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綠色經濟效益,是指以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法令為前提,企業努力營造符合環保要求的作業環境,采用符合環保法規的工藝流程,生產出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挖潛改造,不斷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保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加強環境保護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國家制定的各項環保目標越來越明確,監管力度越來越大。 面對這種形勢,有些企業的決策者不是采取積極態度,而是抱著僥幸心理對執行環保規定進行抵制,特別是某些對提升地方政府“產值經濟”舉足輕重的排污大戶,受到地方主義的保護而有恃無恐,造成極壞的影響和嚴重的后果。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倒行逆施,說白了還是一個“錢”字:上環保項目投入大,花錢多,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甚至給地方財政增加壓力。然而,這些先生們實在不會算賬,僅僅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認真執行國家環保政策,也決不會是賠本買賣,其效益至少不會比拒絕執行所形成的效益差。我們試從幾方面進行剖析。
1.從目前形勢看,國家對違反環保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日益增大,誰想躲得過去?不可能!與其有朝一日被重罰,不如事前用罰款的錢來主動搞環保工程。而且,并非罰款以后就沒事了——你還得花錢補課,經濟效益更加受影響。這賬該怎么算是再明白不過的事情。至于期盼靠地方“父母官”保護過關,過去是有這種可能,但在現在和今后這種可能性肯定越來越小!
2.目前企業環保工程的主攻目標是治理“三廢”(廢氣、廢水、廢渣),達到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減排指標。如何減排?這“三廢”該怎么處理?許多成功的經驗是變廢為寶。例如,把廢水凈化循環使用,利用廢渣生產企業的副產品,對廢氣的利用也不乏引人入勝的范例。這從另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收益甚至很大的收益。雖然在不同的企業中,廢物的種類、數量各不相同,但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的路子實在值得每一個企業都積極效法。
3.在許多行業首先是與人們衣食住行直接相關的行業,環保工程往往涉及產品本身:從采購合格的原料進廠,到各道工序加工,最后是成品包裝出廠,產品能否達到國家規定的環保標準(對出口產品還要求達到國際標準),是至關重要的。你的產品達標甚至超標,成為國家認可的“綠色產品”,信譽度就高,市場競爭力就強,企業的財路就廣;否則就會產品滯銷,經濟效益下降,企業虧損甚至倒閉。所以,任何企業還必須在提高產品環保質量上扎扎實實地下功夫,千萬不要貪圖眼前小利,干那種蒙騙顧客的蠢事。
4.執行環保政策,進行技術改造,花錢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純粹是花錢的問題。在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企業積極進行環保技改,必定很容易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他們就會主動想辦法進行技術攻關,往往能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與此同時,還必將大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升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這兩個方面的收益是不能用金錢量度的巨大的隱形財富。
5.企業的生產條件、作業環境符合環保要求,有利于員工的健康,能減少疾病特別是因環境污染造成的職業病的發生,這又能為企業節省一筆又一筆很大的開支。這里順便提一句:隨著國家民生政策的健全和落實,企業對保障員工健康的責任越來越重要,不允許不聞不問。
6.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利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在自己的事業中遵守國家環保政策、法令。這其實應該是第一條理由,只不過它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表面上不那么緊密才最后提出。所有上述理由,并不是什么新鮮內容,可以說已經人人皆知,問題在于有些企業掌門人甚至政府官員缺乏戰略眼光。為此我們實在有必要加深對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的認識。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沒有發達的經濟不行,但沒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樣也不行。所以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其共同的目標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盡管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但殊途同歸,歸于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
一方面,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的活動,包括經濟對環境的改變,又必將反過來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類本身的生存。為了解決這個根本矛盾,正確的方針是:保護環境并不是要使環境恢復到完全天然的狀態——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保持在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因為自然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污染承載量”。河流有自凈功能、綠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些污染物會自然分解等等。如果我們排放的污染物不超過自然承載力,人類和自然環境完全是可以和睦相處的。否則,突破環境的承受能力,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即使能加快一時一地的經濟發展速度,但所造成的惡果,最終還是要人類自己來承擔,因為產生污染容易,治理污染卻很難很難,且往往是永久性的不可修復的。嚴重的環境破壞不僅使我們自己深受其害,而且還會犧牲子孫萬代的利益,這是因為大部分地方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自我修復的能力很差,一旦遭到破壞,后果將是極其嚴重的。而且,即使污染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治理,但治污的經濟投入,通常是遠遠大于以污染為代價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不合算的。
總之,我們應當看遠一點,看深一點,不但要重視眼前的顯性的經濟效益,還要特別關注長遠的隱性的經濟效益,并且仔細權衡,認識到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從而主動地積極地把自己的事業納入環境保護的框架內,不斷提升綠色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