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電媒體的發展壯大,全國各家媒體包括地市電臺、電視臺都辦起了自己的對話訪談節目,并不斷向其他節目挑戰。但從全國的情況看,能夠受到觀眾、聽眾喜歡的節目卻寥寥無幾,許多電臺、電視臺的對話訪談節目處于半死不活、附庸于其他節目賠本賺吆喝的狀態。電臺、電視臺的對話訪談節目怎么辦?如何獲得自己獨立的生存能力,產生影響力,這始終是一個擺在媒體人面前的課題。筆者認為,就像報紙辦出名牌欄目才能產生品牌效應一樣,電臺、電視臺也要打造名牌欄目,以此作為自身發展的支撐點,有幾個支撐點形成合力,節目才能吸引觀眾和聽眾。在打造支撐點的過程中,有人看重新聞、論壇,有人看重博客、威客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筆者認為打造名欄目的眾多途徑當中,出現較早、但并不被一些人看重的對話訪談節目值得重視。如果能運用得當,精心打造,訪談是最有可能成為廣電媒體的品牌欄目乃至招牌之一的“種子”欄目。
對話訪談欄目的獨特優勢。之所以看重對話訪談類節目,是因為相比于轉載報紙或其他媒體新聞的一般新聞欄目,對話訪談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對話訪談天然地發揮出廣電作為聲像媒體的優勢,它可以把聲音、圖像結合在一起,進行立體化的直播。相比于較為封閉的報紙訪談,廣電對話訪談為觀眾和聽眾的參與打開了大門,傳播方式也更為開放和生動,受眾參與的熱情會更高。其次,在新聞復制化的信息時代,對話訪談構成了一個新聞原創的平臺,成為廣電媒體發出自己聲音的載體。第三,重量級嘉賓和熱點話題與受眾期待的結合,容易形成影響力,最有優勢打造成為品牌。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的“市長熱線”、“行風熱線”節目就是一個大膽有益嘗試,目前已經形成地市電臺一個品牌欄目。
地市臺對話訪談節目為什么沒做大?盡管如此,但綜觀各大廣播電視節目特別是一些地市廣電的對話訪談節目,人們期待的影響力并沒有形成,許多電臺、電視臺的訪談頻道的影響距中央媒體的“面對面”、香港鳳凰衛視“名人與你面對面”等對話訪談名欄目還有很大的差距。對話訪談欄目在整個節目中還處于配角的地位,沒有成為主要的角色。一些同行認為,某些地市廣播電視的對話訪談節目,簡直就是胡拉亂扯,湊夠節目時間,糊弄人。話題既沒意思,又請不到參與探討國內國際重大事件話題的專家名人,怎么能產生大影響呢?筆者認為,這話說出了地市廣播電視具體的生存條件的局限性,但這并不能說明地市廣電媒體在對話訪談節目方面就沒有出路。仔細分析對話訪談欄目不能吸引廣播電視聽眾觀眾的眼球、影響力弱的原因,第一,在思想認識和具體操作上,沒有把對話訪談作為廣播電視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沒有把談話節目的潛力開掘出來。從主導思想上看,在嘉賓選擇上,一些地市廣播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策劃者的目光老是在明星、名人、政府官員身上打轉轉,但這些資源又比較稀缺,就使訪談處于一種不定期的狀態。另一方面,這種訪談,時間往往比較短,對名人、明星的訪談話題浮散、淺嘗輒止,對政府官員的訪談比較古板,有些八股化,話題吸引力不大,深刻性不夠。第二,只重視主持人與嘉賓的交流,對觀眾聽眾的參予重視不夠,有些只在提問過程中,放出幾個觀眾聽眾的問題作為點綴,讓許多的提問得不到回復,互動溝通不夠充分,讓原先抱有熱情的觀眾聽眾也棄之而去。第三,以電臺的節目思維來處理訪談的表現和傳播形式,有些是大段文字,讓人感覺沉悶,有些又全程播送,讓人沒有耐心看完、聽完。所有這些,都制約了對話訪談節目的發展。
對話訪談節目如何走出誤區?首先,對節目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在選題上關注本土,關注民生,眼光向下,抓住公眾最關心的事情來選題。談話類節目是一種注重深度的新聞形式,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重在表達思想,答疑解惑,娛樂不是它的長項。名人、領導本身沒有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構成新聞、掌握信息資源的人,但最關鍵的還是“事”。談話類節目是不受身份地位限制的,但聽眾觀眾是有地域性的,關注影響自己生活的事件和變化是其本能。對地市廣電媒體而言,沒有哪家媒體不以國家級媒體作為依托的大后臺,只有把根深深扎在腳下的這塊土地上,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服務,才會找到新聞的源頭活水,才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斷炊。其次,眼光向下,才能真正贏得“上面”的認可。一個在群眾心中沒有分量、沒有影響的對話訪談欄目,也不會得到上級的重視。一個新的政策出臺,一個新的新聞熱點出現,影響大家生活的一些問題為何不能解決等等,都應該是對話訪談欄目關注的。2002年以來,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立足當地,著眼實際,推出電臺直播訪談節目“行風熱線”,就是以關注民生、官民互動、熱點互動為特色的一檔節目,歷時6年,影響越來越大。
第三,從關注名人轉向關注民生。一些同行,感覺對話訪談類節目沒有內容可做,感覺普通百姓對訪談不感興趣,那是由于眼睛沒有向下,沒有投向無限廣闊的生活。
⒈講究策劃。新聞時間、時事政治、政策宣傳類的對話訪談是在制造思想,所以是智慧的生產。策劃應該是新聞人的核心競爭力。策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對話訪談類節目的成敗。首先要解決說什么的問題,其次要解決采訪誰的問題,第三要解決怎么采訪的問題。
⒉重視互動。首先,特別重視與廣播電視觀眾聽眾的現場互動。互動觀眾聽眾是參與節目的心理需求和動力之源,互動性是對話訪談的最大優勢。對話訪談不同于娛樂節目,時間長,空間單一,嘉賓活動范圍有限,觀賞性差,如果不能充分互動,對話訪談就成為單方面的信息發布,失去吸引力。對觀眾聽眾不熱情,必然挫傷觀眾聽眾參與的積極性,給觀眾聽眾留下缺乏誠意的印象。對話訪談最好分時段進行,將嘉賓訪談和問題反饋結合起來,對觀眾聽眾的問題做盡可能的回應。這樣對話訪談節目才能贏得更多人的青睞。另一方面,實現網絡等現代媒體與廣播電視媒體的互動。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的“行風熱線”與行業職能部門、群眾的互動就非常成功。
(作者單位:寶雞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