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從誕生,就始終有一樣東西與之相伴相隨——信仰。對自然的畏懼,對神靈的虔誠。千萬年來,人類總是在某種不可言說的神秘束縛下生存發展。在我國,有許多宗教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是在新時代里成長的我們卻對它們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存在多少青年信徒了。不過,我是相信的,并不是信仰具體的某個宗教,只是對冥冥中的一切,懷著一份敬畏。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叫《這世界并非人人有心》,說媒體在深圳歌手叢飛去世前后采訪曾經接受他幫助的幾位學生。這些學生中,有人認為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媒體公布的被叢飛救助者的名單中沒面子;有人刻薄地說叢飛這樣做一定另有所圖,還神秘兮兮地說圖什么大家也能猜得到。當記者問其中的一位受益人是否愿意回報叢飛,回答是:“我一個月只掙三千多元,怎么回報?”
楊瀾說:有時候我寧可愿意我們的社會、民眾都相信因果報應,那樣的話,這些人就不至于說出如此令人齒冷的話了。
叢飛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則新聞。十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一輛客車翻入路邊的水塘,一個年輕小伙子不顧天寒地凍,毅然跳入水中救人。將十多名乘客救出后,自己又累又冷地昏倒在路旁。再次醒來時,人去車空,幸存的人先后離開,只留下他倒在路邊,摸著已毫無知覺的雙腿,心中只剩悲涼。十多年的輪椅生涯,他每天翹首以盼,卻始終盼不來一個人來向他這位“救命恩人”道謝。他面對記者,涕泗橫流,說:“我不求他們能如何報答我,我只是想聽一句‘謝謝’。畢竟我為他們凍壞了一雙腿,賠上了自己的后半輩子啊……”
為何人們會冷漠至此?如果他們有信仰,都相信因果報應,真正領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偈語,情況會不會大有不同?
確實,如果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有后果的,并且是一定要由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去承擔的,恐怕,受恩者在接受給予的時候,就不會理所當然了;惡人在作惡的時候,就不會無所顧忌了。
宗教的產生,本就源于人們對萬物的敬畏,對自然法則的敬畏。那么今天,我們能不能拋開宗教里一些附加的成分,以一種最虔誠的態度來信仰宗教本身,敬畏人類最原始的敬畏?在宗教給予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我們能否始終用同一個原則來要求自己?
生活在信仰之中,或許我們都能活得更加坦然,活得更加純凈,更能發現人生的美好。
(指導老師:徐慧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