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基因食品十分時髦,基因食品名字看似深奧,其實不少讀者應不陌生。我們中學時代生物課上讀到的米丘林的梨蘋果,就是成功改造基因的一例。包括我們吃到的無籽西瓜、個兒又小吃口又甜的小番茄,都屬基因食品。基因食品的定義為,科學家通過生物技術,挑選和改變可控制生物某些特性的基因,例如使某個基因不再活躍,或將某個基因轉移入另一種生物。任何利用上述生物技術衍生的食物,皆可稱為基因改造食物。基因改造技術的意義在于,科學家可利用此科技令農作物除具有與原來品種相似的特性外,還能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及營養,也能抵受害蟲和殺蟲劑的毒性。英國科學家培育出的基因改造的抗癌紫番茄中,加入了兩種金魚藻花基因,可產生大量有抗癌功效的花青素,更可對抗心臟病、老年癡呆癥和糖尿病,能延長患者壽命。
然世上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對基因食品的爭議,已越演越烈。
香港綠色和平食物安全項目主任周婉萍就表示:市民有知道自己吃什么的權利。現時的基因改造食物沒有統一法定的監管,也沒強制的標簽,以致人們吃下肚也不知把什么吃進去。目前,至少在香港,不少食物是進口的,也只是依賴制造商來公布成分,因此市面上到底有多少基因食物,根本無法統計。她表示,現時全球共有54個國家或地區已有基因改造成分標簽的監管。亞洲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泰國、越南等11個國家和地區。
據2008年7月初的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歐洲自1996年起就嘗試推動基因改造食品,直至2008年,科學家成功以基因改造技術培育出能提供多種營養的蔬菜,包括增強吸收泥土中鐵和鋅等物質的能力,成功培育出有加入合成維生素E及維生素A的“維生素木薯”、“抗癌番茄”及增加了33%蛋白質的“蛋白質土豆”。據說這種土豆每日只需吃一餐就能提供全日營養所需,很受減肥人士歡迎。食物基因改造科技近年更頻出驕人成果,如英國洛桑研究所教授John A Pickett成功利用基因改造出油菜籽,制造出魚油。魚油有益心臟及神經系統健康,為了煉取魚油,人們大肆捕殺魚類,并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此基因改造新技術緩解了這個問題。據統計,至2007年,全球約有2.8億畝土地種植基因農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據悉,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將花生內的致過敏基因去掉,并注入抗病毒基因。
但牛津大學教授Chris Leaver卻對此表示擔憂:全球人口到2040年會增加至90億人,人類需要更為理想的內含豐富營養、抗旱抗蟲害和抗病毒的食品。基因改造的食物能幫我們達到這一要求,但那是在挑戰大自然。這樣做,會破壞食物天然的基因,既有害人體健康,也不利物種先天的多樣性繁殖。
美國農業部律師Claine Hope Cummings表示,老百姓不需要什么超凡食物來提供營養。人類千百年來,靠的就是均衡的飲食來吸取營養。那種一天只需吃一碗的基因改造的玉米或木薯就可維持全身營養的論調,不合老百姓要熱菜熱湯可口飲食的生活習慣。對老百姓來講,進食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享受,而不是單一為維持生命所需能量。人不是機器,機器只需注入汽油就可運作,人需要的是色香味氛圍和好心情俱全的進食條件。
再講,基因改造食品還屬年輕。現時還沒有長期的臨床實驗來證明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過,多數學界人士認為,自然規律是不能任意草率地改造和挑戰的。基因改造是一項昂貴而危險的研究項目,它為全球帶來的后果,是不能預料,也可能是無法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