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采用1997年~2008年的GDP與銀行業季度數據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研究銀行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以GDP數據反映經濟增長,以銀行規模與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相對重要性數據反映銀行業的發展,通過近十年的GDP數據與銀行業發展規模的數據建立計量模型,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金融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作用,并試圖提出一些政策性的指導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 銀行業發展 影響機制 政策建議
如何使一國的經濟長期保持快速而高質量的增長是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根據凱恩斯的國民經濟決定理論,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許多國內外學者對居民各類消費、投資、凈出口以及技術創新等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和理論的研究,獲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我們看到,目前經濟增長理論重心并非放在金融方面,而是致力于增長因素的討論,如知識、高新技術,以及人力資本等對增長影響的闡述,然而要使得這些因素在經濟中得以有效釋放,金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弱化金融因素,拉大了與現實經濟之間的距離,就缺乏對增長復雜性的一個全面綜合的有機認識。因此,除了從增長因素外,在現代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還應從金融的角度來考慮經濟增長的原因和機制。
故本文試圖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研究銀行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通過對近幾年的GDP數據與銀行業發展規模的數據做相關的實證檢驗,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金融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作用。
一、研究背景
1.銀行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從金融體系的功能上來看。金融體系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實現資金在不同經濟單位之間的融通,以及同一單位的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重新配置,可提高資金的借出者和借入者的效用,促使資金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貨幣資金作為一般的等價物,可購買各種生產要素,有利于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實現宏觀經濟高效有序的運行。重要的是,個體資金較分散,任一個體都無法進行得的投資。通過資金融通,這些分散的資金可快速集中以投資盈利較高的大項目,達到規模效應,同時在某些情況下具有較大的溢出效應,可以帶動其他部門或行業的經濟增長。
隨著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各種金融工具的廣泛使用以及金融資產在居民財產中所占比例的提高,金融體系在整個社會生產各個環節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我國直接融資不是很發達,間接融資仍占主導地位的狀況而言,金融中介機構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銀行業作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必然對經濟的增長有重大的影響。
(2)從經濟增長與發展來看。根據哈羅德·多馬、“內生增長理論”,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增長理論都認為資本的增加有助于產生高的增長率,可見資本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銀行體系可以實現資金融通并且為居民提供了儲蓄的渠道,有利于資本的積累與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在全社會各個部門之間實現資金融通;(2)為社會生產各個環節提供資金保障;(3)聚集資金,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
2.經濟增長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整個社會的生產規模的擴大,要求有較強的金融體系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多種便捷快速的融資渠道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在我國直接融資市場不太發達的情況下,銀行是企業及個人最重要的融資渠道,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融資需求的增加促進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水平,以及應對風險能力的提高。
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變使得經濟的復雜程度提高,聯系日趨密切密切,風險類型增多,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成為刺激商業貸款需求的主要原動力。
從微觀機制上來講,收入的提高可以刺激個體進行各種金融投資行為,促進銀行業的發展。
二、實證模型
1.變量與數據。為了研究銀行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選擇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每一季度的GDP作為經濟增長的量度,限于數據的可得性,使用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銀行業的規模水平,以及其對商業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中相對中央銀行的重要性這兩個指標來對銀行業的發展程度來進行量度:第一個是金融深度指標X1,反映金融中介的總體規模,等于M3/GDP,由于M3統計數據的缺乏,用M2來代替。由于M2為時點指標,GDP為時期指標,以季度處和季度末的M2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季度M2的值。該指標越大,表明銀行系統整體規模越大;第二個是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對中央政府債權、對其他部門債權、對非貨幣金融機構的債權季度末余額之和(即國內信貸總額)與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對中央政府債權、對存款貨幣銀行債權、對非貨幣金融機構債權、對非金融機構債權之和X2,用以衡量存款貨幣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中相對于中央銀行的重要性。該指標越大,商業銀行系統對外生因素的依賴也就越低。
2.實證模型。(1)根據以上選定的變量,以及關于二者關系的理論分析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得計如果如下:
根據上述結果,X1與X2的t統計量顯著,說明反映銀行業發展的兩項指標:金融深化指標X1和商業銀行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指標X2都顯著的進入到回歸模型之中,商業銀行的規模水平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與經濟增長呈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統計量F為20.13449,,表明模型在整體上也是顯著的,回歸效果較好,反映商業銀行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反映了銀行業的發展在整體上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為了研究經濟增長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建立如下兩個模型:
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如下:
及之都很小,模型整體上不顯著,說明在我國當前狀況下商業銀行的規模并不是由經濟增長直接決定的,這與我國金融機構市場化程度不高,銀行行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導的特殊情況有一定關系。
t統計量顯著,及都比較大,模型回歸效果較好,表明經濟增長是的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國內信貸分配中重要性提高。
3.實證分析。以上模型的回歸結果與我國銀行系統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漸從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銀行業逐漸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實現了向銀行經濟的演化,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儲蓄不斷增長,信貸規模呈現出不斷發展上升的態勢,其結果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2002年我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銀行業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在規模水平還是經營水平上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證,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同時,經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的發展,經濟總量的增加,以及市場經濟復雜程度的提高,使得銀行這個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中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 結論
綜上所述,銀行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較大推動與促進作用,銀行業規模的擴大,以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重要性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增長。同時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推動銀行業整體的發展,使得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國民經濟建設中處理好金融發展尤其是銀行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首先,要正確認識銀行業,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部門在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努力推動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改善其經營環境,提高其經營水平,使其與國際金融機構接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其次,要使金融中介機構的規模,以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再次,也要利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來促進銀行,以及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提高其經營業績、經營水平,努力達到世界一流金融機構的標準。
參考文獻:
[1]田文紹:經濟運行中的經濟與金融增長
[2]謝瑞平 宋文博:宏觀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2007中國數量經濟年會論文集
[3]張曉峒:趙娜在其FDI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VAR模型的動態效應分析[J].2007中國數量經濟年會論文集
[4]張治覺:《中國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基于非經典計量模型的經驗分析》[J].2007中國數量經濟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