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近日對英國媒體表示,雖然他上任只有短短幾個月,但他相信已經完成任內最大的使命,即海峽兩岸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比以前的臺灣領導人過去加起來所走的路更長,走得更快。馬英九認為,臺灣2400萬民眾,多達80%支持他的政策——即“維持現狀”。他相信由他發起的和平進程會持續下去,這也是基于雙方的共同需要。他還表示希望下一步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結束持續了數十年的敵對狀態。
從兩蔣到李登輝,再到陳水扁,臺軍事戰略數度改變,但一直與大陸方面采取敵對政策。如今馬英九主政,臺灣當局的軍事戰略再次發生了微妙變化,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宣布,但有跡象顯示馬英九未來將很可能改變陳水扁一度叫囂的所謂“決戰境外”政策,而開始奉行“守勢戰略”。
競選時的“國防白皮書”
馬英九的“國防政策”最早見諸于競選時?!按蛟煨落J臺軍,確保臺海無戰事”是他在島內大選前拋出的“國防政策”主旨。之后又出臺了包括10項內容的所謂“國防政策”白皮書。
馬英九在這份白皮書中宣稱,民進黨執政以來以挑戰的姿態推動“法理臺獨”,刻意制造兩岸緊張,并大砍“國防”預算,逐年降低到2005年度僅占島內生產毛額2.27%,造成兩岸軍力失衡。從而使得“解放軍對臺作戰能力強化,意志堅化”,而臺灣的外援條件惡化,“國防”實力弱化,民心士氣軟化。國民黨的新“國防”政策旨在保護臺灣安全,力求兩岸和平。國民黨保證執政后將強化“國防”實力,但不主動挑釁,致力維持臺?,F狀,開展兩岸對話,避免誤判而啟戰端。因此馬曾多次要求解放軍撤除對臺導彈,以展現“促進臺海共榮共利的誠意”。

白皮書明確臺軍必須效忠“中華民國”,保衛臺澎金馬安全,塑造精實強悍的軍風,尊重臺軍歷史傳承,提振軍人榮譽。重歸國民黨領導的新臺軍將致力于建構“固若盤石”的“國防”力量,以守勢戰略為指導,建立“嚇不了”、“咬不住(封鎖不住)”、“吞不下(占領不了)”、“打不碎(能持久抗敵)”的整體防衛軍力。
馬英九一直認為民進黨政府在推動臺軍現代化方面表現消極。因此提倡針對大陸軍事現代化,須向國外采購先進武器,以維持臺軍“不對稱優勢”;并提高軍事科技研發預算配比,優先建立快速反應能力,自力發展高性能武器;強調有效運用軍購作業中的技術轉移與工業互惠,建立臺灣軍事工業能力。與前任政府不同,馬英九曾高調宣稱絕不發展核武及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主張“臺海非核化”,同時也支持“東亞非核化”,并愿意遵守2004年4月28日通過的聯合國1540號決議案通過的全部相關規定。
鞏固臺美同盟,“守勢”武器換裝
實際上,早在2008年8月中旬,美國《防務新聞》報道稱,臺灣當局正在討論如何大幅度調整陳水扁時期的軍事戰略,新的軍事戰略可能要到明年2月才能宣布。臺軍建軍規劃及執行主要是依照十年建軍構想,五年兵力整建計劃、年度施政計劃與預算的流程進行。與前幾年相比,今年臺灣當局的“國防政策”出現了若干調整。臺“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表示,“國防政策”調整為不主動發動攻擊、不攻擊非軍事目標等兩項政策指導。當局高層宣稱,現階段“國防”與“外交”維持相同思維,關鍵在于“兩岸關系比過去八年還要改善”。這與馬英九在競選時的“國防政策”相吻合。
鑒于民進黨執政時期在兩岸問題上推行激進政策導致美國“不爽”,臺“國防部”在新“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中著重強調,2009年臺軍將著眼于重建“臺美互信與鞏固雙邊關系”?!皣啦俊边€希望爭取觀摩或實際參與美軍演習的機會,并提升“雙方準同盟軍事關系”。
“國防部”在馬英九上臺后立刻就對其過去指責的“臺軍裝備落后”作出回應,在“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中逐條明細:為建構導彈防御體系,除全面提升現有“天弓-Ⅱ”型、“愛國者-Ⅱ”型防空導彈及35毫米速射炮系統功能,還將籌購“愛國者-Ⅲ”導彈系統、研發新型低空短程防空系統及臺軍陸基防空導彈系統,建立遠程反飛機、反彈道導彈及反巡航導彈能力。
籌購F-16C/D型戰機,以應對下一代戰機獲得前遂行制空作戰可能產生的戰力失衡情況;執行“經國”號戰機性能提升和P-3C反潛機籌購案,并配合執行柴電潛艇籌購可行性評估,未來搭配基隆級艦,大幅提升三維空間聯合制海戰力,規劃建造油彈補給艦,提升遠海機動能力;籌購新式掃雷艦與研發遙控水雷,規劃“新進戰系艦”籌建等。
針對日后“國土”防衛實需,臺“國防部”也繼續規劃執行輪式戰車及步兵戰車等裝備研制;裝備新型多管火箭炮、UAV無人飛行載具,并籌購新型通用直升機及攻擊直升機;裝備新型155毫米自行火炮、新型主戰坦克及裝騎戰斗車,以滿足應急及機動打擊所需基礎戰力等。臺“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室”9月1日發布新聞稿稱,臺軍研發武器系統均按“防衛固守”的政策指導,發展“領土防衛”型武器,且不攻擊非軍事目標。而在此之前,臺軍所有的正式新聞稿在提到臺軍戰略構想時,均是強調“有效嚇阻、防衛固守”。這次首度僅提到“防衛固守”,似乎確有用意。
在此之前,臺軍所有的正式新聞稿在提到臺軍戰略構想時,均是強調“有效嚇阻,防衛固守”,這次首度僅提到“防衛固守”。
“國防”支出退居第三
依循慣例,臺“行政院”除于9月1日前將總預算書及書面施政報告送抵“立法院”外,“國防部”也將“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和“2008年中共軍力報告書”送達“立法院”。與此同時,臺“國防部”還編列3953億新臺幣作為明年的“國防預算”,并懇請朝野“立委”共同支持該案。
據島內媒體透露,2009年度“國防”預算主要遵照“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采購必要的防衛武器”政策指導,依據兵力整建計劃及考慮重大軍事投資執行情形等,精實檢討編列。綜合考慮當局財政狀況、經濟增長率、重大政策,通貨膨脹等因素,2010-2013年度的“國防預算”每年在3445億新臺幣上下,基本達到占3%GDP的水平。
國民黨籍“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廖婉汝對此表示,過去每年“國防預算”支出均排名政府各項預算第一,但2009年的教科文支出與社會福利支出首度超越“國防”支出,“國防”支出退居第三位,顯見“國防部”以最符合實際需要合理編列明年“國防預算”,這是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作法,也顯示新政府重視教育與社會福利。廖婉汝表示,自從馬英九上任以來,兩岸兩會重新展開協商,目前兩岸關系發展趨于和緩?;诖?,新預算案主要針對有效預防戰爭的發生,應當給予支持。
另一位國民黨籍“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帥化民表示,“國防政策”應符合實需,目前“國防預算”已提升至3%GDP,臺軍無論在教育投資、訓練投資、人事經費等方面都要完全兼顧,方能使“國防政策”符合實需。針對軍事采購,帥化民認為,所有武器是不是“國防”建軍所需,“國防部”都應該審慎思考,未來兩岸一旦發生軍事沖突,臺軍應有哪些武器自我防衛,并不是有多少額度一定要用完為止。
終止研發“雄風-IIE”
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臺灣當局購買和研發了用于攻擊大陸的一系列武器系統。主要有短、中程彈道導彈、F-16戰機等。這些武器的攻擊半徑接近1000公里,可以威脅大陸沿海軍事基地和上海至香港一線大城市,但目前已經不算先進,臺軍急于購買的F-16C/D一直落實不了,目前最具威脅的就算陳水扁主政時期號稱能夠打到上海的“雄風-IIE”巡航導彈了。
但島內《中國時報》卻于9月1日稱,為了向大陸傳達善意,馬政府已決定不發展射程超過1000公里,可以打到上海的巡航導彈。報道援引軍方可靠管道透露,在“國安會”與“國防部”對采守勢戰略獲共識下,馬政府已決定,臺灣自行研制的“雄風-IIE”巡航導彈不再精進射程,而是力求性能穩定,并開始正式量產。
有關人士表示,“雄風-IIE”導彈目前構型有兩種,一型是射程600公里以下,已有先期少量部署,明年“國防預算”將編列量產經費;另一型約800公里,于年初獲得重大研發突破且試射成功,尚未達量產階段。消息來源指出,今年初,射程精進到800公里的巡航導彈獲得突破后正好趕上新舊政府交接。按軍方原構想,接下來將研制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導彈。但在兩岸情勢已有改善,且戰略思維調整成守勢戰略的情況下,軍方決定終止該型導彈的后續研制。

據稱,“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于“5.20”到任后,即要求“國安會”與軍方優先評估“雄風-IIE”事宜,原因是馬英九與國民黨在選前對巡航導彈研制態度并不明確,加上“雄風-IIE”年初又有重大突破,使得研發部署問題益顯迫切。而“雄風-IIE”的研發更是觀察馬政府守勢戰略極具指標性的項目。經過多次研討,軍方與“國安會”達成共識,確認巡航導彈仍有量產部署必要,但只以攻擊大陸沿岸軍事目標為主?!皣矔迸c軍方人士宣稱,當局對巡航導彈研制走向的定調,無論是對緩和兩岸關系或是強化臺美關系,都有一定幫助。
臺軍研制“雄風-IIE”歷時多年,而且是在美方反對情況下摸索。2004年間已前后5次試射失敗。“國防部”下令2004年底再試射1次,第6次如果不成功將立即“現況結案”。在2004年10月底,第7枚原型彈終于在南部導彈基地試射成功。之后又數次進行戰術試射均獲成功,精準度也有所提高,射程約600公里。改進型導彈于今年年初再試射成功,射程達到800公里。
島內媒體認為,自解放軍1996年臺海危機試射導彈后,包括李登輝時代的劉泰英,陳水扁時代的閣揆游錫堃,都曾說過必要時臺灣導彈也可打到上海、香港等類似話語。現在突然“收手”,雖仍可能受技術與資金問題困擾,但恐怕也確為響應馬英九新“守勢戰略”的重要舉措。
仍圖建立“嚇阻”實力
馬英九主政后,短短數月,先后到金門、馬祖、東沙和號稱“離島中的離島”的烏坵等外島視察。每到一處都特別要求臺軍應該建立并維持堅實的“國防”,以作為“維護全民利益”、確?!芭_灣尊嚴”和“領土完整”的保障。馬英九還聲稱,追求兩岸和平與和解的前提,在于必須具備堅實的“國防”實力作為協商談判的后盾,守勢戰略仍要建立嚇阻實力。
9月9日,馬英九在“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 “國防部長”陳肇敏、參謀總長霍守業、海軍司令王立申、聯勤司令金乃杰及總政戰局長楊天嘯等人陪同下,到高雄地區視導軍備局第二0五廠、海軍陸戰隊學校及聯勤儲備中心海用總庫等單位時宣稱,“我們不希望發生戰爭,但是不能天真的認為戰爭就不會發生,我們希望和平,但也不可輕率的認為和平會自動出現。雖然整體情勢不容許臺灣采取攻勢戰略,但采取守勢戰略時仍須具有足以產生嚇阻效果的實力和準備,所以必須做好武器發展研究工作,使對手在進行情勢判斷時不會輕舉妄動?!瘪R英九還要求臺軍注重“智、信、仁、勇、嚴”軍人武德的修養,似乎是考慮到臺軍相關部門之前的累累丑聞,又特別強調負責軍品生產、研發的軍備人員須能清廉自持。在和二0五廠總庫官兵及老同事合影后,馬英九意猶未盡的再次領唱海軍軍歌。馬英九稱,他退伍34年了,到現在還能一字不漏地唱完,這表示當年受訓不是玩假的。
“國防部長”陳肇敏也一再宣稱,無論兩岸情勢如何演變,臺軍“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的決心,絕無任何動搖或是模糊爭議的空間,在戰訓整備方面絕不容懈怠輕忽,以確保在任何一刻均能發揮因應“國家危急”的戰力需求。
臺軍《青年日報》近日還專門發表社論稱,為有效達成“保國衛民”的使命,今后臺軍仍應具備高度憂患意識,加強戰訓本務,以建立足以因應“國家安全”需求的“國防戰力”。社論稱,目前兩岸情勢表面上雖然暫時呈現舒緩的現象,但不代表兩岸永久和平得以立即實現?!芭_灣是解放軍軍事威脅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目標暫時不會改變”。 “我們不希望發生戰爭,但是不能天真的認為戰爭就不會發生,我們希望和平,但也不可輕率的認為和平會自動出現。”
陳水扁的“決戰境外”戰略
陳水扁在2000年出席陸軍軍官學校校慶時就曾提出“決戰境外”戰略構想,對于何為“決戰境外”,臺灣原“國防部長”伍世文于2001年12月5日進行了詮釋。伍世文稱,一旦兩岸開戰,臺灣將在距臺灣本島外80公里的海峽中線附近與解放軍決戰。臺軍的目標是在海峽中就能夠把解放軍擊退。針對前幾年臺綜研院院長劉泰英曾叫囂的“一旦中共攻打臺灣,臺灣會進攻香港和上?!?。伍世文說臺灣的中程導彈并未瞄準香港,“也打不到那么遠”。
“決戰境外”的論調提出后,在臺灣島內外引起了激烈爭論和批評。國民黨人士指出:所謂“決戰境外”,就是把戰場擺在海峽中線以西或是在大陸境內,這是攻擊思想,在政策上是與軍方傳統的“防衛固守”觀念相對立的。國民黨人士還質問:“兩岸間有國境嗎?否則何來‘境外’之說?”“決戰境外”強調三軍聯合作戰,按制空、制海、反登陸順序進行。同時也是爭取以空間來換取時間,讓美國來干預戰局發展,也就是以拖待變。
民進黨執政以來以挑戰的姿態推動“法理臺獨”,并大砍“國防”預算,逐年降低到2005年度僅占島內生產毛額2.27%,造成兩岸軍力失衡。
臺灣“國防部長”陳肇敏
1940年7月10日出生,臺灣省彰化縣人,先后畢業于臺灣空軍軍官學校第43期、三軍大學空軍學院1976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5年班。曾任中隊飛行官、第212戰術戰斗機分隊長、第2t3戰術戰斗機中隊長、第7戰術戰斗機大隊長、第1戰術戰斗機聯隊長等職。1991年-1992年任空軍總司令部作戰署署長。1992年12月調任空軍花東指揮部指揮官。1993年月晉升中將。1994-1995年調任空軍軍官學校校長。1995年8月調任空軍總司令部作戰司令部司令。1997年升任空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98年6月升任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并晉升二級上將。2002年2月任“國防部副部長”,主管軍備。2002年3月1日晉升一級上將。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任后,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霍守業之前呼聲最高)以黑馬身份出任“國防部長”。
臺軍“參謀總長”霍守業
1943年4月24日生,河南尉氏縣人。陸軍軍官學校36期,三軍大學陸軍學院65期,兵研所78年班畢業。后任獨立86裝甲旅旅長。1987年1月晉升少將,1990年1月任109師師長,1991年10月任陸軍總司令部作戰署署長,1993年7月任裝甲訓練部主任兼裝甲兵學校校長,1995年4月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后任第8軍司令,陸軍副總司令,2000年6月任參謀總部副參謀總長,晉升二級上將,2002年2月任陸軍總司令,2004年5月任“國防部副部長”,2006年2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2007年2月任參謀總部參謀總長,晉升一級上將。


臺軍“海軍司令”王立申
海軍軍官學校1969年航輪班,美國海戰院函授1997年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王立申最早在潛艇上服役,曾在訓練時一度因潛艇內部進水后隔艙無法打開差點“捐軀”。其先后干過潛艇艇長,護衛艦支隊長、艦隊長等,1994年晉升少將,2001年升為中將,2006年任副參謀總長、晉升上將。2007年5月他接替林鎮夷任臺海軍司令。任海軍戰略規劃司司長時,王立申多次代表臺軍參加臺美戰略對話“蒙特瑞會談”,并負責對美軍購案。
臺軍“陸軍司令”趙世璋
陸軍上將,山東濟南人。1937年8月27日生、陸軍軍官學校401期,三軍大學兵學研究所80年班,曾任158師參謀長、117師師長,158師師長、第8軍副參謀長,陸軍總部作戰署署長、陸軍炮兵學校校長、“國防部”軍務局局長、“國防部長”辦公室主任,第8軍司令、陸軍副司令等。2007年升任臺陸軍司令。
臺軍“空軍司令”彭勝竹
空軍官校80年班,美空戰院函授82年班。彭勝竹被外界視為陳水扁刻意栽培的高階將領。其也是臺軍內少數客家籍將領之一,2000年政黨輪替時他擔任“總統府”副侍衛長,2002年7月接任侍衛長,隔年5月接任臺灣空軍官校校長,后先后任空軍參謀長、軍情局長,副參謀總長,2007年升任空軍司令,其從中將到上將,歷時僅46個月。
馬英九與臺軍的淵源
馬英九當過兵,也經常到軍營走訪,與軍方的關系可謂源遠流長。馬英九1972年從臺大法律系畢業后,即到左營海軍后勤司令部服役。1974年初,馬英九因進行所謂的“粉碎共匪和談統戰陰謀”系列講座,當選當年臺海軍“優良教官”。同年,馬英九考取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留學。這位24歲的海軍補給少尉開始轉為后備役,并于1988年晉升后備役中尉,1992年晉升上尉,1997年晉升少校。現為后備役中校。
從政以后,特別是在擔任臺北市市長期間,馬英九與臺陸海空三軍及憲兵、后備,聯勤均有所接觸。2000年1月27日,馬英九率領臺北市春節慰問團,前往憲兵司令部慰問官兵,并和憲兵摩托車連士兵合影留念。2000年12月16日,馬英九率領臺北市慰問團,在海軍副總司令常志驊中將陪同下,到海軍高雄左營基地慰問。馬英九表示,26年前他就在左營基地料配件總庫服役,這次是“回娘家”。當時,馬英九還參觀了康定級“昆明”號(PFGI205)導彈護衛艦,在后甲板與水兵留影。2002年7月20日,臺北市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新兵入營聯歡會,作為海軍預備役少校的馬英九身著海軍服裝,在北部地區后備司令部司令袁肖龍中將陪同下參與了活動。2003年7月27日,馬英九率臺北市慰問團,專門到澎湖地區慰問陸??振v軍。并參觀了海軍146艦隊所屬的成功級“鄭和”號(PFGI103)導彈護衛艦。從2004年到2005年,馬英九連續兩年參加了“萬安27號”和“萬安28號”演習,并視察了臺軍的工兵舟橋連,還與已升任臺軍后備司令部副司令的袁肖龍一起,前往臺北火車站視導人員疏散避難狀況。2005年1月31日,馬英九率領臺北市春節慰問團,在時任臺空軍總司令劉貴立的陪同下。前往空軍總部訪問,并專門向空軍贈送紀念品。2006年9月29日,馬英九率領臺北市中秋節慰問團,再次到金門地區慰勞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