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兒躍過了呼瑪山
歌兒飛過了呼瑪河
靜靜的呼瑪河喲……
隨著家鄉的臨近,一曲傳唱多年的呼瑪河之歌,在我的記憶中流淌開來。
2009年7月份,應同學之約,我前往呼瑪參加母校呼瑪中學十級二班畢業四十周年聯誼會,我接到電話后,馬不停蹄、日夜兼程,沒想到從深圳回來的凌仁和、從哈爾濱回來的陳秀華、張寶芝已早我兩天就到了呼瑪。黑河的劉云鳳、塔河的董國卿、承德的吳淑芬、濟南的張立珍、加區的楊建華、依西肯的邵傳景、金山鄉的楊寶興、椅子圈的陳志堅在會前也都陸續到了,三卡鄉的滕文才在會的期間也趕回來了。賈繼蘭從外地趕回來時也沒誤了和同學相聚,加區的劉治國因公事繁忙,脫離不開,沒能回來,全班同學都感到很是遺憾。
聯誼會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但籌備組的前期準備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
仲衛杰同學負責車輛和活動場地。
生活組的陳秀華、劉秉成、唱桂珍、王道山、范振祥、劉祖堯、李福彬同學負責定飯店點菜等后勤事宜。
邀請老師,請照相師由侯桂蓮負責。劉士杰負責同學老照片的收集和相冊的制作,包括把沒能回來的同學用電子郵件傳回來的照片合成到預先留下的位置上。
活動的第一天,我們請來朱金昌老師和全體同學,在客運站會議室舉行了隆重開幕儀式,同學代表仲衛杰、凌仁和、陳秀華發言并讀了大會的獻詞,在畢業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十級二班的同學在此相聚,這是一個令人激動,有令人心動的時刻,同學們向辛勤培育我們的朱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本次聚會的提倡者,組織者以及籌備組同學道一聲:你們辛苦了!
四十年前正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全面展開,每個同學都有了屬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有的同學上山當了林業工人,有的同學去了農場,有的去了廠礦。但同學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了大興安嶺的開發和建設默默的工作著,回顧過去的激情歲月,同學們把寶貴的青春年華早以融入這片深情黑土地中,我們青春無悔,青春萬歲!
根據一天的安排,上午照完集體相,然后驅車去呼瑪河口搞游藝活動,有的同學還去參觀新建的大廟,有的同學還買來香火。祈盼著一生健康、平安。余下的時間同學們自由活動,有的玩撲克、打麻將,有的同學們聚到一起聊天。
快到中午了,我們準備在橋頭堡搞野餐,幾位女同學忙碌著清洗帶來的青菜,徐孟春同學用嫻熟的刀技分解著帶來的各種熟食。時間不長,幾桌豐盛的美餐擺在了大家的面前。飯間同學們歡聲笑語,頻頻舉杯,其樂融融,共敘友情。
十三日我們又一次去呼瑪河口,參觀了河南新村的建設。返回時在大橋上遇見了十級三班的同學也在搞校慶,其中有很多熟面孔,我們下車和他們一一握手。在這期間,其它的兩個班級一班和四班也在搞校慶活動。
接下來同學們參觀了新建的縣政府大樓、縣廣電局很超前的多功能演播大廳,還參觀了呼瑪的市容市貌。如今的呼瑪今非昔比,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敞的街道兩旁商號鱗次櫛比,農貿市場物品齊全,內地有的時令水果這里都能買到。呼瑪的交通、通訊更是方便快捷,著裝入時的人們徜徉在繁華的大街上,人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參觀知青賓館,外表歐式的賓館是全呼瑪最好的賓館之一,它時刻等待著遠方的知青們前來入住。在一樓的展廳的墻壁上掛著很多當年知青們的老照片,地上的玻璃柜里擺放著很多當年知青們用過的生產工具。看到這些,四十多年前的情景又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出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齊齊哈爾、北安、上海等地的廣大有志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山下鄉,接受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再教育。充滿激情的知識青年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邊疆,屯墾戍邊。多年后人們對那一段歷史盡管褒貶不一,但知青運動在中華大地上畢竟曾經發生過,知青們曾經經歷過……
校慶結束后,家住外地的同學們就要踏上歸程,到車站送行的同學和要走的同學握手道別,再見、再見,惜別的淚水遮滿眼眶,請珍重,珍重,但愿來年再相聚。
8月1日于加格達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