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曾設想運用“銀行監督”機制參與企業管理。巴德漢的“中心銀行”模式,發揮“中心銀行”或 “主銀行”的作用,以解決國有企業固有的“軟預算約束”問題。羅默的“證券經濟”與“銀行”結合的模式,通過完善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優化銀行外部競爭環境,實現銀行與企業互動的監督模式,它們都屬于“中心銀行 ”模式。埃斯特林運用“類銀行”機制,彌補“合作制”企業的資金補足;施威.卡特則充分重視銀行的投資與監督作用,管理“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的企業。這些利用銀行機制監督企業經營的思路既可以堅定我們利用金融機制管理企業的決心,也能啟示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完善、強化金融制度的管理,加強金融機制對企業的監督。
[關鍵詞] 當代市場社會主義 銀行監督 企業模式 啟示
市場社會主義是國外一個多世紀以來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的理論成果,在東歐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產生之際,逐步分野為兩種主要模式即:傳統市場社會主義與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在兩大模式博弈與矛盾的進程中,當代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最終取代了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曾設想運用“銀行監督”經營企業的模式,探索國有企業改革,但理論界關于這個方面的探索尚有不足。因此,有必要從比較借鑒的角度評介市場社會主義的“金融監督”的企業微觀管理模式,以期對我國市場微觀主體的構建有所突破,拓寬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思路。
一、“中心銀行”監督管理企業的模式
利用中心銀行監督管理企業的經營模式主要借鑒了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等銀行作用的發揮而設計的一種模式。主要是“經理經營型”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為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而提出的模式設計。
1.巴德漢的“中心銀行”管理模式
第一,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據。著名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巴德漢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軟預算約束問題”。所謂“軟預算約束問題”即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的軟化。包括軟稅收制度、國家對企業補貼、軟信貸制度、國家制定價格等。這樣企業發展就可以不考慮利潤,因為價格是由企業或國家制定,就能夠通過價格轉嫁企業虧損;通過軟信貸制度就可以放心使用貸款而不關心利息與責任問題;通過軟稅收制度可以獲得國家稅收的扶持;通過國家補貼就可以不考慮企業的經營狀況而把企業負擔留給國家。這是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發展的障礙,企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據此,他認為,要改變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這種預算制度,必須強化預算約束。他把問題的著眼點放在銀行方面,首先硬化約束銀行的制度而影響企業的預算約束制度。
第二,模式的主要特征。巴德漢設計的銀行監督模式主要借鑒了日本的“主銀行”模式。他提出:“所有公共企業仿照日本的Keiretsu被劃分為集團。每個集團中的企業與一家主要銀行相聯系。銀行負責為其集團內的企業籌集資金,并負責監督它們的經營。一個集團內的各個企業相互擁有股份,一個企業把從其他企業得到的紅利分給它的工人們。”通過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并監督資金利用以及收益等情況,解決“軟預算約束問題”,促使集團和銀行都會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2.“羅默的中心銀行”經營模式
第一,“證券經濟”的提出。美國著名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羅默也曾經提出了“銀行監督”企業的模式。他主要是運用“證券經濟”的形式由銀行實現“股票市場與監督制度結合”的制度。所謂“證券經濟”就是用“證券股票”模仿資本主義股票市場,實現企業經營效率與合理社會分紅的目標。核心是政府把社會財產以“證券”的形式分配給成年公民,公民用“證券”去“購買合股投資公司的股票,合股投資公司再去購買企業的股票。”通過“合股購買”,公民實現對企業的投資控制,參與企業的分紅與企業的管理等。在這里合股投資公司是由“銀行”來充當的,通過這個中心銀行實現對企業的經營管理。
第二,完善銀行監督企業的機制。羅默提出了銀行、企業互相監督的模式,完善了銀行監督企業的機制。他提出:在這種經濟形式中,“企業將圍繞數量很小的主要銀行組織起來,就像日本的集團中那種情況。主要銀行將主要負責匯合貸款協議以便為其集團中的企業經營提供資金;與此相應,主要銀行負責監督這些企業。”保證企業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充分利用銀行提供的資金,以確保資金的回報率。
第三,完善銀行自身的監督機制。為了保證銀行本身能夠履行監督職能,解決“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羅默提出:“銀行擺脫政治控制應該由一系列法律的和經濟的措施來保證;銀行會在國家與企業管理之間構成一種經濟責任健全的機構。” 他認為,“應該有一些憲法規定,準許銀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獨立于國家控制”。從法制層面上解決銀行自身的監督問題。為了保證銀行經理努力工作,應該把經理人員對“個人名譽的關心”作為“政治壓力”,確保經理人員不會“過多地寬恕壞的貸款者或容忍不履約的企業”;把“刺激特征作為銀行薪金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對經理階層監督;從制度層面上保障銀行自身的工作激勵問題。
第四,完善了銀行的競爭環境。引入國外競爭機制,敞開“國際性競爭的大門”以利用“國外的競爭”來“檢查機構監督中的疏漏”;銀行巨額投資應該有“一種廣為人知的事先協議”,如果企業不能按事先協議的目標完成,“這些協議應該強制清理”;“銀行股份的某些重要部分不應該由政府持有”,而應由“養老基金會、保險公司”等其他機構持有,以擺脫“國家政治壓力”的控制。從外部環境方面完善了銀行的競爭機制。
總之,通過這些措施,成功解決了銀行、經理、國家,以及企業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確保“銀行監督企業”的管理機制完善。
二、“銀行監督合作社”的經營模式
銀行監督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主要是由“合作制市場社會主義模式”與“經濟民主型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提出的模式設計。主要目的是通過銀行監督合作社對資金的利用,對合作社這個企業微觀主體進行的一種約束,既保證了銀行自身資金的收益率,又促使企業提高生產經營水平,解決合作社固有的資金不足問題。
1.埃斯特林的“類銀行”機制
英國“合作制”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埃斯特林認為:“合作社”本身存在一種固有的缺陷即資金投資不足問題。因為合作社的工人由于擔心企業過大,資金收益不高,或者舊員工擔心出現新員工“搭便車”行為,他們不愿意把資金過多投放在合作社企業內部,導致資金不足問題出現。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他提出:“開發新的且有利可圖的企業,將資源從低生產率行業轉向高生產率行業——組建有利可圖的公司、關閉虧損的公司”,這一職能應該“賦予一家獨立的機構,”通過具有市場導向的機構彌補合作社企業的不足,減少合作社企業的風險、資金等問題。這些機構就是“類似于銀行的機構,由它借貸金融資本、監督現有合作社的運作情況,并為它們的新的基金尋找新的出路等。”這種機構的性質就“類似于蒙德拉貢的安排方式;在這種安排中,蒙德拉貢中央合作社銀行——勞動人民儲蓄所”所起的作用。這也與“歐洲銀行模式”一致;在這種模式中,監督功能和企業家功能不是通過英美的股票市場,而是通過集權化的中央銀行體制來加以實施的。”表明了運用銀行提供資金與監督機制以彌補合作社不足問題的主張。
2.施威.卡特的“銀行”機制
美國著名“經濟民主型”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施威.卡特在探討自己的“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時,也把銀行作為資金管理、投資,以及監督合作社企業的主要工具,充分看到了銀行的積極作用。
第一,銀行的資金投資功能。施威.卡特很清楚認識到銀行在資金投資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構建“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時,他明確提出:“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模式與“在羅默模式中一樣,新的投資資金主要來自于銀行,銀行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機構。”銀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管理合作社資金、投資新企業等方面。公共銀行“通過向企業收稅而不是通過‘誘使’個人儲蓄來產生投資基金”,從而獲取投資基金的方式以及負責管理資金的利用方式,因其屬于公有而不必向個人支付利息。然后再把“這種投資基金返回到以每個人為基礎的共同體(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這樣資本也就流向了人民所在的地方。人民不是被迫追隨資本的流向。一旦投資基金到了共同體,那時它們就要被‘貸’給共同體的企業,或‘貸’給想要開辦新企業的集體,這種貸款是通過公共銀行網絡進行。
第二,銀行監督企業的功能。施威.卡特同樣很清楚認識到銀行對于企業的監督作用。為了解決企業創新的問題,他主張發揮銀行監督管理企業的模式,他提出:“通過讓地方銀行建立企業家的分部以尋求新的投資機會,并為對發展新企業感興趣的集團提供技術幫助和啟動資本。”這些論述表明,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在模式探討時,看到了銀行作為資金管理與投資的重要作用。
三、結論和啟示
市場社會主義提出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監督企業以及自身監督的探索,具有一定得現實意義。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為了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包括“銀行”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機制的監督作用。同時我們也能得出如下一些啟示:
1.完善銀行自身的監督機制
我國傳統的銀行大多為國家所有,銀行的活動包括存款、貸款、利息、利率、補貼、資金流動等基本是政府說了算,銀行本身缺乏根據市場信息進行活動的權力。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發展受到國家嚴格的控制,沒有成為獨立發展的實體,缺乏自主性、積極性。致使銀行本身的管理機制存在很多漏洞,如經濟腐敗、不良貸款等問題。盡管已經提出了一些關于金融制度改革措施,試圖改變金融制度存在的漏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但我們的改革畢竟剛剛起步,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因此,市場社會主義提出的“監督監督者”的模式可以拓展思路,充分發揮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督與資金提供作用,保障企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2.強化銀行對國有企業的監督
傳統銀行與國有企業都屬于國家的經濟實體,銀行與企業的關系都是政府說了算。因此,銀行與企業的關系非常微妙,不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而是共同利益擁有者。從企業角度看,企業的資金應該由銀行來提供,至于能提供多少、提供給哪個企業、資金的用途、使用收益率、還款時間、還款方式等問題不是銀行能決定,基本上要依靠政府與部門領導人定奪。因此,企業沒有什么后顧之憂,更沒有必要擔心企業的經營效率,一旦出現企業效益不佳的情況,政府出面與銀行溝通,結果可能會形成呆賬、滯賬而由政府負責。銀行和企業都沒有什么損失,但卻給企業的發展與國有資產造成嚴重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軟預算約束問題”。從銀行角度來看,既然我的職能是按照政府指令為企業或部門貸款,就根本沒有必要考慮經營效率問題與資金使用監管情況,銀行與企業、資金貸出與使用單位脫離關系。另外這些問題還會產生銀行部門與企業的拉關系、謀私利等的腐敗現象。
金融制度改革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不少成績,貸款審查制度、擔保制度、延期支付問題、審批制度等的健全。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如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傾斜、不良貸款問題、銀行對企業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因此,必須不斷加強銀行對企業的監督,完善監督功能,真正實現企業與銀行的互動,迫使國有企業提高資金利用率,實現銀行對企業的監督功能。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默著 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重慶出版社,1997版,第44頁
[2](美)約翰.羅默著 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重慶出版社,1997版,第45頁
[3](美)約翰.羅默著 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重慶出版社,1997版,第69
[4](美)約翰.羅默著,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重慶出版社,1997版,第71頁
[5](美)約翰.羅默著 余文烈等譯:社會主義的未來.重慶出版社,1997版,第70-71頁
[6(英])索爾.埃斯特林:工人合作社:優長及局限.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頁
[7](美)伯特爾.奧爾曼編:市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者之間的爭論》.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