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節,醫院咳嗽病人猛增,究其緣由,不外乎是天氣寒冷,感冒、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之故。可也有一些患者,雖經大夫按照支氣管炎等疾病治療,卻總是不見效果。切莫小看這類咳嗽,病因一時難以弄清,用藥不能用到點子上,致使真兇“逍遙法外”,帶給病人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更有軀體上的痛苦與精神上的無奈。
筆者列舉幾個小故事,意在提醒讀者,如果你也遇到了類似的咳嗽,不妨來個“按圖索驥”,盡快揪出背后的“黑手”并“繩之以法”。
久咳查查腦
荊師傅退休沒幾天,就被咳嗽纏上了,原本想應女兒之約去新馬泰一游,不得不取消,開始輾轉于市內幾家醫院求治。兩個多月了,服用過不少消炎藥、止咳藥,卻沒有絲毫好轉的跡象。后來,他去市中心醫院掛了個專家號。接診的老專家仔細詢問了病史與治療情況,又認真閱讀了他帶去的胸片——兩肺影像清晰,未見任何發炎的變化。然而,在隨后進行的體格檢查中,老專家發現他在閉眼站立時身子不太穩當,晃晃悠悠的,一側手的動作也有些遲緩,腦子里頓時閃出一個念頭——莫非腦血管的問題?于是開了一張腦部CT檢查單。腦部CT檢查結果證實了老專家的猜想:荊師傅得了腔隙性腦梗塞。遂使用改善腦循環的藥物,隨著腦內病情好轉咳嗽逐漸減輕,最終停止。
腔隙性腦梗塞是個什么病呢?乃是腦梗塞的一種特殊類型,病人往往存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變,在此基礎上形成小血栓,阻塞了腦部的微小動脈。引起腦組織缺血性軟化病變。由于病變范圍小,大多沒有明顯的癥狀,或僅有咳嗽、反應遲鈍、肢體動作輕度失靈。有些病人忽略了其他癥狀,當作單純的咳嗽而到處求醫,長時間遭受誤治之害。荊師傅就是一個例子。
那么,腦梗塞怎么與咳嗽掛上了鉤呢?奧妙在于人的吞咽反射與咳嗽反射都是通過中樞神經支配,人到老年以后吞咽反射與咳嗽反射功能均有所下降,一旦腦組織出現輕微小栓塞,雖未出現全身癥狀,但對吞咽反射卻可能產生影響,在進食或吞咽唾液時,常有少量食物或唾液進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黏膜而引起咳嗽。
由此不難明白,如果某位中老年人久咳不止,而且通過常規治療無效果,此時做一做有關腦血管病的檢查,看看是否患有腦梗塞很有必要。
干咳查查耳
一位農村大嫂患上了頑固性干咳,經多次胸部X線檢查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情況。后來一位細心的大夫,從其右側外耳道內取出一小片麥殼,奇跡出現了——多日的干咳不藥而愈。追問病史才知道,這位大嫂在幾個月前打麥時不小心,有麥殼侵入耳內,因無明顯的不適感就淡忘了,雖然隨后出現了咳嗽,但也不知道兩者之間會有關系,醫生問病時也沒有說,一直誤診至今。
為什么耳道異物會引起咳嗽呢?原來人的外耳道分布著迷走神經耳支,與分布于喉頭氣管的迷走神經有關聯,一旦迷走神經耳支受到異物的刺激,就會牽連到喉頭氣管的神經,反射性地引起干咳。除了麥殼等異物外,外耳道正常分泌的耵聹(俗稱耳屎)有時也能引發干咳。
由此提示我們,呼吸系統沒有明顯病變的干咳,在尋找病因時不要漏掉了耳道異物,查一查外耳道說不定會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雖然這種情況不常見,發病率僅為1/600~1/800。
無痰查查咽
文工程師也是一個干咳患者,咳嗽時輕時重,有時連續發作,卻無痰液。后經醫生查明,原來是咽部的慢性炎癥作祟,醫學上稱之為咽源性咳嗽。由于咽喉慢性炎癥刺激而發癢,用肺部氣流沖擊發炎部位會感到舒服一些,卻引起了咳嗽。個別嚴重病人在連續干咳之后,其唾沫中可帶有鮮紅血絲。
此種咳嗽關鍵在于增強鍛煉,提升自身的免疫力,預防感冒,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與液體。藥物方面可以借助于青霉素、磺胺類等抗菌藥,但要接受醫生的指導,避免濫用。中醫藥可能效果更佳,以清咽和血類方藥為主,如桑葉、桔梗、荊芥、射干、板蘭根、連翹、紅花、赤芍、甘草等。
夜咳查查蟲
咳嗽不止尤其是夜間咳嗽較重的人,查一查腸道有無寄生蟲,說不定會使你的咳嗽原因真相大白。
還是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嫂,來院就診時已經咳嗽三個多月了,在鄉鎮衛生院吃了不少藥,打了不少針,還掛了鹽水,沒起一點作用。她的癥狀是:干咳,少痰或無痰,咳時有點費力,有時一咳便是連續多聲,主要發生在夜間入睡后,常常是夢中咳醒,呈陣發性,白天咳得少,但在早晨起床后可用力咳出凍膠樣、灰黑色、質地強韌且帶銅腥味道的痰塊。
接診醫生測了體溫,不發燒;聽診兩肺也無異常。囑其作一次胸部x線透視檢查,并查驗了血液與大便常規。胸部透視可見雙肺大片陰影,血象發現嗜酸性白細胞明顯增多,大便檢查找到蛔蟲卵。于是診斷為腸蛔蟲病,予以驅蟲治療。果然不久病人捎信說:“謝謝大夫,咳嗽已經全好了。”
驅蟲藥治咳嗽?乍一聽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對于這位農村大嫂卻是名副其實的“靈丹妙藥”,奧妙在于造就她咳嗽的禍道就是蛔蟲。
至于蛔蟲如何引起咳嗽,這得從蛔蟲的發育史說起。首先蛔蟲卵污染食物或食具,隨著人們進食而潛入胃內,胃內的消化液將蟲卵外殼的蛋白質膜消化掉,蟲卵便趁機進入小腸孵出幼蟲來。幼蟲再鉆進小腸黏膜,隨血流侵入門靜脈,經過肝臟、右心而到達肺泡。在肺內,幼蟲進行第二次與第三次蛻皮,然后經氣管移行到咽喉,再被吞咽到胃中,最后定居到小腸,發育為成蟲。幼蟲在發育過程中的這種“旅行活動”,損傷了肺部的毛細血管,引起呼吸道的肉芽腫反應,導致氣管痙攣。同時,蟲卵及其蟲體分泌物,作為異性蛋白質誘發人體的過敏反應,形成過敏性肺炎——這便是那位農村大嫂胸部x線檢查發現大片陰影的奧秘,自然咳嗽癥狀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咳嗽主要發生在夜間,可以持續幾個月,而且不發燒,無胸痛,使用消炎藥物與止咳平喘藥效果都不佳,肺部經x線透視有陰影,血液嗜酸性白細胞升高。此時,查驗大便有否蛔蟲卵很關鍵,以便與通常的氣管炎、肺炎乃至肺結核等疾病區別開來。如果是蛔蟲引起咳嗽,用驅蟲康將真兇緝拿歸案。
嗆咳查查胃
孟科長的咳嗽又是另一番情況,老是在躺下或睡覺時突然發作,呈劇烈性嗆咳,久久不能停息,伴有氣急氣喘。經過了幾番奔波之后,醫生發現這一切都是胃食道返流惹下的禍端,稱為胃源性咳嗽。由于胃內壓力過高,導致胃內酸性消化液返流入食管下段,刺激并損傷食道黏膜,造成返流性食管炎;或胃里的酸性液體刺激呼吸道迷走神經,引起平滑肌痙攣而致喘咳不止。
應對措施:首先是積極治療胃食道返流,收到治本的效果。其次是采用一個好的睡姿,如枕頭墊高20厘米,或身高腳低,防止食道返流。另外,進餐后吃點健胃片、胃舒平等堿性藥物中和過多胃酸。也可服用嗎丁啉,促進胃的蠕動。總之,只要胃食道不再返流了,咳嗽即可消失。
老病號查查藥
如果你是一個老病號,經常與形形色色藥物相伴,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咳嗽了,而且按照通常的咳嗽療法用藥無效,那么檢點一下所用的藥物不無益處,說不定隱患就在其中。
供職于政府機關的公務員老王就曾親歷過這種困擾。原來,他患高血壓多年,一直在服用降壓藥。三個月前,一位醫生根據他的血壓情況建議改用卡托普利,血壓控制滿意。他正在高興之際,咳嗽卻無端地找上門來。開始以為是慢支炎發了,趕緊去藥店買來抗生素服用,半個月、一個月過去了,抗生素也用了不少,諸如氨芐西林、交沙霉素、環丙沙星等,可咳嗽依舊,不得不住進了醫院。住院醫生見口服消炎藥療效不好,便改成了打針,又過了兩周,仍不見好轉,便請來肺科主任會診。主任作了詳細檢查,包括問病史,聽診肺部,又閱讀了胸片,排除了慢支炎復發的診斷,最后懷疑系降壓藥卡托普利作祟,建議換成尼群地平。不幾天咳嗽就消失了,老王順利出院,一場困擾終于解除。
類似于老王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據統計,在應用卡托普利(又名開博通)的病人中,大約10%會出現咳嗽,而且部分病人在用藥初期并無明顯反應,過一段時間以后才出現咳嗽癥狀,不僅病人會累及。就是醫生也可能忽略,致使患者老是在抗菌藥的圈子里打轉,造成藥物的浪費與精神上的負擔。
藥能治病,也能致病,卡托普利可謂一個典型例子。記住,與卡托普利“同宗”的依那普利(又名悅寧定)、苯那普利(又名洛西新)亦有誘發咳嗽的弊端,應用時務必謹慎。由此也提醒人們,藥物不是食品,切忌僅憑自己的一知半解而隨意服用,接受專科醫生的指導,嚴守醫囑才是科學的用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