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然力?
自然力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不同的植物群落從無到有的生物群落演替過程。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所取代的過程,如濕潤的森林地區遭受火災之后,在火燒地上,依次出現多年生草本群落(具有地下莖的)、一次生草本群落、灌叢、森林群落。利用自然力進行生態恢復的過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圍封,就是在保證土壤不損失的前提下,保證自然分布的各類繁殖體(種子、孢子、果實、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夠“安家落戶”并得以自然繁衍。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存在生命生長的條件,這種自然力就存在。
為什么要強調自然力?
這是因為,關注自然力有著十分現實的意義。我們知道,中國大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從南方的熱帶雨林,到北方的寒溫帶針葉林,從東部沿海的灘涂濕地,到內陸的干旱荒漠,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態系統退化。這些退化大都是由于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而造成的。生態系統是上世紀初英國學者坦斯勒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各種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所形成的生態學結構與功能基本單位。如果上述兩者任意一個發生問題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以中國的草地生態系統為例,我們有草地60億畝,占據了國土面積的41%,但這些寶貴的草地約90%以上都處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直接誘發了沙塵暴等嚴重問題。國家為此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治理,僅沙塵暴治理一項,就投入近600億元人民幣。可是,大量投入的金錢不是用于恢復草原,而是在草原和荒漠上造林。這就過分強調了“人力”,而忽視了頑強的“自然力”。既造成了大量資金浪費,又白白延誤了自然恢復的寶貴時間。因此,科學利用自然力是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未來的決策者要認真考慮的事情。
退化生態系統產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有關。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力量,生態系統中很多的物種不會消失得這么快,熱帶雨林也能得以保存,全球變暖也不會提前這么早。人們在慶祝戰勝自然,陶醉于“人定勝天”的夢想實現時,自然已經發出了無奈的抑或是憤怒的吼聲,沙塵暴的頻繁發生便是一個例子。
根據生態學原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生態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人與自然萬物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大自然才能造福人類。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并沒有這樣的認識。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總是以技術為武器、以征服者自居,無休止地與大自然作斗爭,無限制地索取自然資源,包括對土地過度開墾,草原過度放牧,森林過度采伐,湖泊、沼澤及濕地過度墾殖與利用,以及開發建設過程中的濫挖濫采、亂堆亂倒等,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泛濫、河道斷流、綠洲消失、沙塵暴肆虐等等一系列生態災難的發生。大自然向人類的報復和懲罰,反過來構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威脅。在這方面的歷史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休養生息戰略的要領是,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強制性“休息”,盡快停止人類對生態系統的掠奪性開發,逐步償還生態“債務”,維護自然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始終約束在自然生態的承載力之內。
如何保障自然力發揮?
實際上,利用自然力恢復,無為而治,或者實施休養生息戰略,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卻是非常復雜的。這是因為,我國人口多,人的分布幾乎遍及了所有的生態系統,將人的壓力減少下來是很困難的。自然力恢復的關鍵是管好人,而管人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又和各級各階層的人的利益密切聯系起來。國家要生態環境,農牧民要吃飯、要發展,他們的孩子要上學,利益要考慮;企業家想賺錢,治理生態退化是國家的事;政府官員要政績,也想擺脫貧困,從國家工程里“撈錢”;科學家要研究成果,要實現自己的科研價值,也有他的利益。與他的觀點和科研思路不一致的時候,可能就不關心,甚至抵制,或者干脆不講真話。“挑動專家斗專家”就是政府官員看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軟肋”而常采用的方法,在一些關鍵工程的決策上,領導可以選取對自己有利的專家意見。因此,要讓自然力發揮實際上是很難的。一是人們意識的高度不夠,二是各種利益難以平衡。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人類目前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價值。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人類將地球全部破壞了,環境全部污染了,生態平衡重新建立的時候,最不能適應新的生態平衡的肯定是人類。而在不同國家中,最先受害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發達國家早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他們對自己的環境首先實施嚴格的保護,盡量不用自己的資源,不犧牲自己的環境。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和人家拼資源。然而,大家都清楚在資源方面我們并沒有優勢——中國人多,一平均就少得可憐了。拿我們的劣勢比人家的優勢是非常不明智的。生產一億條褲子才能換美國一架波音飛機,其環境損失要比制造一架波音飛機多得多。
保障自然力發揮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以下幾點是應該尤其注意的:
第一,堅定不移地把綠色GDP納入官員政績考核中。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在謀求發展時,既要尊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又要尊重自然生態規律;既要充分考慮經濟與人口增長的需求,又要考慮資源的支撐力以及生態與環境的承載力。同時,應當在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把生態的休養生息和恢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政績評價標準、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確保生態資產的“保值”、“增值”,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的干部任期只有四年,在任期里,領導所要完成的政績中,環境肯定是放在“腦后”的,今后必須提到眼前來。否則,就摘掉他的“烏紗帽”。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生產力,好的措施不被采納怎么會成生產力?“科學技術加權力才是生產力”,這一條最適合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
第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用政策法規去平衡不同區域的利益分配。像中國西部那樣為東部經濟發展提供了水源、能源、潔凈的空氣以及美好的生態環境的地方,東部企業必須拿出相應的費用來保護西部的生態環境。西部如果也將本身的環境污染了、生態環境犧牲了,那它向國家要錢的資本也沒有了。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完善政府生態保護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第三,淡化部門利益,增加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重大工程科學決策的透明度。部門之間互相扯皮,重復上項目,項目考慮的是部門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這既造成了嚴重的財政浪費,又延誤了生態治理的大好時機。生態退化最大的問題是土壤的損失,其次是增加了污染物質。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還是什么樣的資源開發途徑,部門之間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核心問題。因為草原和荒漠上有林業局,因此,國家林業局就把經費下達到其下屬的草原和荒漠地區的林業部門去造林。中國的水資源管理是“水龍八部”(水利部管地表水;國土部管地下水;農業部管農村用水;建設部管城鎮生活用水、工業企業用水和雨水、污水;交通部管水路運輸;國家林業局管濕地;國家發改委管水電開發、水價制定;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管防洪抗旱)!結果是誰也管不好,因為都有明顯的部門利益在作怪。前面提到在干旱區造林就是明顯的只重視部門利益而忽視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做法。如果要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上述“八龍戲水”的現象就應當停止。
第四,開展生態環境警示教育,鼓勵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目前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水平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主動參與環保的能力差,“光說不練”的占了大多數。要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引導民間組織、社會組織就環境保護進行社會監督,使一些不知情的公民變得知情;可以使利益集團的謊言暴露在陽光之下。在這方面,媒體的監督功能功不可沒。要建立環境信息公開與共享機制,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提高公民生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