文化設施。狠抓精品生產,重點扶持一批體現較高創作水準、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品,一批具有衡陽特色、文化個性和創新意義的文化藝術成果。
5.加強文化立法和文化市場管理。要根據文化產業的開放性、自主性、競爭性、文化產品的可復制性、文化產品對不同人群的適應性等,制定有關法律和法規;根據文化產業所需要的政策環境、資源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特性,制定有關文化產業的環境保護法規;要根據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例外條款,借鑒歐盟、上海等國家和周邊城市的做法,研究和制定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產業的法規和政策;要繼續完善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堅定不移地掃黃打非,增強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克服文化市場自發作用的消極后果,確保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繁榮、健康、有序地發展。
6.保護歷史古城,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進一步打響湘江南古城看衡陽、湘南文化看衡陽、湘南風情看衡陽”品牌。努力塑造城市精神,大力弘揚新時期抗戰精神,使之成為衡陽城市發展的精神品質和內在動力。
7.搞好城市創建,以創建活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通過發展群眾文化,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8.塑造文化品牌,重點打響衡陽古城品牌、人文品牌、節會品牌、藝術品牌和產業品牌,以品牌提升衡陽文化知名度。
參考文獻:
[1]譚明生:衡陽文化產業要發揮三個優勢[2006-1-11]http://hyrb.rednet.com.cn
[2]何青青:發展“外圍層”助推衡陽文化產業前行[2006-10-10]衡陽新聞網
[3]韓東升:發展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的條件分析.文化發展論壇,2006.03.31
[4]冉 斌:我國休閑旅游發展趨勢及制度創新思考.經濟縱橫,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