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三鹿奶粉事件”分析了企業道德風險的產生原因及后果,提出了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對企業道德風險進行防范和治理的機制,通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行政部門和社會輿論力量加強監督等途徑防止企業敗德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 企業道德 道德風險 企業社會責任
2008年9月被曝光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產品責任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在此次事件中,生產廠家為了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置廣大嬰幼兒的健康于不顧,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根本利益。究其根源,是因為該企業絲毫未考慮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將潛在的道德風險演變為真實的敗德行為。
本文將結合此事件對企業道德風險的防范與治理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減少企業的無良行為及其對相關各方造成的損失。
一、企業道德風險的概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無處不在。作為市場經濟的風險承擔者,企業面臨著政治風險、政策風險、社會風險、技術風險以及金融風險的考驗。企業在應對這些風險時,對多數風險的控制和防范是被動的,難以主動做出明確判斷并采取正確措施,如企業外部環境中存在的風險。在所有風險中,企業最能主動避免的,惟有由于企業本身的行為造成的道德風險。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企業作為社會公民,也是社會道德關系的主體,同其他社會公民一樣享受一定的道德的權益,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企業道德關系著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影響著企業的經營。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企業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通過“隱形行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而不完全承擔其行為的全部后果,從而有動機也有可能出現損害利益相關者權益的行為,由此導致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就是由于隱瞞信息、隱蔽行為所導致的風險。這種損害利益相關者權益的行為,又稱敗德行為。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消費者作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在信息獲得方面處于弱勢,而處于絕對優勢的生產商通過隱蔽行為坑害消費者以達到獲利目的,沖破了風險的底線,不僅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痛苦,也必將給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二、企業道德風險存在的原因和后果
為了更好地對企業道德風險進行防范和治理,企業管理者必須首先認識到企業道德風險存在的原因和后果。雖然信息不對稱為某些失去良知的企業提供了出現道德風險的可能性,但從管理角度來看,企業道德風險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匱乏
根據高小玲博士的實證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越弱,企業道德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20世紀初,大多數企業還是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利潤最大化,這一觀點隨著時間在政府和公眾輿論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F代企業社會責任觀仍然以經濟性為導向,但是更加考慮企業經濟活動的長期社會效應和社會后果。企業作為在自由協議基礎上組成的獨立實體,它在具有法人資格的同時也具有“道德人格”;或者說企業除了關心利潤的最大化,還要承擔某些道德方面的社會責任。
通過“三鹿奶粉事件”可以看出,某些企業在利潤的驅動下, 短期機會主義行為增加,對自身行為造成的外部性沒有納入到企業長期發展中。它們對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太重視,而是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因而它們忽視了對消費者最基本的責任——向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并且在發現問題后未能及時向公眾說明,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最終出現了嚴重的敗德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2.外部質量監管機制不健全
作為國家免檢產品的三鹿奶粉、三鹿滅菌奶,曾雙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榮譽稱號,三鹿嬰幼兒奶粉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衛生安全食品。國家免檢產品是指符合《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規定的產品。如果一家企業某種產品獲得了免檢資格后,在免檢有效期內,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
那么免檢有效期內,由誰來監督免檢產品的質量呢?《免檢辦法》規定,用戶、消費者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社會監督。當免檢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用戶、消費者可以向生產企業所在地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申訴和舉報。質監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這里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對于食品類的免檢產品,消費者對產品不可能有技術檢測能力,他們只有在食用以后,身體受到嚴重危害時才有可能發現產品質量的問題。而等到這個環節時,往往就已經發生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缺乏有效的外部質量監管機制,是出現企業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件發生后不久,即2008年9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第109號總局令,決定自公布之日起,對《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9號)予以廢止。這說明,以往的質量監管辦法存在嚴重漏洞,導致企業道德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道德風險導致的企業敗德行為, 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而且短期的急功近利造成在重復博弈中失信于消費者, 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聲譽的一次喪失就可能是致命的, 導致企業的公關危機甚至是行業危機。此次“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導致消費者對奶制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整個奶制品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都面臨著嚴峻的危機。
此外,企業的敗德行為還對行政監管部門造成惡劣影響,使民眾對“國家免檢產品”這塊金字招牌產生信任危機。實際上,當誠信這種道德理念商品化之后,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資本。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高信任度的社會里整個行業、社會聯系便利,商業交易成本降低, 可以導致長期社會成本的降低;相反,低的社會信任度產生輻射效應,加大商業交易成本,不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良性與健康發展。
三、企業道德風險的防范與治理
鑒于企業敗德行為造成的巨大社會負面效應和對企業本身造成的潛在損失,筆者認為從風險管理的新角度,探討敗德行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避免或限制此類行為的發生,即對企業的道德風險進行治理是很有意義的。下面從企業內外兩個方面提出相應的道德風險治理機制。
1.企業道德風險的內部治理
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維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由“三鹿奶粉事件”及國家質檢總局最新公布的對奶粉產品的檢查結果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企業道德進步的體現是企業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道德需要企業去“創造”。要使企業成為有道德的企業,必須讓他們明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大勢所趨,企業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標準的提高不是一種境界,而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成為了潛在的市場門檻。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將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決定國際競爭力的高低。
道德風險是一種“軟風險”,企業需要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加以防范,按照風險管理的程序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掌握風險治理技能。道德風險管理需要把所有利益相關者作為統一體,在管理企業所有風險時考慮它們的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還必須以合乎道德的行動來回報社會。企業賺取利潤應重視以人為本,生產過程人性化,確保產品符合道德要求??傊?,企業不但要對股東負責,還要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
2.企業道德風險的外部治理
加強行政監管和法制建設,借助新聞媒體、學者等輿論監督力量。行政監管和法律機制的約束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會使企業道德風險行為的成本遠遠高于其行為所獲得的收益。因而加大對企業敗德行為的法律懲處力度對減少企業道德風險意義重大。
此外,防范企業道德風險更有待于社會公正監督,而非僅僅是行政監督。在企業敗德行為的披露中,大眾媒體以及有良知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扮演了“公正監督人”的角色。大眾媒體也被認為是企業道德風險受害者所能采用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的途徑。這類非正式的監督群體,形成更具操作性的輿論和信息開放,有助于建立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
嚴格的行政監管、誠實公正的新聞媒體、具有良知的學者這三種權力、輿論與知識的結合更能夠構筑企業道德風險的屏障。
四、結束語
“消費者是企業的上帝”是一句著名的廣告語,它道出了消費者與企業的重要關系和對企業的重要意義。消費者“用腳投票”,把“拒絕購買”作為手段,只有當企業提供了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時,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并獲得“投票”,企業才能獲得生存的機遇。因此,企業應該承擔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向消費者提供質量合格、安全可靠的產品,尊重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企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失去良知,要始終保持良好的企業道德,防范道德風險帶來的滅頂之災。同時,企業外部的各種力量也要加強監督,通過有效的獎懲機制約束企業的不道德行為,使企業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避免對企業利益相關者各方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