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破產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一個國家破產制度的完善與否是衡量該國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新《破產法》的頒布實行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新《破產法》在調整范圍等六大方面對有重大突破,當然還有些缺陷需要解決。
[關鍵詞] 破產 管理人 重整
200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新《破產法》)將正式實施,同時,已經實行了20年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舊《破產法》)也被廢止。新破產法歷時10年完成草案起草工作,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兩年三次審議、修改后,方于2006年08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第23次會議表決通過。
新《破產法》的頒布實行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有著重大意義。因為破產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一個國家破產制度的完善與否是衡量該國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與舊《破產法》相比,新《破產法》猶如“脫胎換骨”般,在規范思路,具體操作制度上,都有質的飛躍。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一、修改調整范圍
舊《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合在一起的適用范圍是所有的企業法人,但由于適用的法律不同,造成立法體系混亂、規則不明、相互不協調等問題。新破產法第二條規定,該法適用范圍為企業法人。雖然立法沒有擴大原破產制度的實際調整范圍,但將兩法之規定統一,解決了法律體系與適用之矛盾,使破產程序可更為規范地進行。
此外,新《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據此,合伙企業的破產應當參照適用新破產法規定的程序。另外三資企業,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甚至金融機構都可以參照適用該部法律。這樣的規定,使國有企業的特殊地位不復存在,市場里的投資、交易將更為公平,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將有效發揮作用。
金融機構的破產問題,對國計民生的影響相當重大,舊《破產法》并沒有涉及。一些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每年新增的不良資產還在大量發生,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破產機制的話,中央政府將會為這些所謂的金融機構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金融機構的倒閉或破產涉及到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家庭與生活,涉及到市場經濟的金融秩序和社會的穩定。因此,新《破產法》對金融機構破產做出特別規定: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出現資不抵債等破產情形的,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二、規范重整制度
重整是指不對無償付能力債務人的財產立即進行清算,而是在法院的主持下由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制訂重整計劃,規定在一定的期限內,債務人按一定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清償債務,同時債務人可以繼續經營其業務的制度。作為一種再建型的債務清償程序,在“促進債務人復興”的立法目的指導下構建的重整制度,是一個國際化的潮流。
很多人認為破產對企業來說是“死亡法”、“淘汰法”,孰不知破產法也能成為“拯救法”、“新生法”。舊破產法中規定有“和解、整頓制度”,系指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可以和債權人達成協議,對企業進行整頓,以期能恢復生產能力,對破產企業及其債務人乃至整個市場經濟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舊破產法對整頓制度的規定非常簡單,只有寥寥六條,并且由于對象是國有企業所以行政色彩濃厚。而新破產法,專設一章規定“重整制度”,用二十五條條文,詳細規定了重整的適用范圍、基本程序、保護措施、重整計劃的制定和執行、防止重整程序濫用等內容作了規定。使企業復興有了明確詳盡的指向,使破產法的拯救和新生的意旨得到實現。
三、引入管理人制度
新破產法設立了破產管理人,取代舊破產法的破產清算組。破產管理人,是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接管破產債務人的財產并處理債務人相關事務的人。破產管理人制度是英美法系破產法比較成熟的法律制度。也是目前國際上破產制度的通行做法。而與國際上的這項制度相比,明破產管理人制度的建立,摒除了清算組行使破產財產管理職責的弊端,真正做到責、權、利相結合,由熟悉破產業務的專業人士接管破產財產。
新破產法對破產管理人的選任、任職資格、職責、法律責任都做出具體規定。世界各國一般都指定律師或者會計師擔任管理人,更多的由律師擔任。我國新破產法也做出了這樣的規定,由律師事務所或會計師事務所中具備專業資格和專業技能的人擔任。
四、巧妙處理職工工資和擔保債權何者優先的問題
從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來看也是優先保護擔保債權,否則等于把債務人的責任轉嫁于擔保債權人,失去了法律的公平精神,也容易打擊投資人尤其是國外投資者的積極性。舊破產法實質上就是這么規定的。但我國國情有別于其他發達國家,目前社會正處于轉軌期,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健全,我國又是社會主義國家,更加不能忽視職工的基本保障,因此這似乎是哈姆雷特似的難題。
對此,新破產法是這樣解決的,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本法施行后,破產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清償后不足以清償的部分,以本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的特定財產優先于對該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受償。”即,通過“新老劃斷”的辦法解決此問題,規定在新法公布以前出現的破產,職工債權優先于擔保債權,破產人無擔保財產不足清償職工工資的,要從有擔保的財產中清償。在新破產法公布后,將優先清償擔保債權,職工工資和其他福利從未擔保財產中清償。這樣平衡了各方利益,既考慮了中國的國情,又考慮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并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此問題,因為長遠來看,職工的保障應該依靠社會解決而不是企業解決。
五、設立跨境破產制度
伴隨著國際經濟往來日趨頻繁,資本的國際流動也大勝往昔,如此,一國的破產裁決會對他國的債權人或者債務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很多跨境破產已經出現,像1998年的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破產案和2000年的廣東控股集團公司破產案。對此問題,國際上推出了全球債權人應共同遵守的十八項準則。基于與國際接軌的考慮,新《破產法》規定,“依照本法開始的破產程序,對債務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財產發生效力”。同時,對于外國法院的破產裁決,在互惠、有司法協助或國際公約的條件下,中國法院也裁定承認和執行。這樣的規定,采取的是一種有限的、有彈性、有張力的跨境破產原則,為下一步與世界上各國破產法接軌作了鋪墊。
六、規制破產欺詐、強化破產責任
破產欺詐是世界各國普遍遇到的頭疼問題,一些債務人利用破產程序策劃各種欺詐逃債行為,侵害債權人利益,損害職工利益,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為此,新《破產法》設置了較以前立法更為完善的撤銷權與無效行為制度。另外,“借企業破產充實自家財產”的現象在舊《破產法》實行的這些年中越來越多。對此,新法規定,企業董事、經理或者其他負責人違反忠于職守、勤勉盡責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對企業承擔連帶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新《破產法》關于破產責任的規定和新《公司法》、《證券法》中規定的董事、監事、高管人員應盡的注意義務、勤勉盡責義務,《刑法修正案(六)》規定的虛假破產罪,都實現了對應。這些不僅對“假破產,真逃債”和一些國有企業領導以破產來將國有資產變為私人財產的行為進行了規制,還對高管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確了他們的責任。
當然,該法還有一些缺憾:
1.共益債務和破產費用的概念不明確。二者同為保障破產順利進行而必須支付的,內容也非常接近,很容易在實務中混淆。但該法未對二者的概念做出明確界定。
2.管理人主體不甚明朗。依據新破產法,管理人由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擔任。但后又規定了管理人任職資格為具有專業知識,有相應資格,很明顯這是針對個人,那么到底管理人是個人還是機構,此處有些含糊。
3.新破產法規定的管理人制度留有舊破產法中行政干預經濟的痕跡。法院在破產管理人制度中的權力過大,這樣不符合法院的只能定位。另外,破產管理人工作程序未做明細規定。
不過,瑕不掩瑜,新《破產法》吸納了國際通行做法,去除了舊《破產法》的很多不足,真正成為了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的“再生”或“消亡”之法,是我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齊樹潔:破產法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鄒海林:破產程序和破產法實體制度比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張晨穎:破產制度價值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4]李 :新破產法中破產管理人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求索》2008年第5期
[5]王利明:破產立法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J].法學; 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