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李炳南1930年中原大戰在山東莒縣,時戰火紛飛,縣長出逃,李率民眾死守。偶讀豐子愷《護生畫集》,深感弭兵(消除兵禍)之本乃在戒殺護生,遂為蒼生立誓,如此難不死,必終生茹素。未幾城解圍,乃實踐誓言,終生不食肉,后赴臺灣40年里,創辦醫院、育幼院多所,每天堅持晨午兩餐,一饅頭一菜一湯,晚餐泡面糊半碗。
1842、丁福保晚年在住宅側另筑一小樓,取名“詁林精舍”,樓下東為客室,西為食堂。每周星期一邀集朋友談笑為樂,晚餐即以稀粥素菜招待,十余年如一日。
1843、潘光旦教育子女吃飯要有規矩:趕緊吃,不許在飯桌上磨蹭;不許挑挑揀揀,什么都得吃;不許翻吃一種菜,吃相難看。
1844、白蕉愛吃西瓜。某天有不相識者來信催索畫件,他估計此即“打秋風”者,即復一信:舍間西瓜已盡,若有意接濟,可來數擔。
1845、唐云、郁達夫等在杭州常伴游凈慈寺,蓋杭州寺院惟此寺可吃葷。主持若瓢和尚每逢他們來,即招待特產東坡肉。某日有菜西湖醋魚,唐云有意問:“此菜還有別的名字,你們能說出來,我就先飲三杯?!比羝安淮稹S艏匆栽姙榇穑骸八紊~名震十洲,卻叫寺僧暗發愁;舊詞新鮮從何起,恨煞蕭山半上流?!?/p>
1846、唐云抗戰初避居寧波延慶寺,寺僧殷勤招待,每天為他一家開兩桌素餐,每餐還必有酒,這是因為寺僧與他談禪時,見有所畫頁題字:“君談佛法,我畫云山。溪聲山色,酒里同參?!彼怨徽`。
1847、鄧散木嗜酒,常在家獨酌,下酒菜從不講究,最喜歡發芽豆,百吃不厭。
1848、華國鋒晚年研習如何種植和管理葡萄,他家有兩個很大的葡萄架,最多的時候種有五六十個葡萄品種。到了收獲季節,全家人共享,還要送給部隊。但他自己只能吃一兩粒。華對葡萄的判斷力非常神奇,他的外孫女說:“這葡萄還沒長出來,他就會告訴你,它在什么時候會長成什么樣。”
1849、少林寺行正方丈考查弟子,派釋永信和另一僧人分赴開封、洛陽辦事。釋永信帶了30只燒餅上路,到開封后掛單觀音寺,三天只報銷食宿費5元;那個赴洛陽的僧人,三天食宿費報了78元。這說明釋永信已經把師父儉樸之風接到手了。
1850、洪業抗戰前夕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時,對學生有點滴發現就大加表彰;如有佳作,會邀請到家中吃飯喝酒,自己還親自下廚,制作福建家鄉菜招待。
1851、丁聰1974年由天津靜海團泊洼干校喂豬、牧羊,又轉到大興黃村干校繼續勞改,吳祖光在為他送別時即席吟頌《送別》:“年年鍛煉日常新,六十依舊是小丁;作別羊房入豬舍,告別團泊進黃村;杯中直沽高粱酒,盤里天津膽固醇;此去重開新世界,殘冬一過艷陽春。”
1852、周而復1939年后在山西八路軍四年,時值困難時期,只得以樹皮、樹葉充饑。他后來回憶說:“在山西我知道了樹皮和樹葉的吃法。樹葉用鹽腌過,苦澀味兒就淡多了;樹皮曬干磨碎,拌在雜糧里,當時覺得也不難吃。”
1853、夏衍1965年在山西介休縣參加四清運動。他說:“介子推的老家,還是蠻不錯的嘛,我們吃的全是苞谷面?!?/p>
1854、碧野抗戰前夕在北平堅持大學旁聽。因無錢從來不吃早飯,靠同鄉資助,每天中午吃一碗素面,晚上啃一個燒餅。終于寫出了第一篇小說。
1855、林斤瀾與汪曾祺均嗜酒,且為酒友。汪有詩相贈:“編修罷去一身輕,愁聽新詞誦道經。幾度隨時言好事,從今不再談蒼生。文章也讀新潮派,古董唯藏舊酒瓶。且吃小蔥拌豆腐,看他五鼠鬧東京?!绷窒仓?,懸于壁,時時欣賞。
1856、作家陳殘云上世紀50年代初出任廣東寶安縣委副書記,每當站在沙頭角中英街上,為屬下小鎮蕭條凄涼嘆息:界線那邊,小鋪林林總總,擺滿各種各樣精美食品,而這邊鋪子里,連一塊粗硬的餅子都沒有。他感到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和痛楚。
1857、馬烽在1995年辭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正部級)回到山西,在家門口貼有對聯:“京華雖好還是回家來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常飯對味。”有人請他解釋,馬笑而不語。問急了,便說有橫批為證:“各有所好?!?/p>
1858、西戎上世紀50年代任《火花》主編時,有某農民作者背了四斤小米來見。他留吃留住,讀了稿子提出建議,送別時提著小米對那位作者說:“這些米夠你們一家人吃好幾頓,我要吃了你的米,心里會非常不安的?!?/p>
1859、林斤瀾好酒喜肉,凡白酒、黃酒、葡萄酒、威士忌都能喝。生為溫州人,卻愛喝黃酒加雞蛋,喝完酒還把酒瓶子存起來擺布。他是收集酒瓶的大家。
1860、艾青發配新疆農場,不發肉。某年國慶節,連隊宰了一批羊,把羊蹄扔到了垃圾坑。他說:“這是多好的東西,扔掉了太可惜?!彼泻⒆邮盎貋?,說他的腿老抽筋,吃什么補什么,吃些羊蹄筋,也許腿就不會抽筋了。連隊凍死一只小豬,他也叫孩子取回來,說:“小豬是凍死的,不是病死的?!币娂胰伺滦龋终f:“你沒聽說么,乳豬是廣東人的一道好菜。你們不吃,我來吃。”“饑了甜如蜜,來來來享受享受?!?/p>
1861、上世紀60年代初莫言8歲時,大年夜正是吃餃子的時候,他拎起瓦罐出門,裝“財神爺”(討飯),走村串戶討餃子吃,在人家廚房門口高聲朗誦:“財神爺,站門前,看著你家過新年。快開門,快開門,開門搬回聚寶盆。送出一個水餃,跑進一個元寶。”如此這般,真個有人送出餃子來了。
1862、鄧友梅請金受申吃餛飩,那餛飩店就只有餛飩不賣酒菜。路上金買了兩條黃瓜,進店后還借來一只大碗,上隔壁山西大酒缸買來半斤汾酒,并要店掌柜把黃瓜腦拍拍,多擱些姜絲,可別放芝麻醬。他說:“拌黃瓜就是醬油醋外只加姜絲,這才吃出菜味來。”這使鄧友梅感到金雖隨和、謙遜,但仍保持旗人個人習慣,比如都混到一天只能吃兩頓窩頭一碗粥了,而咸菜仍要切得像頭發絲那么細,涼窩頭得切成片要用油烙著吃呢。
1863、葉楚傖嗜飲酒,國民黨中常委開會,蔣介石特批可以酒代茶,但必須杯上加蓋,以免酒氣沖人。蔣不飲酒,葉坐其旁,不時去蓋舉杯長飲,酒味四溢,也只得強忍刺激而不禁止。
1864、穆藕初教導子女吃飯規矩:上桌后要等長輩先動筷子;碗匙不能弄得叮當響,嘴巴嚼聲也要注意;不能專揀好吃的菜連續搛,更不能翻來覆去挑菜吃;自己的桌前不能狼籍,吃完的飯碗要做到顆粒不剩;退席時須向長輩說“慢用!”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1865、陳修良1982年春赴當年主持地下工作的南京后游揚州,看到蘇軾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奔戳碜饕辉娨源鹬骸柏M可食無肉,獨愛東坡肉。無竹亦不俗,蘇堤春曉樂?!?/p>
1866、潘序倫上世紀40年代主持立信會計學校,常親自下廚,核算柴米油鹽價格,同時每天派學生輪流監廚,使學生伙食搞得豐富,價廉物美。
1867、劉天成原來打“超傻子瓜子”的招牌,后來從符離集燒雞銷售店體會到,要是把鹵燒雞的香料摻到瓜子配料中,別有一種香味,果然是打著“小劉瓜子”的招牌取得了成效。1984年,他又向在合肥舉辦的首屆殘疾人運動會免費贈送2000斤瓜子,半斤一包,共裝了4000包。運動員吃得不錯,傳媒由此報導,就傳開了。
1868、馬相伯晚年飲食非常簡單。牙齒已完全脫落,不能吃米飯菜肉,早餐、晚餐大致略進牛奶、咖啡或薄粥雞蛋,午餐以雞汁或肉汁為主食。他不提倡素食,常笑對人說:“從前伍廷芳想要活到百歲,他在世時,就吃長素,但卻先我去了。我并不吃素,倒還能活到現在的年紀?!?/p>
1869、王蒙最喜歡做的一件家務活是磨豆漿,喜歡早晨喝豆漿。他說:“首先是基于營養學的有關理論,什么蛋白質、礦物質、膽固醇,都比牛奶低得多?!?/p>
1870、胡小石為云南大學教授宿舍題字“晚翠園”三個字,他人多不解何意。只有學生汪曾祺懂得,是宿舍空地植有二三十株大枇杷樹,《千字文》有“枇杷晚翠”四字。
1871、李克農上將建國后回到闊別多年的安徽巢湖家鄉,特別喜愛本地農村民眾用以佐餐的臭腌菜水蒸豆腐。關照須每餐必備,再加一碗薄又脆的鍋巴,澆上些菜湯。他說:“這樣的飯只有在家鄉才能吃到,在北京是吃不到的?!?/p>
1872、陶鑄在1958年毛澤東生日宴請毛澤東,主菜以蛇為原料,還有幾道湖南菜。陶談風頗濃,在講到廣東人如何會吃,還引用屈大均《廣東新語》佐證,說:“過去廣東土匪綁票,抓到人質先請吃一條全魚。如果人質先挑魚肚吃,就表明他家有錢,土匪可以開高價勒索;而先吃魚頭魚尾的人質,家中大概沒有多少油水。”毛澤東沒有多說話,只是在陶講到廣東人食魚精彩處,插了句話:“民以食為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