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會計的和諧發展,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體現了會計的和諧發展,本文就棄置費用、職工薪酬和生物資產具體準則中體現的會計的和諧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和諧 棄置費用 職工薪酬 生物資產
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和諧會計。新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體現了會計的和諧發展,從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一、新準則關于棄置費用的處理
1.具體準則的內容。《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十三條規定:確定固定資產成本時,應當考慮預計棄置費用因素。準則應用指南又進一步指出棄置費用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國際公約等規定,由企業承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等義務所確定的支出,如核電站設施等的棄置和恢復環境義務。
2.會計處理中和諧發展的體現。新會計準則對資產棄置費用的記錄、計量和報告都體現了和諧發展。首先,由資產棄置義務產生的預計負債,應按確定的金額(一定折現率折現后的金額),增加固定資產或油氣資產原值,同時增加長期負債。
3.在固定資產或油氣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每期對上述資本化的資產原值計提折舊或折耗(計提方法與其他資產相同),借記有關成本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折舊”或“累計折耗”等科目。明確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固定資產折舊的形式,逐步積累環境恢復所需要的資金。當產品生產出來并投放于市場后,所收回的價值包含了資源的全部耗費,可以將能夠滿足資源再生需要的那一部分資金重新用于資源的恢復與再生階段,從而形成資源的良性生態循環。
4.根據確鑿證據,比如國家加大了環保要求和標準,需要對已確認的預計負債進行調整的,調整增加的預計負債。對預計負債的調整要求企業要保持資源耗費與環境保護的一致性,即將石油、礦山的開采等與可能造成的資源流失、生態失衡結合起來,將投入及其付出的環境代價結合起來。
二、新準則關于職工薪酬的全面核算
1.新準則的主要內容。新準則中職工薪酬的定義包括以下八個方面:職工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工資類薪酬,職工福利費,各類社會保險費用,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辭退補償,以及其他與薪酬相關的支出。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除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外,還應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計入產品成本或勞務成本、建造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成本、當期損益。
2.和諧發展的體現。在會計準則中從“工資”到“薪酬”的改變,體現了在我國市場濟發展過程中對勞動力內涵及其價值認識的根本性轉變也是國家政府部門首次在頒布的行業準則中使用“薪酬”一詞。此準則所規范的職工薪酬較以往相比內涵大為增加,一方面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 另一方面,五險一金(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以前被認為是職工福利,新準則明確地將其納入薪酬范圍。職工薪酬還包含了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未參加社會統籌的退休人員的工資和醫療費用等,這是因為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為職工的后續教育提供條件,非貨幣性福利也屬于職工薪酬的一部分。同時,新準則增加了諸如辭退福利、帶薪休假等新增的職工薪酬形式,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職工薪酬準則的規范,對于規范職工薪酬的核算管理及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思想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解決職工薪酬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有利于統一工資總額的計算范圍,保證國家對工資進行統一的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利于編制、檢查計劃和進行工資管理及正確地反映職工的工資收入。從協調勞資關系的角度看,辭退福利中預計負債的確認相當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準備金,緩解了企業大批裁員時支付補償金費用的壓力,對人員流動和社會安定有一定促進作用。新準則關于職工薪酬信息披露的規定,增強了企業之間職工薪酬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廣大報表使用者,包括利益相關單位、政府,以及公眾等更好地進行決策,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三、新準則關于生物資產的處理
1.新準則的主要內容。《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的頒布和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會計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和以前的《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生物資產和農產品》相比有很多變化。
第一,生物資產的界定發生了變化。新準則明確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屬性和確認標準。按新準則規定,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由于公益性生物資產并不直接提供經濟利益,因此在確認時特意強調其“服務潛能很可能流入企業”,與其他生物資產明顯不同,在舊辦法中并未提及。
第二,計量方法發生了改變。新準則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但對于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2.和諧發展的體現。新準則對生物性資產的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結合了我國國情,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我國農業企業雖然數量多,但是規模比較小,以家庭經營為主,一般不要求它們對外提供財務報告,以農業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總數少,而且我國農業市場體系尚不成熟,生產資料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信息化程度低,公允價值的取得難度大,因此對我國生物資產的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是不現實的。所以新準則采用了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公允價值計量為輔的方法,這樣符合我國國情,同時也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了空間,體現了和諧發展的原則。另外,把產量法分離出來,作為單獨使用于生物資產的一種折舊方法,結合了生物性資產的特性,更符合實際。
參考文獻:
[1]胡建忠:試論石油企業油氣資產棄置費用會計政策——兼論會計準則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5
[2]鄭婕慧:《企業會計準則——職工薪酬》剖析.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04
[3]劉凱旋:應付職工薪酬的內涵及會計核算.財會月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