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盛裴文德的一座古碑的基座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徹納曾寫道:“人,一輩子中所進行的最漫長的旅程就是不斷地找到自我。如果在這一點上失敗了,那么無論你找到了別的什么,都沒什么意義了。”這話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品味。
自我,看來是一個很有限的東西,比較大地,比較天空,甚至比較海洋,都是不可比擬的渺小。但從認識的難度和深度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無邊的海。
比較起來認識別人比認識自己容易得多,單以面貌來說,人并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的面貌,即使是一個最喜歡照鏡子的人,他也只可以說是比較熟悉自己的面貌的影子,因為在鏡中反映出來的不是立體的真像和左右調轉的,而且一個人不可能見到自己喜怒哀樂的各種神情,因為真情流露的時候,很少人會立刻跑去照鏡子。
人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的面貌,也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精神方面的東西,包括心靈、性格、學習的深淺等等。多數人不能夠很恰當的說出自己的學問深淺,要不是估計偏高,就是估計偏低。多數人不能夠完全知道自己的性格趨向,要不是強調優點,就是強調缺點。多數人不能夠正確說出自己的理想、堅定性、上進心、道德感等等,達到了怎樣的高度,要不是偏于自傲,就是偏于妄自菲薄。因此,聰明與自知之明就完全是兩回事。
在人生的歷程中,認識自己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它使我們能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因而發出更大的效用。盡管許多人都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但承認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至少是在這個問題上前進了一步
人總是認識別人,批評別人的缺點,卻總是忘了自己的究竟是什么模樣。這些人就像圣人雅各說的那種人:偶爾也照照鏡子,但轉身就忘了自己的模樣。
動畫片《天上掉下個豬八戒》中有個片段給人印象很深,那是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碰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豬,也是貪吃貪睡。晚上豬八戒被他的鼾聲吵得無法入睡,也被他的貪吃和惡習攪得無法正常生活,這時,豬八戒才發現了自己的缺點是多么的讓人難以忍受的。
尼采說:“認識了自己就懂得該成為怎樣的自己。”
認識自己的人,才會擁有理智和通達的人生觀。認識自己,才能征服自己,認識自己,才不會盛氣凌人,才會憐憫他人,才會保持率直和真誠;認識自己,才會在擁有智慧時虛懷若谷。認識自己很難,需要時時反省自己,時時檢查自己,時刻考慮他人的立場。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20世紀3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當局的一封信,信中誠請他去當以色列總統。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若能當上猶太國的總統,在一般人看來,自是榮幸之至了。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愛因斯坦竟然拒絕了。他說:“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公正地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可以說,愛因斯坦是位不僅深刻認識大自然也深刻認識自己的人。
愛爾蘭有位作家叫布朗,一生下來就患癱瘓癥,到5歲時還不能走路、不會說話,頭部、身體、雙手和右腳都不能動彈。5歲那年的一天,他妹妹用粉筆寫字,他從中受到啟發,忽而伸出左腳將粉筆夾住,在地上勾畫起來,一年后他學會了寫26個英文字母。從此母親教他讀書認字。后來他以堅強的毅力學會了用左腳打字、畫畫,并開始作文和寫詩。把打字機放在地上,他用左腳打字、上紙、下紙和整理稿紙。每打一張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時間。21歲時終于出版了第一部自傳體小說《我的左腳》,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說《生不逢時》,成為國際暢銷書,15個國家出版了他的著作,還改編成了電影。在他48年的短暫生涯中,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5部長篇和3部詩集,這些都是用一只左腳的腳趾打成的。
布朗這位令人感動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發揮了自己僅能動的一只腳的優勢,從而鑄就了人生的輝煌。渾身都能動的我們,更應尋找自己的最長處,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適合哪種職業和生活。
要經營自己,先要讓自己做一個“有心人”,要隨時思考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得與失。事情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點麻煩,是怎么解決的;遭到了哪些挫折,當時痛苦的程度怎樣,有怎樣的感受。隨時把這些積累起來。我們從積累生活現象、積累自己的感受、積累自己的思考開始,將自己有價值的一粒粒“珍珠”穿起來,經過一定的歲月就可能會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鏈。我們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這些“珍珠”,去穿一穿這條項鏈。
成功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讀懂自己,并善于經營自己。我們到底有多少對手,到底有多少條道路,恐怕我們說不清楚。但有一個對手,正是我們自己;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勇于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