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癱瘓,大多數是由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引起,故又稱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學的“口眼喁斜”、“吊線風”、“卒口僻”均屬此范疇。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多數病例都有局部受寒、著涼的誘因,故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痙攣,使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致病。面癱以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同側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面部被牽向健側為主要特征。本病以20~40歲最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迅速,在幾小時至1~2天,面肌麻痹達高峰。如調治得當,持續1~2周可逐漸恢復;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以致于3個月不能恢復者,則會留下后遺癥,故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中醫內治以牽正散為主方,配合中藥外治有裨益。
牽正膏 蓖麻仁10g,松香30g,分別研細末,取凈水1000ml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煮5分鐘,入松香,小火煮3~4分鐘,倒入備有1000ml冷水的盆中,捻收成膏,切成糖塊狀,每塊約3g,用時用熱水燙軟,捻攤在小圓布上,貼敷于患側下關穴,膠布固定,每貼7~10天,一般3貼見效。
牙皂散 豬牙皂200g,研細末,取適量以陳醋調如糊狀,涂于患側頰車、地倉穴之間,每日換藥2次,10天為1療程。
皂角膏 豬牙皂500g(研末備用),醋適量,麝香少許。將醋150ml用銅鍋煮沸,加入適量皂角粉,加熱攪拌,約10分鐘即成黃褐色糊狀藥膏,將藥膏攤于紗布敷料上,撒上麝香,敷于患側,隔日換藥1次。
番蜜膏 木鱉50g,加水360ml,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末,以白蜜調如稀糊狀,文火煎15分鐘,待溫備用。將藥膏涂于患側面部,厚約0.2cm,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
塞鼻散 枯礬、川烏、草烏各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許,用紗布包如棗核大,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2小時取出,每日3~4次。
面癱湯 荊芥、防風各15g,牙皂20g,蟬衣、大黃、建曲各12g,放藥罐中,加水1000ml,煎沸后趁熱熏患側面頰部,以文火維持藥液沸騰,使蒸汽持續而均勻,熏至面部微汗出為佳,每次30~40分鐘,3日為1療程。
臍療散 藥用膽南星8g,明雄黃3g,醋芫花5g,馬錢子0.1mg(或用炙馬錢子末1.0g)。共烘干研末,再噴入白胡椒油(或用白胡椒末)1.0g,揮發油0.05ml,混勻密閉,保存備用。用法:將臍部洗凈擦干,取上藥200ml敷于臍中,按緊,膠布固定,2~5天換藥1次。
此外,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指導下,特別是結合針灸、理療(熱敷、紅外線、超短波照射)等治療措施,既可防止后遺癥,又對已發生的后遺癥有顯著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