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機體新陳代謝功能和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減弱,末梢血液循環(huán)欠佳,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其抗寒與免疫能力相對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而危及健康。為使每位老年朋友都能平安地度過嚴冬,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做好以下養(yǎng)生“五字訣”:
暖——頭背足暖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頭、背、足部皮下有豐富的神經(jīng)和大量功能很強的免疫細胞,平時注意頭、背、足的保暖,能強化它們的功能,可使機體的御寒與抵抗疾病的能力大為提高。寒冬頭部保暖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是擇戴一頂合適的帽子(如棉帽、皮帽等),最好睡覺時也戴一頂絨線帽,這樣可避免頭部受風,還可大大減少體溫從頭部散失,且有利防止腦中風等疾病的發(fā)生。老年人暖背,除了可穿一般的棉襖外,如能再穿一件緊身的棉背心或皮背心則更好,這對患有心腦血管病、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者的康復很有裨益,同時有利預防感冒和便秘,還可輔助治療腰背酸痛:胸腹悶脹等多種慢性病。俗話說:人老腳先衰,老人容易下肢無力,常患骨膜炎、足跟骨刺,一旦足部受涼更易引起感冒、腰腿酸痛等。老年足部保暖,首先要選擇好適合的鞋和襪(如布底絨里或毛里棉鞋及毛皮鞋、毛巾襪均適宜),平時還應注意多活動雙腳(如長時間坐著,也要不時的跺跺腳),每晚睡前還要用熱水(水溫以腳能耐受為度)浸泡雙腳10~15分鐘,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消除疲勞。若能將腳擦干后再在兩腳掌心部位各按摩60次,則有升提陽氣、溫解下元、滋潤肺腎、驅(qū)除濕邪的作用,對增進健康極有幫助。
動——適度運動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惰性大,老年人千萬不可終日躲在室內(nèi),在氣象許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每天堅持適當?shù)腻憻挘@對增強體質(zhì)、提高耐寒抗凍、防病保健及磨練意志均有好處。但要注意,在寒冷的刺激下,人體肌肉和韌帶黏滯性增加,彈性和伸縮性降低,各關(guān)節(jié)的生理活動度減少,故每次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動作,以防造成損傷。鍛煉時,應穿上保暖、輕柔的運動服裝,便于肢體活動,并要對暴露在外的手、臉、鼻、耳等部位加以保護,必要時可抹上適量的防凍膏、抗寒霜、油脂等,以防皮膚凍傷。鍛煉中,應注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運動持續(xù)時間不宜過長,每次約30~60分鐘為宜。運動心率應控制在150次/分以外,千萬不可逞能。對有心、肺、腦、腎等臟器疾病患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鍛煉。冬春季節(jié)空氣潔凈度在上午8時前和下午5時后最差,所以專家指出:冬春鍛煉最佳時間是上午9時到11時之間。老年人,“聞雞起舞”并不可取,因早晨易造成心肌梗塞、缺血、心律紊亂等疾病,這時鍛煉會誘發(fā)意外發(fā)生,甚至突發(fā)死亡。亦宜選擇在沒有霧的時候進行。因霧氣中溶解了許多有毒物質(zhì),吸附著塵埃和病菌等,運動時吸入大量這樣的空氣,反而有害身體健康。至于運動方式,可根據(jù)各人愛好,選擇太極拳、氣功、散步、慢跑、徒手操、交誼舞等。但不宜做劇烈運動,還要避免做倒立、較長時間低頭、驟然前傾彎腰、仰臥起坐等活動。因為這些動作易導致顱腦血壓突然升高,影響心腦功能,甚至發(fā)生心腦血管意外。再者,由于老年人肌肉收縮力減退、骨質(zhì)疏松等,翻跟斗、大劈叉、快速下蹲、快跑等也不宜進行。鍛煉貴在堅持,當天氣條件不好時,進行室內(nèi)鍛煉也同樣會取得良好的運動效果。
開——開窗換氣
冬季,人們?yōu)榱擞T窗緊閉,再加上取暖設(shè)施,不僅致使室內(nèi)的空氣干燥,而且其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shù)十倍,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冬天在控制室內(nèi)溫度的同時,應注意室內(nèi)外空氣的流通和濕度調(diào)節(jié)。即使大冷天,每天也應在適當?shù)臅r間打開窗戶一會兒,有條件的可在室內(nèi)放一臺負離子發(fā)生器,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天氣晴朗時,則要大開門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一般每次通風的時間為30分鐘左右,不宜太長,以免造成室溫驟降。為了獲得良好通氣效果,要選擇好開窗時間。調(diào)查表明,早晨9時前和下午5時后,大氣中所含有害物較多,對人體的危害比較大。所以,最佳的開窗時間是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因為這個時段氣溫高,且大氣逆流現(xiàn)象已經(jīng)消失,大氣底部有害氣體也逐漸散去,故在這個時段開窗通風換氣效果最好。防止室內(nèi)空氣干燥,最簡便的方法是不時在地面上灑點水。或在室內(nèi)放一兩盆清水即可改善。此外,老人住的居室要絕對禁煙,盡量避免油煙和粉塵的污染。
樂——心情快樂
冬季晝短夜長,日照時間減少,氣候寒冷,草枯葉爛,百物凋零,易使老年人產(chǎn)生凄涼、垂暮之感,出現(xiàn)憂郁煩躁、多愁善感的不良情緒。實踐證明,許多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惡化與人的心理狀態(tài)息息相關(guān)。因此,老年人要積極參與有益的、力所能及的各項群體性活動,把自己溶入社會大家庭中,使生活更充實、更富有樂趣,一切煩惱便會在不知不覺中遠離而去。還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學會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一旦出現(xiàn)苦悶心情時,不妨多聽喜愛的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對排解不良情緒大為有益。平時盡量少想或不想以往那些悲傷不快之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對榮辱名利等身外之物,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做到心胸寬廣、和和氣氣、神清氣爽;遇事沉著冷靜,不動肝火;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助人為樂。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情平穩(wěn)和愉快,有利促使機體分泌多量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堿等物質(zhì),把全身各組織器官功能調(diào)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從而大大提高御寒與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助延年益壽。
補——藥補食補
冬季外界氣溫低,人體對能量與營養(yǎng)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耗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耐寒抗病能力,并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存儲在體內(nèi),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chǔ)。所以,民間傳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祖國醫(yī)學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數(shù)九寒天,若欲御寒,首當養(yǎng)腎。因此,除一些體質(zhì)虛弱老人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對癥的藥物滋補外,一般的可通過飲食加以調(diào)理。在一日三餐合理安排、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的前提下,冬天可適當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等溫腎壯陽、含高蛋白質(zhì)高熱量的食物,這對身體虛寒者尤其有益。還可食些具有補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黑色食品”能補脾強腎,亦宜擇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帶、紫菜之類。冬日宜常進各類溫性熱粥,若將上述食品加入其中煮食,既能祛寒,又可給養(yǎng),還能療疾。含鈣豐富的食品也要適當增加,如蝦皮、牡蠣、花生、蛤蜊、牛奶等,以提高人體心肌、血管、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及抗寒能力。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有句名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對于腎之陰精漸衰的老人,冬天可配食鱉、龜、藕、木耳等護陰之品。此外,平時盡量少吃或不吃寒涼食品,以免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不適、腹瀉腹痛等一系列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