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提升遼寧省傳統產業、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是遼寧省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必然選擇。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創新能力、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舉措保障,是21世紀我國十分緊迫和重要的任務。高新技術是指以最新科學成就為基礎,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知識密集型技術,或者說是基于科學的發現和創新而產生的技術。高新技術具有戰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風險、高競爭性、高增值、滲透性等特點。
“十五”以來,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產值由2000年的1006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350億元,年均增長27%以上,產業規模是“九五”末期的3.3倍。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4%增長到2005年的10.3%,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26億美元,占全部出口的11.6%。遼寧省高技術各具特色的區域增長優勢已經形成,沈陽、大連已經發展成為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占全省的78%。沈陽的軟件、新型裝備、生物工程與制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東軟等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就達10家;大連的光電子、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五大主導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大連軟件園已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化和全國一流水平的軟件研發和生產集散地。“十五”期間,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效果顯著。到目前為止,遼寧省應用CAD、CAM、CAPP技術的企業約占76%,應用過程控制技術的企業約占58%,在財務、銷售、供應等單項業務應用信息管理技術的企業約占92%,應用ERP系統技術的企業約占15%,分別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6%,45%,22%和50%。
綜合上述分析,本著發揮好原有優勢,在業已形成產業優勢和具備相當基礎的遼寧省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及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大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強化用先進適用高新技術優化和提升傳統產業,在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培育自主開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逐步構建以沈陽、大連為核心區的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帶。從戰略上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振興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進一步圍繞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等我省具有優勢的高技術產業領域,重點抓好3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8條產業鏈、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50個重點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逐步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成優勢和特色優勢。
1.重點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起點高、輻射和滲透力強、帶動面廣的特點,實現產業向技術水平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經濟效益更佳的層次轉移,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遼寧省在全國成長鏈的地位。
(1)軟件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應用軟件,關系到網絡建設與安全的支撐軟件,以及與數字化設備相配套的嵌入式軟件。以日本、韓國市場為突破口,面向全球開拓國際市場,逐步形成軟件產業的國際化格局。重點把沈陽、大連、鞍山的軟件產業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軟件研發、生產、人才培養和出口基地。其中,沈陽軟件園重點建設成為以提升傳統產業綜合競爭力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級軟件示范園區;大連軟件園重點建設成為以軟件產業國際化及軟件出口為主要特色的國家級軟件示范園區,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軟件出口基地和中國最大的軟件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2)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基地。要以沈陽、大連為產業區域中心,以優勢產品為龍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托大連大顯、中國華錄、沈陽長白、沈陽三寶、沈陽LG、遼寧無線電二廠、大連環宇等骨干企業,發展計算機及外部設備、數字電視、通信及網絡產品、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產品,使其規模和水平進入全國前列。一是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成套生產線及技術,重點發展TFT(薄膜晶體管)、小尺寸硬盤及可擦寫DVD驅動器等計算機及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網絡設備研發,重點發展第三代復合移動通信系統;三是以合資合作方式,建立集成電路設計、加工、封裝產業鏈,重點抓好專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制造;四是繼續保持汽車電子、數字電視等消費類產品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積極擴大手機等產品的市場份額,重點發展數字電視發射機、衛星導航設備等產品,把遼寧建成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3)生物工程與制藥產業基地。要重點依托沈陽三生制藥、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生態所、本溪華源制藥、大連美羅等骨干企業,進一步加大創新類藥物的研發和具有市場前景的仿制類藥物的生產。加大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海洋生物、環保生物、生物能源等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在發酵、制藥、食品、輕工等傳統產業的推廣應用,大力向生態農業、現代中藥、醫藥中間體、生物制藥等領域拓展。重點推進高效人用、獸用重組疫苗、基因藥物及制劑、抗愛滋病系列藥物、要農作物優質、抗逆新品種種子、優良林木種苗、生物肥料及飼料等產品的產業化,使遼寧省生物工程與制藥產業步入全國前列。
2.加快推進產業鏈建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利用遼寧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業已形成的高新技術產品優勢,按照產品內在聯系和上下游產品發展的要求,縱向延伸和集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8條產業鏈(即汽車電子產業鏈、現代中藥產業鏈、IC裝備產業鏈、第三代移動通信(3G)系統整機及終端配套產業鏈、光電通信產業鏈、機床數控系統產業鏈、傳感器及智能儀表產業鏈、鎂制品產業鏈等),培育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重點建設10個國家級中心,強化創新和工程化、產業化能力建設。以科技成果產業化、運行機制企業化、發展方向市場化為核心,以優勢科研機構和強勢企業為主體,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在原有國家級中心基礎上,新建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即燃氣輪機中心、燃料電池中心、工業通訊與控制系統中心、數字化智能建筑中心、鋼鐵工業自動化中心、功能聚合物中心、大型壓縮機中心、鐵礦石資源綜合利用中心、軟件驗證與評測條件中心、模具鋼中心等),搭建技術研發與工程化、產業化能力建設的公用平臺,促進科技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重點突破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在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培育自主開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及產品,為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更多更好的項目源。
4.實施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堅持用項目來帶動產業的發展。圍繞國家確定的生物與新醫藥、先進制造、軟件行動計劃、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汽車電子、信息化重大裝備、信息產品制造業結構調整及技術升級、現代農業以及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產業技術與裝備研制開發等重大專項,滾動實施“復合移動通信系統”、“數字視聽系統”、“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飛機”、“新型電池隔膜”等50個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爭取新增銷售收入1000億元。
5.加強高新區特色建設,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充分發揮高新區的集聚、示范和輻射效應。初步形成以3個國家級高新區為主體、以4個省級高新區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完善產業定位和功能定位,逐步從政策招商轉向產業招商,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重點建設沈陽先進制造、數字醫療設備、大連生物與醫藥、光電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產業格局。同時,加強阜新、大連金州和沈陽農業等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強化技術支撐和特色產業積聚、擴張,促進智力要素和資本要素的有機結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6.加強產學研聯合,強化高新技術為“兩大基地服務”,盡快將遼寧省的科研和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要逐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營造科技發展良好環境。一是實施海外學子創業工程,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引進國外高層次科研團隊、先進技術和投資資本,推動遼寧省在信息、管理等方面與世界全面接軌和同步;二是加強省院校合作,建立以人為本的科技新體制。積極鼓勵源頭科技創新,聚合技術、智力要素激活資本要素,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促進科技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結構的調整;三是開展民間資本與科技項目的對接活動,引導民間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和促進科技項目的融資與產業化。通過資本市場化運作,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引導資金和風險資金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銀行金融信貸為支撐、跨地區、跨國家合作等多元化高技術投入體系;四是重點突破能夠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推動作用的嵌入式軟件、基于IP交換第三代移動通信、燃氣輪機設計制造、大型船軸的制造、生物能源、海洋資源利用、節能降耗、納米材料制備、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樹脂合成、煤清潔燃燒、鎂質材料深加工、農作物轉基因育種、現代中藥等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及產品。同時加強高新技術向石化、冶金、輕工、紡織、醫藥、建材等產業的滲透,提高傳統產業產品的檔次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