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的社會成本是指企業的外部成本,在降低這部分成本的過程中,政府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在政府規制中,政府承擔執行主體的角色;在市場調控時,政府起著調節作用。政府可同時從宏觀調控和微觀調節兩個方面降低企業的社會成本。
[關鍵詞] 企業社會成本 政府作用 宏觀調控 微觀調節
一、社會成本
理論界對企業社會成本的定義已經做了很多探討,目前國內的學者對此也有了較為明晰的闡述:經濟行為人(即這里所指的企業)的一項或一段時期內的幾項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全部成本,由生產成本和外部成本兩部分組成,其中自己無法承擔的部分叫外部成本。本文研究的是政府在降低企業的社會成本中的角色和作用,因此,重點分析企業的外部成本。
現代企業,尤其是中國的企業,企業社會成本包括的內容較多,眾多經濟學家根據對企業社會成本各種相關理論,再結合我國企業社會成本相關現實問題簡單總結出企業社會成本的主要構成為:稅務成本、職工責任成本、環境成本、產品質量效益成本、公益福利成本。
袁晉芳等人認為社會成本主要包括社會物耗成本、社會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資源耗損成本、資源使用成本、環境污染成本、社會管理費用、工傷及職業病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還有人將社會成本簡要地分為三個部分:自然資源成本、經濟運行成本、人力資源成本。
二、政府在降低社會成本中的角色
企業的社會成本源自于外部不經濟。當單純依靠市場力量無法解決它時,政府就應當肩負起為公眾謀求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使命。政府作為重要的公共部門,企業的社會成本問題在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解決時便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不僅填補了市場失靈的空自,更因其強大的政治權力優勢而能更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社會成本。
通常,政府在對待社會成本問題時有三種方式可以選擇:第一種,采取管制措施,進行直接干頂;第二種是政府以市場為基礎,向私人提供符合社會整體效率的激勵;第三種意見認為只要創造市場條件,市場就能自行解決社會成本問題。最后一種解決方式在實際運用中顯得很困難,比較常見的是前兩種方式。在第一種方式中,政府作為執行主體而存在,而在第二種方式中,政府只是擔當調節的角色。
在此過程中,政府也同樣存在著失靈的情況,然而市場失靈并不意味著政府應該完全壟斷校正外部不經濟的領域,而應該通過和市場的協調配合,并且在政策上實施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才能根本解決社會成本問題。這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同時擔當執行主體和調節角色,在對企業進行政府規制,適當地用政策干預市場的同時也要以市場為基礎,讓政策配合市場本身的發展。
三、政府在降低社會成本中的作用
政府在降低社會成本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從宏觀調控和微觀調節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1.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這必須加大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促使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突破經濟發展中資源瓶頸的限制。(2)加快相關的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法規體系,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對于一些可能帶來健康危害的工作,除了企業必須盡可能降低生產的危險性外,國家應當頒布有關的法規以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設置相關的技術標準以促使企業提高其工作的安全系數。(3)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政府在不斷的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優化環保投資結構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的鼓勵私人部門參與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形成多元化的環保投資格局,有效的緩解企業治污資金不足問題。(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失業者、貧困人口,政府應該承擔起扶助、救濟、指導和培訓的職責,通過加快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服務。
2.政府通過微觀調節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協調配合。(1)污染治理市場:實行污染治理市場化運營,通過專門從事環境保護設施運營或污染治理業務的環保企業接受排污單位的委托,進行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或污染物的處理。(2)排污許可證制度:一種新的環境政策,它是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征收一定的費用的一套管理制度。(3)污染者負擔原則:這是在1972年首次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環境委員會提出,主要涵義是污染者應該承擔由政府決定控制污染措施的費用,以保證環境處于可接受的狀態。(4)限期治理制度:排污單位和在特殊保護區域內超標排放的已有設施由于長期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由政府決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其在一定期限內治理并達到規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四、對政府發揮降低社會成本作用的政策建議
政府在降低企業的社會成本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規制和調節市場方面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充分發揮這些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合理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方面,為了獲得經濟效率,必須消除平均主義泛濫的現象,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力面,應當通過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借助轉移支付手段和社會救助體系,對受到損失的社會成員給予適當補償。
2.建立完善的社會管理機構。對于在市場經濟中受到較多沖擊的社會成員和群體,以及在市場經濟中缺乏一技之長的低文化水平和低技能的社會成員,政府應當承擔起扶助、救濟、指導、培訓的職責。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向這部分人提供社會保障,并隨著政府財力的增強提高保障程度,擴大保障范圍。
3.讓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政策的制定與選擇過程中。讓企業及廣大公眾參與政策選擇,參與利益再分配決策,必將提高社會對政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萬壽義:解決企業社會成本問題的探討.會計師,2005年09期
[2]張碧影:政府在解決工業企業社會成本問題中的作用研究.內江科技,2007年01期
[3]曹 玲:企業的社會成本及其分攤.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年05期
[4]王旭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的社會公平——政府規制及其選擇.現代經濟探討,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