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與經濟的關系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熱點問題,本文對法律與經濟的關系理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市場經濟與法制經濟的關系,法律環境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等內容的分析介紹,最后闡述了國外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借鑒。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給相關領域的研究帶來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 法律環境 區域經濟 理論分析
一、法律與經濟的關系理論
1.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法律和經濟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出發,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反過來為相應的經濟基礎服務。經濟基礎是法律的決定力量,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建立在相應的深刻的經濟根源基礎之上的。
2.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制度經濟學派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制度經濟學把制度安排及制度變遷納入經濟學科,闡發了包含法律在內的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制度經濟學把法律范疇引入經濟學中,從而編織了法律與市場這兩個不同空間相互聯系的紐帶一交易,主張應聯系所有的非經濟因素(如政治結構、制度和態度等)來對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尤其強調法律因素的特殊作用,認為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制度可以為節約交易費用提供有效途徑,能夠通過產權安排提高企業效率,可以為實現合作、打破市場壟斷創造條件。
3.規制經濟學的理論。“政府規制”其原意是有規定的管理,或有法規條例的制約。在現代經濟學中,其含義己逐步演變為政府運用法律法規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動和行為進行影響、干預等。其基本理論主要有兩點:一是政府規制的公共利益理論。認為政府規制是對市場失靈的回應,是針對私人行為的公共行政政策,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制定的規則。其目的是為了控制受規制的企業對價格進行壟斷或者對消費者濫用權力。政府規制的具體表現為控制進入、決定價格、確定服務條件和質量,以及規定在合理條件下服務所有客戶時的應盡義務等。二是政府規制的部門利益理論。認為確立政府規制的立法機關或政府規制機構僅代表某一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而非一般公眾的利益。
4.市場經濟與法制經濟的關系理論。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它需要規則和秩序,是以法律作為邊界的經濟,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就這個意義而言,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從法律經濟和市場經濟關系中我們得出三點:(1)以法律規范市場經濟的主體資格。(2)以法律約束市場經濟的運行。(3)以法律化解市場經濟中產生的糾紛。
二、法律環境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良好的法律環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人們的自覺行為創建的,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主要體現在法律至上、法制統一和社會穩定等方面。
1.良好的法律環境為區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法律是所有社會規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范,法律環境的好壞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標志。良好的法律環境能夠表現出該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工作秩序、社會生活秩序由法律規范調整得井然有序,給人們一種秩序感、安全感,從而有利于創建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良好的法律環境有利于打造科學高效的政府。良好的法律環境有利于保障行政機關公正執法、提高執法效率。同時,一也可以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積極配合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減少行政成本。不良的法律環境必然使行政執法過程付出更多的行政成本,影響執法效率和執法目標的順利實現。
3.良好的法律環境可以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穩定區域經濟市場秩序。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社會成員的福利提高,接近經濟學所講的帕累托狀態。市場主體的微觀決策總是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單純依靠市場調節難以實現區域經濟總量的平衡和區域經濟的穩定增長。市場對區域社會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是有限的,這就要求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地區和各企業之間正確分配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形成合理的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區域經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國外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借鑒
1.加大立法力度,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法律化,保障區域經濟發展有法可依。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任務,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選擇、空間布局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了保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通過立法的形式使之法律化。
2.明確政府職責,嚴格依法行政。政府管理區域經濟的模式,直接決定著區域配置資源的能力,影響著區域經濟的增長速度。現代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通過依法行政、規范決策、權力約束、職能轉變等諸多法律化手段實現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科學有效的管理。國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管理機構的設立、機構職能、基本工作程序、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有規范的法律規則可依,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政府因權責不明而帶來的管理無序、一擁而上、濫用政策等弊端。
3.以法律加大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力度,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實質應當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的連續利用。如,美國西部在開發初期,針對嚴重的掠奪式開發和破壞生態環境等現象,政府開始重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問題,同時,還采取措施對森林和草地進行合理利用與保護,在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了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