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的國家性
會計作為一門社會經濟管理科學,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具有極其密切的聯系。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觀念等環境,各國的會計實務及其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種程度的差異。正因如此,會計界才存在不同會計模式的分類。其中,P.H.阿倫(Aron)博士對會計模式的國際分類是廣為流傳的。他以維護誰的利益作為分類的標志,把世界各國的會計實務體系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模式:
1.強調公司應按“真實和公允”的觀點提供財務報告,主要是為了保護投資人和債權人利益的不列顛會計模式(英國會計模式)。
2.通過“公認會計原則”,主要是為了保護證券市場投資人利益的美國會計模式。
3.服從稅制需要的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會計模式。
4.以公司利益為導向的北歐(以德國為代表)會計模式。
5.服務于集中計劃經濟的蘇維埃(蘇聯)會計模式。
二、會計國際性的必然性
國際化是指通過比較協調和處理各國之間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方法的差異,尋求處理國際經濟業務對雙方都適用和接受的會計模式,包括國際企業會計、國際比較會計、國際社會會計、國際審計等。會計的國際性是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管理問題發展起來的,而且在客觀上要求各國在會計事務處理中盡量采用國際通用的做法,以求一方面促使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滿足國際經濟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各國會計在履行對內管理職能時盡可能采用一些先進的方法。會計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各國會計事務處理方法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化。使會計產生國際性并且不斷加強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國際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過去企業所需資金一般只靠國內供應,但是當國內缺乏必要的資金時就必須依靠外資了,二戰后,一些國家為了恢復經濟都曾大規模引進外資,同樣我國為了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需要引進外資。雖說目前資本在國際間轉移是比較自由的,但它還要受當地市場規則慣例和政府規章、法令的約束,為了擺脫這種約束和管轄,許多投資者就采取了很多對策,把某一特定貨幣的存放業務移到該貨幣發行國的境外進行。
2.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國際會計產生和發展的第三個因素是跨國公司的出現。跨國公司是區別于那些只在一個國家內經營的單國性的公司。從跨國公司的性質來說,西方跨國公司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際壟斷組織,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和壟斷的基礎上突破國界,由國內壟斷組織發展成為國際壟斷組織。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西方跨國公司的壟斷性和國際剝削性。另一方面適應現代生產力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創造了跨國公司這一世界性的企業組織形式,它是一種跨越國界的企業組織形式,它是從世界市場范圍內規劃生產,在地理上更有效地組織要素投入,使產出更靠近銷售市場的一種合理的企業組織形式,它是在現代生產力條件下才成為可能并與之相適應的,因此只要有條件和需要,這種組織形式對任何一類實行開放經濟的國家都是有用的。
3.區域經濟集團的形成。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的出現是經濟區域化的典型事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不象歐盟那樣以特定地區的聯合為目的,而是24個發達國家政府間的經濟聯合組織。這個組織于1961年9月成立,其宗旨是穩定會員國的財政金融,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貿易等。
聯合國從1972年開始重視會計準則的制定活動,關于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聯合國最關注的事情之一就是跨國公司的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的披露??鐕疚瘑T會于1974年建立,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制定跨國公司的行為規則。綜上所述區域經濟集團的形成必然導致會計的國際化。
三、會計國家性與國際性的協調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態勢的發展,各國經濟運行方式日漸趨同,迫切要求消除和減少各國會計之間的現實差異。會計協調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日益受到各國會計界的關注和重視。具有重要的意義:
1.是經營全球化的需要。市場的國際化必然導致企業經營業務的全球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主體地位的確立,跨國企業開始涌現,消除各國會計核算上的差異,按國際慣例辦事已成為當務之急。
2.是吸引國際投資的需要。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資金的提供者如果能夠很快地掌握資金需求者真實、可靠、詳細、明白無誤的財務信息,那么他就會迅速做出判斷和決策。一個公正反映公司財務信息的財務報表能被潛在的投資者所理解,那么這個公司就能比較容易地從市場上取得資金。這種國際資本流動的日益增長客觀上要求進行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
四、我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已經成為當代會計理論和實務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國內外研究的成果和世界各國會計國際化的實踐經驗,中國會計的國際化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國際化與國家化并存原則。因為在我國,是由中國市場經濟的特色決定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的一種類型和模式,其最大特點在于以公有制來配置資源,同時十分強調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這些都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的。為了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對會計來說,一方面要與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相適應,按國際慣例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服務;另一方面也要使會計信息符合國家經濟管理的要求,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服務。
2.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原則。會計國際化改革的過程實際上是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并受經濟體制改革深刻影響的過程。所謂同步是指會計國際化改革必須緊緊跟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協調。
總之,對于國際通行做法,我國也具備實施條件的,我們應毫不拖延地接軌。而我國目前不具備條件的,一方面規定過渡辦法,另一方面,應積極創造條件向其靠攏。對于國際上沒有定論的做法,我們不一定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應根據自身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當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化”,即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做法。實踐表明,一味照搬或一味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我們要注意,會計國際化應以國家化為前提,在加強市場經濟發展,保護我國民族經濟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與國際會計協調一致。
參考文獻:
馮淑萍:《關于我國當前環境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J].會計研究,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