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除了乳腺癌之外的女性第二癌癥殺手,據說,世界范圍內每過兩分鐘就會有一位女性死于宮頸癌。他是一位病毒學專家,36歲時便擔任了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教授,可謂是事業順利。但是,當他的研究內容與宮頸癌掛勾后便舉步維艱。
三十多年前,當時的學術界一致認為宮頸癌的致病因子最有可能是皰疹病毒。1974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召開了關于皰疹病毒的會議,他也出席了這次會議。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正當大家熱烈討論皰疹病毒的時候,他卻發言呼吁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另一個病毒——HPV(致瘤人類乳頭狀瘤病毒),他還列出文獻上一些關于此病毒的疑點。頓時全場嘩然,臺下一時間議論紛紛,議論的內容不是HPV病毒,而是他竟然一個人獨力否定了整個科學界的研究成果。后果可想而知,他的觀點無人理睬。
會議上的失利沒有令他灰心,他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然而更殘酷的事情發生了,他整日泡在實驗室里研究了十年卻毫無進展,同行們也相繼離他而去了,只有他一人仍然堅持著,他心中已經做好了十年再十年的準備。他的實驗終于在1984年出現了轉機,他成功地從癌細胞里找到了兩種HPV病毒。他原以為自己終于成功了,而且宮頸癌也將有望被降服。然而,上帝卻又跟他開了個玩笑,當他拿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尋求資助時四處碰壁,沒有人愿意在他的研究項目上砸錢,原因很簡單,他的發現與當時的科學界理論背道而馳。
他一時間陷入了困頓的境地,滿腦子的構想都無法實現。直到六年后,他發現的HPV16和18型病毒被別的實驗室紛紛證明,這使得科學家最終能夠研發出保護人們不受高風險HPV16和18型病毒感染的疫苗。疫苗的保護率超過了95%,疫苗還降低了進行手術的必要性,也減輕了宮頸癌給全球衛生體系造成的負擔。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芝加哥大學微生物學家丹尼斯說:“他絕對應該早點得到別人的承認,這樣那些疫苗也就可以早幾年被開發出來,這樣就能多挽救更多人的生命?!?/p>
這位挽救了無數女性生命的偉大科學家就是哈拉爾德·楚爾·豪森,72歲的他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2008年10月6日,他因發現并確定了宮頸癌的罪魁禍首HPV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三十年的堅持,成就了哈拉爾德醫學上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