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的結合已成為學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從技術標準的概念、分類等基本問題入手,分析了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結合的主客觀因素,隨后分析了二者的結合所帶來的法律問題及其規制。
[關鍵詞] 技術標準 知識產權 專利
技術標準已成為知識經濟下產業競爭的重要工具以及市場準入的重要門坎。標準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的表象是知識產權被納入技術標準,而其本質則是作為私權的知識產權和作為公共產品的標準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是二者的平衡問題。知識產權一旦被納入標準,可構成對全行業的壟斷,因此,必須對標準中的知識產權進行規制。
一、技術標準和標準化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定義,標準是指一系列文件化的協議,其內容包括能持續一致地用作規則、指南或特征定義的詳細技術規范或其他精確的指標,以確保材料、產品、方法和服務適于它們的目的。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技術標準是根據標準化對象不同而產生的一種標準類別,是指一種或一系列包含細節性技術要求和有關技術方案,具有一定強制性或指導性功能的文件。
二、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結合的主觀因素
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的結合主要出現在高新技術領域。目前一些跨國公司、大型企業,它們或是積極地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或是聯合相關企業組成產業聯盟來生成事實標準。他們積極參與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實現本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標準化。促使企業主動將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結合在一起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知識產權標準化有助于實現知識產權的效益
知識產權權利的行使往往需要通過權利的許可、轉讓等方式來實現。當一項知識產權被納入標準,則成為所有標準產品必須使用的對象,生產企業必須尋求權利人的授權;另一方面,一項技術標準被建立并被普遍推廣后,由于標準內通常包含有大量的專利技術,標準的設定者及專利權人可通過專利技術的許可使用來獲取高額經濟利益。
2.知識產權標準化可以突破知識產權時間性的限制
知識產權具有法定時間性,只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有效。標準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識產權這個特點。為了維持標準的穩定性,技術標準盡量避免朝令夕改,很可能已經出現了更先進的技術,但在標準的有效期內,該技術標準成員仍然必須使用技術標準中規定的技術方案。技術標準的穩定性要求有助于在事實上延長知識產權的價值壽命。 憑借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
3.知識產權標準化可以突破知識產權地域性的限制
知識產權具有嚴格的地域性,只在申請國和被保護國有效。而技術標準具有普遍適用性,不存在明顯的地域限制。一旦某一知識產權被技術標準化機構采納,該項知識產權無需在多國申請獲權,也可在多國獲得壟斷性的市場地位。
4.知識產權標準化有助于企業掌握市場準入權
技術標準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產品的質量證書,有力地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和信心,而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就可能逐漸被市場所淘汰。本質上,標準已成為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之一,掌握了同行業中技術標準的制定權,或者掌握了標準中的核心技術,就等于掌握了市場準入權,達不到標準的企業被排除在市場競爭之外。
三、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結合的客觀因素
知識產權與標準的結合所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好處,往往使企業濫用知識產權形成壟斷。一些學者認為,二者的結合只是個別企業推行其知識產權全球策略、搶占世界市場的一種手段。然而客觀地說,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日益結合的發展進程是有其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客觀原因的,技術標準作為一定時期對某個行業技術、產品的統一要求,必然要反映一定的社會技術領域內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1.知識產權的相互依賴關系對標準制定工作的影響
當某一技術領域存在多項專利技術,特別是當存在互補性專利和鎖定性專利時,要將該技術推向商業化就必須獲得多次授權,美國學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專利灌叢” 。 一項高端技術領域下包含的多個專利技術,為不同的專利權人所擁有,這些由不同人所掌握的專利之間存在相互依賴關系,同時,要在這個領域內制定技術標準,通常沒有現成的通用技術可以采集的,而只能選擇與專利權人談判,將專利技術采集為標準。
2.標準制定過程的協商性對標準制定工作的影響
無論是法定標準的制定還是事實標準的制定,有關標準化組織都無權要求知識產權人放棄其知識產權。如果某一標準組織要求知識產權人放棄其知識產權,結果是知識產權人寧愿放棄其知識產權的標準化也不愿放棄其知識產權的許可權。因此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中通常以協商為基礎,而且必須尊重標準涉及的知識產權。
四、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結合的影響及規制
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結合極易引發限制競爭、壟斷市場的現象。在鼓勵和引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活動,積極制定和推行國家、行業、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同時,如何規制這一進程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1.容易造成知識產權濫用,形成新的貿易壁壘
世界貿易組織中的TBT和SPS協議肯定了國際技術標準作為合法技術性措施的地位,如果在技術標準制定或知識產權標準化過程中存在知識產權濫用,國際技術標準就變成一種新型的更具隱蔽性和可操作性的貿易保護主義工具。
2.容易防礙技術創新,形成壟斷
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結合后,往往使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或企業聯合制定的標準在行業內得到推廣應用,使掌握其他先進技術的企業進入市場非常困難,即使進入,其技術也很難推廣,這樣就會阻礙相關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企業利用其事實標準所獲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在技術許可中實施搭售或簽訂回授條款、不競爭條款、不得反控條款等,打壓其他競爭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防礙和限制競爭,形成不合理的壟斷。
對于這些基于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結合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有學者認為,反壟斷法是最適當的外部規制手段。過去,在我國的反壟斷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針對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或市場壟斷行為,主要依靠《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中的個別條款予以規制,這些條款分布零散且不成體系,在現實規制中的效用十分有限 。但是,從2008年8月1日開始,我國《反壟斷法》正式實施,作為我國壟斷規制方面的一部基本法,而對于知識產權濫用的壟斷行為有所規范,但對技術標準中知識產權濫用的壟斷行為仍缺乏全面的更有針對性的具體規定。因此,《反壟斷法》所提供的仍只是一種法律原則上的規制依據,對于高度專業化的知識產權濫用問題,還是要靠進一步的規章、條例來界定相關概念,細化構成要件和認定標準等。這些內容的設定還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楊 帆:國際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5
[2]鐘云龍 馬 聰: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143~144
[3]洪瑩瑩:淺析技術標準及其與知識產權的結合[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5):37~39
[4]李文文:標準制定組織在處理知識產權問題上的角色和作用[J].中國標準化,2007(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