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關理論和背景研究的基礎上,以河北省為例,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現狀進行評析,探討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組織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合作經濟
合作經濟組織,又稱合作社,首先產生于19世紀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合作社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國都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運動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運動(引自《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前沿問題研究》第388頁)。從國外情況看,經過長期的發展,農業合作社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村合作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尤其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外對合作經濟的研究日臻成熟,許多理論已趨于一致。但在實踐中合作經濟又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如產生了股份合作社,并逐步走向集團化、企業化,由單純的勞動聯合走向勞動、資金等方面的聯合,服務成本提高等。
國內理論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初著手研究合作經濟,當時主要側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合作社經濟理論。20世紀60~70年代,由于極左路線的干擾,基本沒有研究,既使有研究,也是人民公社好聲一片。進入80年代,少數地方開始產生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等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起理論界的關注,但僅限于對這個問題的描述。進入90年代后,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小規模的農戶經營與市場的矛盾突出出來。如何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逐漸成為理論工作者研究的熱點。縱觀目前相關研究,其中有很多研究成果對推動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但是,由于這種研究的時效性強,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原有研究成果滯后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發展的實踐,指導性弱化,總體上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問題,既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還有許多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值得認真調查研究。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之上的,是農村經濟的又一次制度創新。經過近30年的發展,河北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相比,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壓力相比,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1.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不夠強。農民自發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往往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它們在技術引進、設備改造、農產品質量檢測與標準化、企業管理、市場開拓、信息搜集以及經營網點分布等方面,都與專業化的大公司有較大的差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過小,以鄉村為單位組建的農村合作組織既沒有較強的加工增值能力,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市場競爭力極為脆弱,這就加大了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的難度。
2.從連接農戶的緊密程度看,松散型多,緊密型少。很多是松散型的一次性買賣或買斷關系,就是已建立穩定購銷關系的,把加工、銷售環節所得部分利潤返還農戶的較少。如公司企業帶動模式,由于龍頭企業是獨立于農民之外、以營利為目的經濟實體,與農民不屬于一個利益主體,要其站在農民的角度、自覺地讓農民去分享其獲得的經濟利益,這是難以想象的,姑且不論目前大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民是一次性買斷關系,即使一些企業與農民之間是采用合同契約形式,但由于目前這些涉農企業的經濟實力還比較弱,這種關系一旦遇到市場風浪,其約束力便顯得十分軟弱。與農戶以土地、資金、勞力等要素共同參股合作的,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的則更少。
3.從運行機制看,不規范的多,規范的少。突出表現在民主選舉和平等決策、制度約束和財務管理、合同約束和利益分配、基金積累和風險調節四種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從事經營活動的合作組織中,農戶得利、組織虧損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組織成員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這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一些組織負責人由龍頭企業經理或董事長兼任,在農戶與企業發生利益矛盾時,很難有所作為,特別是一些組織依靠口頭協議組合,往往因為分配、支出等利益矛盾而影響作用發揮。
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缺乏各類人才。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由農民自發組成,雖然聘請了一部分專家和技術人員作為顧問,但組織內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懂技術會管理、開拓市場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層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如何辦好農村合作組織的經驗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
根據上述背景和河北省省情,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總體思路應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民辦為核心,以民管為原則,以章程為依據,以利益為紐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穩步辦好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資源優勢,圍繞主導產業,綠色產品和名牌產品,提升合作組織的檔次和總體水平,著力打造一批規模較大,運作規范,經濟效應好,帶動作用明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及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漸進地,實事求是地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具體來講:
1.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要樹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重要組織載體的理念。農業現代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民組織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布局區域化是其重要特征。農業現代化需要有先進的農業組織與其相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正好適應這一需求。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從培育和發展高效的農業微觀組織入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是選擇之一。要消除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片面認識。在我國,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陰影仍然存在于部分農民群眾和干部心中,對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那個時代。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正本清源,從理論和實踐兩層面明確什么是真正的合作經濟組織,了解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優勢,增強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的信心。
2.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管理機制。運營效率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生命,是合作經濟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高效運行依賴于合作組織內部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高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又會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身的規范和完善。由于大多數普通農戶成員對外部力量和能人的依賴度較大,為防止和避免一些不由成員控制的企業、單位和個人隨意“翻牌”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加強內部管理,不斷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以規范促發展。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高效的運行機制,除了要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框架內,制定一個規范的章程外,還應建立完備的內部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健全組織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財務公開制度、風險保障制度、集體積累制度,等等。
3.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和提供資金、技術、金融等方面的高效服務,引導和鼓勵以農民為主體的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的事業之中。引導農民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經濟、資源優勢和生產習慣,依托市、縣、鄉的農業、林業、科技、畜牧、水利等服務體系,采取資本聯合、勞動聯合、科技聯合、銷售聯合等方式,創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城市流通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利用他們人才眾多、信息靈活、管理經驗豐富、關系渠道寬廣等優勢條件,到農村創辦流通型、加工型、科技服務型、信息咨詢型等合作經濟組織或從事中介服務。
4.政府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力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政府的指導和管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用,主要是依法行政,從宏觀指導上支持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要嚴格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可越俎代庖,不能直接干預合作組織內部的經營活動。應幫助 制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和布局,制訂農產品加工的規劃和產業政策,制訂農產品生產的標準,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保護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預防市場風險,幫助合作組織加強人才培訓,特別是要選配好合作組織的“當家人”。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馬彥麗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