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在這一年里,傳媒人在大事大災面前經受了考驗,大都有了出色的表現,但是,大喜和大悲也是人性和社會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時候。在這一年里,新聞從業者的“紅”與“黑”,社會從業生態的善與惡也有了集中的展現。
一、丟碗的升官的——傳媒從業生態開始分層
雖然2008年實施了新《勞動合同法》,但是,一些設法逃避責任的媒介用人單位仍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傳媒從業生態沒有明顯改觀,而且隨著就業壓力加大,媒介從業生態還有惡化的可能。工作穩定性差、壓力大、職業壽命短、缺少保障安全感,已經成為多數傳媒從業者的同感。有的從業者甚至總結出了“都市報記者的‘職業壽命’平均為3年”的職場“黃宗羲定律”?!耙荒甑筋^加班受罪,勞動法規統統作廢,身心憔悴暗自流淚”,“瘋瘋傻傻自我陶醉”,“報道采訪貌似高貴,其實生活極其瑣碎”,已經成了相當一部分傳媒人從業生態的真實寫照。
與一些體制外新聞從業人員朝不保夕的從業生態相比,一些體制內的傳媒從業人員卻“官運亨通”。2008年10月,一條《名嘴張政出任新疆主席助理 王志掛職麗江副市長》的消息讓新聞從業者看到了“播而優則仕”和“寫而優則仕”的曙光。
由于體制和改革不夠徹底深入的原因,傳媒從業生態開始分層。即便是在同一家媒體,做同樣的工作,但是身份待遇卻千差萬別,有的高薪厚祿,可以青云直上,有的則勉強糊口,隨時準備被掃地出門。
二、“陜西虎”與“平江虎”:一樣假虎兩樣結局
歷時八個多月,陜西“周老虎”在媒體和其他“打虎派”人員的窮追猛打下,終于露出了真面目。假虎的現形體現了傳媒從業人員追求真相的良知和職業責任,也體現了輿論監督的力量。然而,與眾多媒體和記者勇于揭露“周老虎”的真相相比,卻有人從“周老虎”事件中看到了利用媒體炒作來發展地方旅游業掙大錢的力量。
2008年3月20日,湖南平江電視臺記者吳華自稱在該縣自然風景區石牛寨發現了老虎,并拍下了20多秒的錄像畫面。隨后調查顯示:平江疑似華南虎錄像系造假,目的是利用炒作華南虎來增加旅游收入。但是,事情的結局沒有造假策劃者想象的那樣美好,結果是以“記者吳華被開除留用察看一年,4名責任人被立案調查”慘淡收場。
同樣面對假新聞,有人發現后不畏艱難強權,設法將其揭穿,讓公眾看到真相,有人則相反,竟然從假老虎
事件中“受到啟發”看到生財之道,直至主動參與策劃造假。結果通過一樣的“假虎”,讓人看到記者的不同從業心態與職業良知、道德水準。
三、震災面前:有人愿做“敢死隊”,有人化做“范跑跑”
在四川汶川突發地震災難和危險面前,眾多記者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主動請纓,甚至徒步也要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承擔起及時溝通災情和傷亡信息,為搶險救人提供決策參考的任務。在“通訊線路全部中斷,陸地橋梁塌斷,多處山體滑坡,道路毀壞車輛無法行進”,水陸空兩天無法進入汶川的情況下,新華社四川分社甚至專門組織了一支新聞記者“敢死隊”,從而得以從震中的汶川縣映秀鎮發出了第一張照片和第一篇文字稿。
然而,在大災大難大是大非面前,有人為了職業信仰為了社會利益可以舍生忘我愿做“敢死隊”,有的人卻選擇貪生怕死成了“范跑跑”。某電視臺一名后來被解聘的女記者當時選擇的就是后者,她從賓館里發回的所謂抗震救災的“現場報道”,早已成了笑柄,也成了新聞從業人員的一個負面教材。
四、“熊”記者與“?!庇浾撸簭挠浾弑淮虻接浾叽蛉?/p>
記者采訪被打被恐嚇如今已經成了一個見怪不怪,讓人接近麻木,也逐漸失去報道價值的話題。但是,2008年還是有數十起記者被打或者因為打人者身份特殊、手段惡劣或者相關事件有報道價值而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如“女記者采訪拆遷糾紛拍照時遭拖行10余米”, “河北鎮政府干部上班打麻將 記者拍照遭圍毆”,“四川一鄉黨委書記威脅路政執法者 出手抓傷記者”,“城管打傷小販圍毆路人 揚言要弄死記者”,“哈爾濱色情浴被曝光 聲稱要聯合‘整死記者’”等等不一而足。記者被打的原因幾乎千奇百怪,打人者身份和打人手段也是不斷翻新。
與那些采訪被打的“熊”記者相比,2008年還出現了一些“?!庇浾?,他們中有的不僅恐嚇威脅他人,甚至出手傷人。比如,“河北電視臺女記者辱罵腳踹民警被判拘役6個月”就是其中一例。不管怎樣,記者被打的“熊”態需要社會加大保障力度才能改變,但是,記者出手打人或者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牛”氣也是要不得的。
五、朋友還是敵人:從歡迎監督到怎樣對付記者
2008年除了發生“河南省高院院長:誠邀新聞媒體記者監督法院系統”“建反腐倡廉輿論監督員隊伍 杭州請記者定期為紀委提供線索”等歡迎輿論監督,拿記者作為朋友的新聞,也出現了一些把輿論監督看做找茬,把記者當做敵人,提出要“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報道。
比較典型的有新年開門粗暴干擾輿論監督的第一案,因報道涉及遼寧西豐縣委書記的負面內容,當地警方千里進京拘捕記者的丑事。這是政府利用權力,非法干擾新聞記者采訪權、監督權和公眾知情權的一個典型。還有一個不好的苗頭,就是現在一些政府機關開始把怎樣對付記者和新聞單位當做“執政能力”的手段,甚至出現了專門研究怎樣對付記者的“學問”。比較明顯的事例是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把怎樣對付記者當做被選拔考察領導干部應知應會必備的“基本功”,這些都是把記者化友為敵的典型。
六、“采訪經濟學”:從“紅包”、“車馬費”到“封口費”乃至敲詐勒索
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庸俗的采訪經濟學愈演愈烈。從一些記者公然收受“紅包”、“車馬費”、“土特產”這些行業內幾近公開的“潛規則”,到主動索要“加油費”、提供包吃、包住、包車“三包”服務,再到現在利用礦難明目張膽索要“封口費”、“贊助費”,甚至利欲熏心,直接利用掌握的負面線索進行敲詐勒索,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品質越來越為人詬病。
2008年對新聞界影響最為惡劣的當屬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礦難發生后,記者排隊領取“封口費”的丑聞。如今,雖然相關涉案人員都已經受到了懲處,但是,排隊領取“封口費”事件給新聞行業和從業人員造成的負面形象卻是難以抹去的。而且,從已經公開的領取封口費的新聞單位名單來看,有很多都是與法律與安全監管機構有
關的,這也算是新聞界的另一種“執法犯法”了。
七、假作真時真亦假:誰給無證記者一個名分
繼前年蘭成長之死和“紙包子”事件后,去年的山西霍寶干河煤礦“封口費”事件再次把無證記者的真假問題推到了臺前。按照有關部門最初公布的數據,領取“封口費”人員中持有記者證的只有2人,其余都被稱為“假記者”。
長期以來,一些監管部門習慣把有無記者證看做是區分記者真假的標準。這種說法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全國新聞采編人員 “平均無證率為52%”,這些人員不能歸為假記者。
現在一些新聞單位為了逃避對聘用人員的勞動保障等方面的責任,故意不給編外人員辦理記者證,而且出了問題也喜歡用聘用人員或者假記者頂缸來逃避處罰。當需要這些從業人員掙錢牟利時一律對外承認他們是真記者,而當出現紕漏時則一概用 “假記者”來敷衍塞責,這可能是“假記者”泛濫的另一種原因。
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網絡媒體的采訪權與記者證問題也應該早日提上日程。
八、面對三聚氰胺:一樣奶粉兩樣敏感
“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人們開始對媒體的社會守望和危機預警功能產生了質疑。首先曝光“三鹿”名字的媒體不是中央級的媒體,也不是食品、衛生和質量監管部門的行業專業媒體,更不是河北或者石家莊的當地媒體,而是遠在上海與“毒奶粉”事件并無多少關系的《東方早報》。
不僅一些權威媒體沒有發揮社會守望者的預警功能,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傳播工具和手中的話語權對事件真相進行誤導,甚至接受公關費對奶粉企業的負面消息進行屏蔽。在2008年6月份,中央一家新聞單位還曾組織30多家知名媒體記者參觀了一個后來被發現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企業,如果這些在國內比較“?!钡拿襟w記者當時能夠多一點新聞敏感,或許“毒奶粉”不至于害了那么多孩子。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新聞敏感在“企業公關”面前也會變得遲鈍起來。
九、記者從業心理學:傷心不應“總是難免的”
在抗震救災期間,針對一些記者不顧及采訪對象心理感受,反復重復采訪幸存者,包括兒童,追問一些他們不愿回答的問題和讓他們回憶痛苦的細節,從而給被訪對象帶來一定心理傷害的現象,中國心理學會等單位專門發出倡議,提倡“有序,理性,科學報道”,減少采訪報道對于震災幸存者造成的心理傷害。
在災難和其他重大事件報道中,由于悲痛、驚恐、內疚和緊張等還容易給記者本人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據媒體報道,因為“每天面對大量被挖掘出的遺體,耳邊充斥著受災者失去親人的哭喊”,加上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一些香港等地的記者頻患“震后憂郁癥”。在奧運報道中,記者的神經成了“上緊了發條的鬧鐘”。在“兩會”現場,為了搶到新聞,一名采訪中國證監會主席的女記者甚至一直跟到男廁所。在工作、失業、生活、人身傷害等種種壓力面前,如今記者職業的心理問題到了應該引起必要重視的時候了。
十、特殊記者群體:“輪椅上的兄弟”與“行走的玫瑰”
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期間,殘障記者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雖然他們只有40多名,占注冊記者總數的1%。但是,他們用手中的筆、鏡頭和聲音讓全世界殘疾人一起享受盛會。這些平時不為我們注意的“輪椅上的兄弟”,由于有著特殊的人生體驗,他們不僅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常人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工作中克服著正常記者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我們需要給這些輪椅上,甚至黑暗中工作的同行以特殊的敬意和關注。
在2008年大事和災難頻發的現場,還有一些身影不能忘記。在抗擊冰雪災害期間,湖南益陽電視臺一名女記者連續奮戰18天,最后因體力不支暈倒在抗冰現場雪地上。在抗震救災期間,女性記者和男性記者一樣冒著到處都是泥石流和山石滾落的危險徒步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采訪。在“兩會”和奧運現場,女記者同樣是搶新聞群體中沖在前面的人。這些在新聞現場“行走著的玫瑰”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新聞學博士、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