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
2008年5月1日起《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帶著政府、公眾、學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期望正式施行。這是政府部門發布的第一部有關信息公開的規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關環境信息公開的綜合性部門規章。大家寄希望于它不辱使命地推動公眾參與,保障公民環境知情權,促進對環境行政管理的監督,對保護環境、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實現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這一年中,無論是環保部還是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都加快了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的步伐,制定了信息公開指南和公開目錄,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網站信息公開專欄、數據庫,并對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加強了固定場所公開工作力度等,主動公開了大量環境信息。從各省的環境信息公開年報來看,公開環境信息的申請獲得同意的比例比較高,且大多獲得了申請人的認可。部分省份還制定了配套措施,例如福建將信息公開工作與現行較為完整的公文出文審核措施密切結合,直接在公文形成之初就明確文件是否為“公開”,并且進行明確標注,直接分類處理。此外,對公開信息申請人只收取較低的費用,甚至免除費用,降低了申請人申請環境信息公開的經濟成本。實踐中還出現了公民在相關訴訟案件中利用《辦法》自行獲取證據,尋求救濟的情況。而這些證據中有些原先是必須通過申請律師或者人民法院調取才能獲得的。然而,《辦法》的實施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是環保部門對于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尚不熟悉,加之規定相對框架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實施。
其次,一些環保部門也對《辦法》執行不力。據調查,只有一部分環保部門在2008年3月31日之前依《辦法》規定公布了環境信息公開年報。又如法律規定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以保密為例外。由于法律對于保密內容(即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界定過寬或范圍過大,或者標準模糊,在這一年中“保密”二字給了一些環保部門拒絕公眾信息公開申請的“丹書鐵券”。據媒體報道,2009年黑龍江省召開環境執法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時曾以保密為由拒絕對違反環評制度、“三同時”制度的企業數和“超標排污企業數”等環境信息進行公開。
最后,負有環境信息強制公開義務的企業履行環境信息公開義務的情況也不理想,而《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相關配套罰則——承擔強制公開義務的企業不公布或者未按規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況的可處十萬元以下罰款,并代為公布——也鮮見執行,法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與《辦法》實施之初,還有人擔憂公眾可能濫用信息公開申請權,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事實上,截至2009年3月1日,環境保護部受理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僅68件。據各省環保部門的年報顯示,申請公開的狀況在地區之間也極為不平衡,除上海市受理了87件外,大多數地區只有寥寥幾件,如浙江全省只有兩件,湖南、遼寧、天津和重慶則只分別受理了一件,湖北、四川甚至連一件環境信息公開申請都沒有。人們擔心的環境信息公開申請數量呈爆炸式增長并沒有出現。公眾對環境信息公開相對陌生,參與積極性差,使得《辦法》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法律必須執行,否則形同虛設。只有加大宣傳,普及環境信息公開的理念,才可能使公眾了解環境與管理現狀,并理性地參與環境管理。這是將紙面上的法變成活的法,實現立法初衷的必由之路。
立法者的理性始終是有限的,再理性的立法也不可能涵蓋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無法預料社會情形的不斷變更。任何法律一旦被制定,就注定要落后于社會生活。《辦法》在實施中出現各種問題是必然的,但這些問題卻是《辦法》不斷進步完善的寶貴經驗的基礎。相信在不斷地摸索中,我們的法制也將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