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權威經濟學約翰·亨利·路易馬丁發表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題目是《人是理性的經濟動物嗎?》。在這篇文章里,路易馬丁對傳統的、經驗的與固執的理財觀念提出了種種質疑,認為現代人的很多經濟行為都受到個人偏好、狹隘情緒、從眾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從而萌生了形形式式的“理財綜合癥”(Administers financial to synthesize the symptom簡稱AFTSTS)。那么,如果不慎察以重視這些AFTSTS癥狀,種種非理性因素就會使千家萬戶的平民百姓甚至理財能力高超的人士也都犯下代價不菲的錯誤。
根據路易馬丁的理財觀念,當今人常患的“理財綜合癥(AFTSTS)”有以下十五種之多:
Disease-1遺漏細節癥
AFTSTS癥狀:目前,有些家庭在理財中不注意各種細微的節約,如使用信用卡時,對卡中是否有錢心中無數,造成隨意透支,而又不及時補足,到頭來卻是支付高于存款利息數倍的透支罰息。
指導處方:馬上來一次家庭資產清核、登記,隨時記錄下新購進的物品及已處理、損耗的物品,對家庭財產和物品進行分類保管。
Disease-2高利誘惑癥
AFTSTS癥狀:在城鄉的一些地方,非法集資、高息借貸十分猖獗,不少人因貪圖高息,致使血本無歸。
指導處方:“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了,別再輕信一夜讓你暴富的謊言。如果有人集資,最好看清相關證件,到有關部門核實,了解市場行情再行定奪。
Disease-3放縱欲望癥
AFTSTS癥狀:例如持卡人欠債消費已漸成時尚,而且負債者大多是年輕的持卡人,這些負債累累的年輕人,刷卡前未想想自己的收入狀況,放縱自己物質欲望的結果,造成舊債未還新債又來,高達10%~20%以上的循環利率,利上滾利的結果,最后落得信用破產。
指導處方:每天記帳,努力存錢。事實上,只要有收入和信用卡,就該把所有的開銷分類記帳,以便了解自己的收支狀況,看看是否入不敷出,進而根據基本開銷編列預算。如果有卡債,則應先把舊債還清,再設法存下一些錢當作投資本金,剩下來的錢才能作為其它消費用途。最重要的是,開銷不要以百元為單位,而是以一塊錢為最小單位。想想看,每天不經意花掉的二、三十元,如果是能隨手存下來,累積到退休,將是多大的一筆財富。
Disease-4懶得管錢癥
AFTSTS癥狀:最明顯癥狀就是對任何事都提不起一點點興趣,如果你對錢財的事情也提不起勁,這就代表你可能得了理財憂郁綜合癥。有這種癥狀的人認為,自己沒錢根本不需要理財。或是自己的錢就這么些,有錢就花,沒錢就賺,省去那些理財的煩惱,更沒有任何的理財規劃,通常等到需要用大錢的時候才開始怨嘆沒錢。
指導處方:雖然大部分的人認為理財很困難,甚至以為理財會降低生活質量,或者成為守財奴,但是實際上,理財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享受生活,尤其是享受退休生活。因此理財越早開始越好,而且就算只有一塊錢也要學著如何運用理財,因為即使是富翁,也是從很少的錢開始累積的,而只要養成理財習慣,要累積資產并不難。
Disease-5隨意消費癥
AFTSTS癥狀:諸如愚昧消費、非法消費、享樂消費等。有的人盲目“超前”高消費;有的人整天泡在賭場、舞廳里,追求享樂型消費……凡此種種,使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汗錢無謂地流失。
指導處方:“小兵也能立大功”,將家庭收入進行逐項分配,制定家庭建設的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任何消費都“先算再用”。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將一筆錢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
Disease-6愚民困惑癥
AFTSTS癥狀:許多人擔心錢放在銀行,無利可圖,但是對于股票、基金、外匯,甚至新金融商品等投資工具,卻又擔心風險過高,不敢投入,所以不知道資產該如何配置才可能保本又獲利。
指導處方:做好資產配置其實只要先檢視自己的資產狀況,并設定理財目標,例如計劃幾年內要存100萬,如此才能設定長期投資報酬率,并據此做好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就是將自己的資產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通過投資標的及投資時點的分散,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并提高投資獲利。
Disease-7追高殺低癥
AFTSTS癥狀:理財不能感性,因為單純仰賴情緒理財是最失敗的策略。就像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不要追高殺低,但是仍然重蹈覆轍,主要就是無法克服貪婪和恐懼的情緒。而聽信股票明牌賺錢的幾率,大概只比中樂透高一些,不過,仍然有許多投資者相信股市明牌,同樣是因為貪婪想賺錢,卻又沒信心自己選股的情緒所致。
指導處方:理性投資,克服恐懼和貪婪。想要以理性的態度進行理財,就必須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投資情緒,尤其是要訓練自己專業、冷靜分析市況,以及克服恐懼及貪婪的人性弱點。
Disease-8理財收益癥
AFTSTS癥狀:不少人首先問理財師:“給你100萬元資金,你可以給我多少收益率?”,可見人們經常潛意識地將理財與投資收益畫等號。
指導處方:實際上,“投資”和“理財”并不是一回事。理財關注的是人生規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而投資關注的則是如何錢生錢的問題,所以理財的內容比投資要寬廣得多。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炒股等投資行為等同于理財,而應將理財看作是一個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和過程,使人的一生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從而使自己生活無憂。
Disease-9自不量力癥
AFTSTS癥狀:投資股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相當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可是有的股市投資者對股票的基本知識和運行規律一無所知,看到別人賺錢就心動,盲目入市,結果把幾年來的積蓄填進了股市的“無底洞”。
指導處方:對家庭的能力、財力有正確而全面的了解,更要對即將進行的投資事先要有充分的了解,不可道聽途說,所設定的目標要適當,不要急功近利。
Disease-10盲從專家癥
AFTSTS癥狀:記不記得幾年前曾有理財專家告訴大眾投資股票時,要隨時買、不要賣,如果是不明就里一味遵循這種傻瓜投資術,最后也可能變成所謂的理財傻瓜。前幾年股市大多頭時,許多投資機構都建議大眾,大部分的資金一定要投入股市,然而,就有退休的老夫婦,把八、九成的退休金都投入股市,最后連老本都賠光了。
指導處方:所謂的專家,都是全心投入研究各類理財市場,而且擁有較多資源及工具,理財專業知識絕對比一般人豐富,所以當然可以積極理財。但是,一般人卻忽略了一個重點,這樣的專家所做的建議,不見得適合自己。因此,最好先了解自己的理財個性,以及人生所處的理財階段,看看風險承受度,才能從眾多的理財專家建議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
Disease-11短期收益癥
AFTSTS癥狀:近年在房價累積漲幅普遍超過10%~30%的市況下,房產投資成為一大熱點,“以房養房”的“理財經驗”廣為流傳,面對租金收入與貸款利息的贏余,不少房東為自己的“成功投資”暗自欣喜。然而在購房時,某些投資者并未全面考慮其投資房產的真正成本與未來存在的不確定風險,只顧眼前收益。
指導處方:其實,眾多的投資者在計算其收益時往往忽視了許多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同時,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流動性風險、商業風險、借款能力等缺乏合理預期,缺乏一定的市場預見性。因此,建議投資房產時必須作深入地研究分析,事先做好心理準備。
Disease-12借錢投資癥
AFTSTS癥狀:許多人看到身邊的人投資致富而效法,不過,投資本金卻不夠,為了賺取更大的獲利機會,開始舉債投資;另一種癥狀則是負債累累,卻想以比負債利率更高的報酬率“翻本”,然而,往往是越陷越深,更難東山再起。
指導處方:想要投資必須要先還清負債,以閑錢來投資,借錢投資往往會影響投資決策,進而導致更多的負債,要知道儲蓄是理財投資之本,資金越多代表承受風險的能力越高,才有機會獲取更高報酬。而且,高報酬必定伴隨高風險,負債投資比起只用自有資金投資的風險更高,因此需要更多的資金與專業,不可能毫無準備就一夕致富。
Disease-13從眾隨流癥
AFTSTS癥狀:曾經的“5·19”行情的賺錢效應使得中國不少百姓懂得了“快速致富的秘訣”。在這潮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證券公司有許多中老年人天天準時“上班”,他們可能把所有的養老金都投資于股市,卻忽視了風險。
指導處方: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人的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目標各不相同,理財的側重點也應不同。因此,我們需要確定自己階段性的生活與投資目標,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而不應盲從他人的理財行為。
Disease-14過分擔心癥
AFTSTS癥狀:如果有人給你一張免費的足球票,而那天晚上一場暴風雪使駕車前去體育館很危險,這時你去還是不去?假如換一種情形:同樣的足球票,同樣的暴風雪,但票是自己花100元買的,這時你去還是不去?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的研究:如果票為自己所買,那么人們很可能愿意冒風險去看比賽。他特別指出:人們在考慮去看比賽的收益和為之所冒的風險時,花去的100元并不重要。在這里是兩個人都有的心理定勢在起作用。即:“成本陷入傾向”——認為既然為之花了錢,那么就最好不要浪費,而不管結果是什么;“損失厭惡傾向”——人們通常把損失看得比收益重要兩倍。
指導處方:其實,評估投資只能依據將來的損失或收益的多少。所以問題不是你過去花了1000元買股票是否遺憾,而是你現在愿不愿意持有只值500元的股票。
Disease-15過于自信癥
AFTSTS癥狀: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理財病態,尤其是當人們有過某些經驗或知道一些具體信息時,無論所知是多么有限,都傾向于自作主張。這就是一些小的投機商根據有限的信息或者某人透露出的一點某公司的產品情況就搶購股票,結果卻一敗涂地的原因。同樣,這些信息也不足以讓你成為股票分析家。
指導處方:要把握住大筆投資和財務決策的底限一一包括你買或不買的決策。有位財務專家曾說過:如果你記住了自己可能成功的底限,你就會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