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規模納稅人的確認,由主管稅務機關依據稅法規定的標準認定。小規模納稅人一般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準以下,并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以往人們對增值稅轉型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一般納稅人”上,而對“小規模”這一塊關注似乎相當不夠,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取消針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歧視性政策。現行增值稅的計稅方法采用的是國際上通用的發票扣稅法,我國的稅收征管依據納稅人年銷售額的大小和會計核算水平兩個標準,將增值稅的納稅人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前者可領用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根據進項稅額抵扣,按實際增值稅額計算交納稅,而后者卻不能開專用發票,不能抵扣,只能按銷售額籠統計稅。稅務機關征管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操作程序是簡易了,但使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增加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針對小企業的增值稅政策歧視,有失公平。
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起征點偏低。現行增值稅起點規定,銷售貨物的為日銷售額2000元~5000元,銷售應稅勞務的為月銷售額1500元~3000元,按次納稅的為每次(日)銷售額150元~200元。按照這一起點規定,一個從事 商業零售的小商販,一般毛利率為15%左右,也就是說,其稅后收入水平是相對低的,還不到一般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這顯然不公平、不合理。
二是征收率偏高。現行規定,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工業企業為6%,商業企業為4%。表面上看,比增值稅的法定稅率17%、13%低得多,但是由于小規模納稅人的進項稅不能抵扣,實際稅負要大大超過一般納稅人。
不得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小規模納稅人的生產、銷售人受到雙重影響,進項稅金不能抵扣,使其進貨成本增加;購貨方因不能足額抵扣進項稅額而不愿購買小規模納稅人的貨物,交易便發生困難,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一般納稅人相比處于不利地位。同時,小規模納稅人采用固定征收率,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使其稅收負擔與其經營情況不能發生直接關聯,而進項稅額不能抵扣而變成含稅成本,也使其成本高于一般納稅人。在銷售時,又要在含進項稅額成本的基礎上再加上依征收率計收的增值稅,等于征了兩道稅,導致小規模納稅人的產品價格明顯高于一般納稅人,顯然不利于其正常參與市場競爭活動。
作為小規模納稅人主體的小企業,或比小企業更小的微型企業,是吸收勞動力就業的最基礎的組織單元。從國外的企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的關系看,發展中國家每千人一般為20個~30個企業,發達國家每千人一般為45個~55個企業。其中95% 的企業是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每個企業的平均就業規模為9人~15人,全社會有65%~80%的勞動力在這些企業中就業。根據我國2004年進行的一項普查,包括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個體經濟,每千人只有3.1個企業,大大低于國外的一般水平。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數量近年來下降很快,與中國經濟增長很不相配,對提升就業率很不利。
據官方數據,全國2008年上半年67000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0000多家,有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全國約十分之一的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在2008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30%,較2007年同比減少15%。2008年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瓶頸尤為突出。據銀監會統計,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業銀行貸款額超過22000億元,其中只有約3000億元貸款落實到中小企業,只占全部商業貸款的15%,比2007年同期減少300億元。中小企業融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大批中小企業的倒閉只是經濟衰退的開始跡象之一,隨著經濟形勢繼續惡化,還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倒閉,一旦形成某種骨牌效應,將后悔不迭。
中小企業的大量減少不能不說與稅收有著直接的關系。有調查數據表明,人們普遍認為,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最好的體現是“降低稅負”,占被調查企業的77%;另一項對上海480家小企業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政府的希望”依次是減輕小企業負擔、減少稅負和解決融資問題。在人們看來,政府減稅比融資更重要,更急迫。
因此,增值稅轉型涉及小規模納稅人這塊改革,采取以下調整措施為好:
一是應適當提高增值稅起征點,使經營規模很小、營業額很少、增值率很低的經營者不再繳納增值稅。具體標準可以在考慮家庭贍養人口等因素的情況下比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來確定。
二是應合理界定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水平,學界一般認為,工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不應超過4% ,商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應在2%左右。調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有利于縮小增值稅兩類納稅人之間稅負的差距,促進小規模納稅人生產經營的正常發展。
三是適當放寬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限制。對小規模納稅人在生產經營上確需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應允許按17%或13%的稅率計算銷項稅額開具發票并進行抵扣,實現與一般納稅人同率抵扣。對于月營業額萬元以下的生產經營者,最好完全免除其稅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