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胃病會導致胃痛和胃部不適,但是人類真正認識“胃潰瘍”還是19世紀的事情。據考證,醫生從尸體病理解剖中證實,病人是由于胃潰瘍病發生急性胃穿孔而死亡的。
據統計,消化性潰瘍是全球性的多發病,發病率占人口的10%~12%;有人估計,每5個男人和每10個女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患過這種病。不少人只知道自己胃痛過,卻并不知道有過胃潰瘍。
潰瘍病的病因及發病誘因
胃酸分泌過多
在潰瘍病的發病機理中,胃酸分泌過多起重要作用,“無酸就無潰瘍”的論點是很有道理的。胃酸分泌過多,又由于胃黏膜保護屏障的破壞,不能有效地對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和消化作用,從而導致潰瘍病發生。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胃黏膜細胞的損傷可導致細胞死亡,在胃潰瘍患者中檢出率為55%~93%,是促使胃潰瘍形成的一個重要元兇。
藥物因素損害黏膜屏障
阿司匹林一類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胃黏膜屏障,使黏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受損,從而導致潰瘍的發生。
遺傳因素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具有遺傳傾向。研究表明,潰瘍病病人一級親屬潰瘍病的發病人數,相當于對照人群的3倍。可見,遺傳因素不能忽視。有遺傳傾向的人,要特別注意預防。
季節變化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天氣變化有直接關系。氣候變冷時,往往潰瘍病會復發或病情加重,特別是秋冬和冬春之交的季節,尤其容易導致潰瘍病加劇。
飲食不當激發潰瘍
某些食物,如高脂肪和油炸食物可激發潰瘍病疼痛。飲食中的食鹽含量過高與胃潰瘍的高死亡率之間有明顯關系;以米食為主的人群中,潰瘍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以面食為主的人群。暴飲暴食或不規律進食可能破壞胃分泌的節律性。據臨床觀察,咖啡、濃茶、烈酒、辛辣調料、泡菜等食品以及飲食過快、過燙、過冷等不良習慣,均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精神緊張心理影響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多次空襲英國倫敦,人們精神極為緊張,此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發生率明顯上升,可見精神因素對消化性潰瘍有較大影響。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十二指腸潰瘍,情緒應激容易引起潰瘍病復發或發生并發癥。心理學家也認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身心疾病。
吸煙會明顯提高潰瘍發病率
吸煙者的潰瘍較難愈合,而且消化性潰瘍的并發癥較多。飯后抽煙的危害性更大。
缺少睡眠潰瘍修復難
人在睡眠中能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長期缺少睡眠者的潰瘍部位難以得到自我修復。
唾液缺乏易發潰瘍
唾液缺乏可直接影響胃的消化功能,導致胃內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異常而發生胃潰瘍。唾液中還含有一種生長因子,能促進正常消化道黏膜的生長,起到修復黏膜的作用,保護胃黏膜不發生潰瘍。
潰瘍病的典型臨床表現
1、長期性 由于潰瘍發生后可自行愈合,但又好復發,故常有上腹疼痛、長期反復發作的特點。病程可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復周期性發作,是潰瘍的特征之一。
3、節律性 在一天中,凌晨3點至早餐的一段時間,胃酸分泌量最低,故在此時間內很少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在兩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制酸藥物后緩解。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后l小時內發生。
4、疼痛部位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于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偏右處;胃潰瘍疼痛的位置多在中上腹,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稍偏左處。
5、疼痛性質 多呈鈍痛、燒灼樣痛或饑餓痛,一般較輕且能耐受,持續性劇痛提示要警惕潰瘍穿透或穿孔。
潰瘍病的并發癥
——黃牌警告!
大量出血病情險
這是本病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占20%~25%。短時間內的大量出血,可因血容量的銳減而致頭昏、眼花、乏力、口渴、心悸、心動過速、血壓下降、昏厥甚至休克。
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合并大出血時有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動脈硬化多見,患潰瘍病后易出血,出血后不易止住,發生再度出血的幾率高;二是由于老年人感覺遲鈍,患潰瘍病后癥狀不明顯,影響了及時治療;三是老年人因合并其他疾病,出血后的就診時間往往較晚,死亡率很高,故應當引以特別關注!
急性穿孔莫拖延
潰瘍一旦穿透漿膜層而達游離腹腔,即為急性穿孔。急性穿孔時,由于十二指腸或胃內容物流入腹腔,導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臨床上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腹痛常起始于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續而較快蔓延至臍周,以至全腹。急性潰瘍穿孔會危及生命,切莫拖延!
幽門梗阻反復嘔吐
惡心與嘔吐是消化性潰瘍比較常見的早期信號。當出現惡心、嘔吐時,可伴有迷走神經亢進的表現,如面色蒼白、頭暈、流涎和心動過緩。
其發生原因通常是由于潰瘍活動期,潰瘍周圍組織發炎性充血、水腫或反射性地引起幽門痙攣。此類幽門梗阻屬暫時性,可隨潰瘍好轉而消失。反之,由潰瘍愈合,瘢痕形成和瘢痕組織收縮或與周圍組織黏連而阻塞幽門通道者,則屬持久性,稱之為器質性和外科性幽門梗阻。由于胃潴留,病人可感上腹飽脹不適,并常伴食欲減退、氣、反酸等消化道癥狀,尤以飯后為甚。嘔吐是幽門梗阻的主要癥狀,多于餐后30~60分鐘后發生。嘔吐次數不多,每隔l~2天吐一次,一次嘔吐量可超過1升,內含發酵酸臭的宿食。病人可因長期、多次嘔吐和進食減少而致體重明顯減輕。
癌變要及早發現
慢性良性胃潰瘍可以癌變是近年來醫學家的共識。
此外,胃潰瘍癌變可能與幽門螺桿菌的持續感染有關,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減少癌變的發生,對患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潰瘍病重在預防
現代醫學認為,只要積極地進行預防,完全可避免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消化性潰瘍的預防,可分為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關鍵
1、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力。
2、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煙限酒,少飲濃茶。
3、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冷熱適度,三餐規律,少食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
4、避免服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激素及利血平等藥物應避免應用,非用不可時可飯后服用,并同時服用胃黏膜保護劑或制酸劑。
二級預防莫怠慢
消化性潰瘍的二級預防指的是在臨床前期,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防止或延緩消化性潰瘍病的發展。
1、一般治療:包括休息、飲食和鎮靜三方面的措施。既要體力上的休息,又要心理上的休息。急性活動期以少食多餐為宜。
2、藥物治療:包括堿性抗酸藥物,如碳酸氫鈉、氫氧化鋁等;抗膽堿能藥物,如顛茄、阿托品等;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胃黏膜保護劑,如生胃酮鈉、硫糖鋁等;其他如呋喃唑酮、人工合成前列腺素E及中草藥、中成藥等。
三級預防防病殘
三級預防指的是對潰瘍病患者采取控制、防止潰瘍病的復發,阻止或延緩并發癥(大出血、梗阻、穿孔、癌變)發生,防止病殘和促進健康等所采取的措施。
消化性潰瘍的預防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因人而異,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