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產品現貨市場受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會經常發生波動,存在價格風險,期貨市場所具有套期保值能夠有效規避風險,這是套期保值的收益,但是套期保值這種避險的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們需要運用不同策略有效控制和避免套期保值的風險。
[關鍵詞] 套期保值 現貨市場 期貨市場 農產品 收益 風險
一、問題提出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按钨J”危機農產品生產商面臨著農產品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而期貨市場為農民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的手段——套期保值,另一方面,期貨市場是高風險市場,套期保值這種避險手段本身也有它的風險,本文就是對套期保值收益與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策略應對套期保值操作風險。
二、套期保值收益
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能為農產品擁有者提供避免價格波動風險的保障,這就是期貸市場的避險功能,農民擁有或者準備生產一批農產品,為了避免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他可以在期貨市場上預先賣出與持有貨物數量相同的期貨合約,并在貨物出手時再買進同樣數量的期貨合約進行平倉。這就是空頭套期保值。由于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變動趨勢是相同的,因此,雖然價格下跌造成了現貨市場上的虧損,但在期貨市場上是盈利的,以盈補虧,從而達到規避風險、賺取正常利潤的目的。
美國期貨專家海爾奈莫斯教授認為,農作物種植是最具風險的業務,原因就在于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從種植到收獲,市場行情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對農產品的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套期保值風險
1.基差風險
基差=計劃進行套期保值資產的現貨價格-所使用和約的期貨價格
農產品的套期保值,理論上隨著期貨和約的交割月份的臨近,期貨的價格收斂于現貨的價格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套期保值效果并不完美,衍生產品價格與現貨價格總會存在一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也就是兩者存在基差,對于農產品,這并不是主要的風險。
2.合約選擇風險
一則是選擇期貨合約的標的資產,我國期貨市場農產品期貨種類14種,有時套期保值不能找到完全匹配的期貨標的資產,這是需要尋找替代的期貨標的資產,使得期貨的標的資產的價格與被保值的資產的價格之間的相關性越高越好。
3.保證金風險
在套期保值期間,在保值期內衍生產品價格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劇烈波動,在極端行情下,如果農產品選擇做空,就面臨追加保證金的風險。比如鄭州期貨白糖0905,假設初始保證金為10%,維持保證金為7.5%,忽略交易成本,若農產品套期保值者做一個月的套期保值,2008年10月14號以當日最低點2913點買入一手,你需要2913元(2913元/噸*10噸/手*10%=2913),到2008年11月14日最高點3239點,你的虧損值為(3239-2913)點*10元/點=3260元,所以期間你就面臨追加保證金風險、甚至爆倉。
4.投機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投機的巨額利潤往往誘使風險管理經驗缺乏、制度不完善的農產品企業和個人由套期保值轉向投機,或者并不嚴格執行避險方案,導致名為套期保值、實為投機。進行農產品套期保值時,可能由于沒有對頭寸進行有效控制,超出其擁有的規模,導致套期保值轉為了期貨投機,最終導致損失慘重。
四、結論和建議
期貨市場為農產品提供了套期保值的途徑,可以有效的規避農產品價格風險。但是套期保值操作的風險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為了控制套期保值操作的風險,第一,利用期貨的價格發現的功能,若在市場行情持續大幅上揚時,并比較明確判斷未來走勢時,及時調整倉位,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第二,控制期貨市場的交易總量與同期現貨交易總量匹配,即對避險頭寸進行控制,不能超過農產品現貨擁有量。第三,選擇交割月份,選擇盡可能靠近套期保值到期的那個交割月份(盡可能減少基差風險),但套期保值到期月與交割月份不能一致。(交割月的期貨價格非常不穩定,有可能被迫實物交割)。第四,綜合運用最佳套期保值比率,向前延展的套期保值,基于久期的套期保值等套期保值策略。第五,培養和建立專業人才隊伍進行期貨交易,健全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和風險控制制度,對交易進行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John C.Hull:期權、期貨和其它衍生產品[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托馬斯·A·海爾奈莫斯:湯姆期貨文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3]陳 煒 沈 群:金融衍生產品避險的財務效應、價值效應和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盧建鋒:論農產品期貨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經濟問題,2003年第4期
[5]蔡勝勛:我國農民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再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
[6]B.PeterPashigian.Why Have Some Farmers Opposed Futures Market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1.96,No.2.(Apr.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