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迄今為止,有一個中國人已為35種恐龍起了名字,是世界上給恐龍命名最多的人。他,叫董枝明。
當19世紀恐龍熱席卷西方的時候,中國還只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而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恐龍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1/4已知種類的恐龍化石在這里出土,近40種中國恐龍走進世界恐龍名錄。
1981年,董枝明帶著中國恐龍化石,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日本。在那之前,大多數日本人只在《恐龍特急克塞號》中見過橡膠“恐龍”,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入展覽館,就連天皇也在晚上悄悄地來到會場。十幾年后,董枝明的著作《恐龍大地》在日本出版。當時,在日本青少年中進行的“你最喜愛的十個人”的調查中,董枝明位列第二。
一天,董枝明接到一通來自美國的電話,對方竟然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經紀人。原來,斯皮爾伯格拍了一部有關恐龍的電影,聽說中國有個“龍王”,便請他給片中6個恐龍演員起名字。董枝明欣然將其中一只恐龍命名為“明星”,這部電影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侏羅紀公園》。
第一發現

董枝明一生只做了兩件大事,其一就是發掘整理四川自貢恐龍化石,并促成中國第一個恐龍博物館的建成。
1979年,董枝明來到自貢。三年前,他曾經在這里采集到一具恐龍化石。出發前,他并沒想到一座龐大的恐龍墓地正在靜靜地等待著他。
12月17日,董枝明到川西南礦區的一個停車場進行常規發掘。土層挖開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遍地都是恐龍化石,發掘工作變得像在紅薯地里刨紅薯一樣容易。短短十幾天就有七八噸化石出土。面對如此巨大的寶藏,董枝明感到,如果不能夠把它保存下來,必將會是歷史的遺憾。他發動各種力量,最終從川西南礦區手中把這塊土地搶了回來。
從1979年到1981年,董枝明等人在自貢發掘整理的化石超過40噸,標本數量多達上萬件。這些化石包括許多從未發現的種類,其中有當時中國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天府峨嵋龍。這種植食性恐龍,四肢粗壯,頸部很長,可以輕易夠到高大喬木的葉子。還有年代最早的劍龍,它背部巨大的骨質板讓人望而生畏。
這些數目龐大的化石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一些重要的空白點。自此,中國擁有了從兩億多年前到6500萬年前所有時期的恐龍化石檔案。這片大地成為古生物學界中最令人矚目的地方。
第二發現

1986年,董枝明參加中加聯合恐龍考察計劃。此行令他有了人生中第二個重大發現。
上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隊人馬曾到蒙古戈壁上進行考察。在那次考察中,著名古生物學家安德魯斯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蛋。由于這個地區的已知恐龍為原角龍,他便推測這就是原角龍的蛋。但是在蛋的旁邊,還有一具不知名的恐龍骨架。安德魯斯認為這只恐龍是在偷原角龍的蛋,所以將這個新種類命名為“竊蛋龍”。
沒有人懷疑這個結論,專門以偷蛋為生的“竊蛋龍”正式成為恐龍家族的一員。有人據此提出,恐龍之所以滅絕,就是因為蛋都被偷吃了。不僅“竊蛋龍”在偷吃恐龍的蛋,其它哺乳動物,包括老鼠也在偷吃恐龍蛋。
在這次考察中,董枝明和同伴也發現了一具恐龍骨架,正躺在四枚恐龍蛋上。難道又是一只正在作案的“竊蛋龍”?董枝明沒有輕易地下結論,他將化石帶回北京。經過修復,董枝明發現了種種疑點。首先,這枚蛋的切片不同于以往發現的原角龍的蛋;其次,為什么“竊蛋龍”要趴在偷來的蛋上?當時學界已經證實,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甚至可能是恒溫動物。董枝明大膽地假設:這幾枚蛋就是“竊蛋龍”自己的蛋,“竊蛋龍”不是在偷蛋,而是正在孵蛋。他在國際研討會上作了報告,要為“竊蛋龍”翻案。
1996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院的研究人員再次在蒙古發現了和恐龍蛋在一起的“竊蛋龍”。幸運的是,他們還在蛋里發現了一個小小的胚胎,這個胚胎正是“竊蛋龍”。美國人終于確認,70多年前的偉大發現真的是一起“冤案”。
第二故鄉
董枝明與恐龍結緣于13歲那年。中國恐龍研究的創始人、也是他日后的導師楊鐘健搞了一次展覽,讓董枝明一下子迷上了這種巨大的史前生物。
1963年,剛剛參加工作的董枝明隨前輩奔赴新疆。戈壁的氣候、環境為化石提供了絕佳的保護條件,但也給科研人員帶來超乎想象的艱辛,且不說飲食難以保障,單是每日的往返顛簸就讓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董枝明卻滿不在乎。有人敢吃的東西他就敢吃,有人敢睡的地方他就敢睡。散布著古生物化石的準噶爾盆地,在他的眼中就是天堂。他趴在化石層上,以每小時幾厘米的速度發掘前行。三年后,董枝明和同事們收獲了大量化石,第一次復原了這里的古環境。

70年代中期,董枝明來到云南祿豐。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就出自這里。他對這里紅色的沉積巖層充滿期待。可是,當董枝明第一次去挖恐龍,就遇到一個老鄉躺在地上。“你們這些北方蠻子,把我們的地氣都破壞了。我們這兒出‘龍’,是出皇上的地方,有龍氣!”在老鄉的眼里,恐龍化石就是“龍骨”,動了它們可是大大的不敬。董枝明只能放下錘子,先耐心地當起科普講師。
三十年過去了,當年橫加阻攔的老鄉已經開始熱心地為董枝明提供化石線索,小小祿豐縣也成為數一數二的恐龍之鄉。執著的董枝明依然四處奔波,哪里有化石的消息,他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哪里。為了守護化石,他一個人在深山里架起電線,蓋起房子,長年住在那里。董枝明常穿一件恐龍衫,上面有一只正在奔跑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