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鄉縣衙博物館的二堂廂房里,我們可以看到知縣的六大職權展覽,可能人們認為過去知縣主要的職責就是打官司,其實,在行政和司法合一的封建政體中,知縣是一縣的行政長官,也是司法長官,縣內事務無所不管,最主要有征稅納糧、聽訟斷獄等六大職權:
一、教化百姓
清代為了加強對百姓的宣傳教化,于順治九年(1652年)頒布了《順治六諭》,其中內容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等等。康熙九年(1670年),又修改充實,頒布了《圣諭十六條》。雍正時,又于每條下加以注釋,用通俗語言解說,附載簡明律例,稱“圣諭廣訓”,規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方官召集官民人等定點宣講,屆時舉行隆重的儀式,制造莊嚴肅穆氣氛,以示統治者對教化的重視。
清代內鄉縣宣講圣諭的教化機構稱約所,有82處,“在城者六,在鄉者七十六”。
二、征稅納糧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幾乎是唯一的經濟產業,國家所需要的一切大都通過縣官之手取之于民,以養活大批官吏和軍隊。因此,“歲會實征”是縣官的重要職責,征課賦稅是縣官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清代規定州縣催征錢糧專責印官,不得濫委佐雜代替。催征時設立滾單,層層滾催,征收錢糧用三聯串票。一年分兩次征收,第一次于二月開征,四月完半,五月停征稱為“上忙”,第二次于八月接征,十一月而畢稱為“下忙”。為了如期如數完成征課賦稅,還規定縣官必須親臨現場監督,以防吏役勒索。屆時,凡賦稅銀兩俱由納戶“自封投柜”,并發給執照以為憑證。
三、聽訟斷獄
縣官作為一縣的司法長官,擔負著本轄區內的治安和刑獄事件管理。民有冤屈,先赴州縣衙門告狀,縣官要親自受理案件,“凡官非正印者,不得受民詞”,并規定“不得越訴”,州縣衙門也不得拒絕受理。縣作為第一審級,它的權力是對戶婚田土等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有全權的處理權。習稱“自理案件”。其手段一是責懲,即施以答杖刑罰。二是訓誡和調處息訟。州縣審理完結,即作出有法律效力的判決。對命盜等刑事案件,州縣都應管,其具體職責有二一是偵查、緝捕、查贓、勘驗現場、檢驗尸傷,實行強制措施,二是初審,它不僅是預審,而且是正式一級審判,并要引用律例條款,進行定罪量刑,逐級上報作為定案的依據。清代對民刑案件的審理都定有期限,如在規定期限內不能結案,則縣官要受降級或罰俸處分。但“農忙則停訟”,在四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期間,除命盜重案外,其余戶婚田土等案一律不予受理。另外縣官在封印休假期間,亦不理刑名。縣官為表示“為民”,還規定每月有放告日,屆時,懸放告牌于公堂明顯處,告狀人不必擊鼓,縣官可在堂上直接受理案件。
四、勸民農桑
封建社會的主體經濟是農業。農業的豐欠直接關系人民生活、國家財政收入和社會的安定。歷代君主為表示重農,每年立春日皆親耕田土,并把勸民農桑作為縣官的主要職責之一,督責州縣官勸農的詔文不勝枚舉。乾隆帝說過,“天下親民之官莫如州縣,州縣之事切莫如勘察民生”,“有事則在縣辦理,無事則巡歷鄉村,詢民疾苦,課民農桑,宣布德化,崇本抑末”。農業生產的好壞是考核縣官的重要標準,為表示勸農,歷代規定把立春日作為勸農日,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至大堂前,次日于大堂前舉行迎春動員,以紅綠彩鞭打春牛(故此活動稱“鞭春”),之后縣官及僚屬開至先農壇祭祀之后,知縣還要親自扶犁作象征性耕作,以表示春耕開始,迎春氣而兆豐年。
五、災荒賑濟
我國封建社會是自然經濟,自然災害發生極為頻繁,它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的衰敗,破壞人民的生存條件,甚至導致社會混亂。為了保障封建秩序的穩固和社會安定,歷代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救荒政策和措施,一類是重農、倉儲、水利和林墾等積極的救荒政策;一類是賑濟、調粟、除害、養恤、安輯和蠲緩等消極救荒政策,一切救荒政策,皆由縣官實施。為使荒年能夠救急,各縣都設置有義倉和常平倉,前者為地方公共儲糧備荒而設。后者為豐年官府買糧儲之,欠年低價賣于災民。歷代統治者規定,災害發生后,縣官必須迅速查清災情,并向上級呈報,請求賑濟和蠲免賦稅,在特殊情況下縣官可先開倉散賑,然后向上奏報,其借貸種子、安輯流民、以工代賑、設置粥廠等救荒工作都要在縣官主持監督下進行,縣衙戶房承辦具體救荒事務。
六、興學和科舉
為了滿足封建統治者培養補充人材的需求,古代縣官還擔負有興辦縣學和主持科舉前最初考試——縣試的職能。清代縣學以承明制、設教諭、訓導為專職教官,縣官的職責是為縣學提供財政支持和行政保證,督促生員專心學習經書,還要定期親自為生員講學。
按照清代科舉制度,參加考試的士子只有先通過童生試,取得生員即“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鄉試(省試)以上的考試,童生試又分縣試、府試和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所以縣試是最基本的考試,這種考試必須由知縣親自主持,教諭訓導協助,縣署禮房具體辦理考試事務。
除此以外,一縣之戶籍管理、兵差考試、保甲治安、工程營造等事統在知縣的職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