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并實踐著自己的理想的小團隊?有的,自然之友登山隊即是之一。大家通過徒步行走,愛上絢麗多姿的大自然,愛大自然的寬闊與包容,愛上走在原野中的那份點點滴滴的感受。
自2005年成立之后,自然之友登山隊幾乎每周都要組織一次爬山或徒步穿越的活動。每次大家都隨身攜帶著垃圾袋,爬一座山,清一條路。這支登山隊前前后后共有600多人參加,組織了大大小小200多次登山活動。除了幾乎每周都有的爬山或徒步穿越的活動之外,登山隊每年還組織一次為期兩周的長線活動,他們兩次深入內蒙的額爾古納,一次走進貴州黔東南的深山中,了解當地的教育現狀,為當地的小學進行圖書和體育用品捐贈活動,對當地的貧困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長期資助。
每當提起登山的經歷,隊員們總會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自豪。參加登山隊的人都有各自的職業,有媒體從業人員、醫生、保險、人力資源、園林工作者等。隊長曲志興曾是某集團公司副總,而他的名片上卻只寫著“自然之友登山隊隊長”。每個隊員都很維護這個雖然不是固定的,卻非常團結、彼此信任的集體。出行雖艱苦,可是他們以苦為樂。
這個登山隊有一個特別有意思之處,非常聚攏人氣。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現代社會的總趨勢是單身人數增加。一方面這跟社會急劇變遷、城市化、現代化、人的個性張揚、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覺等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人對自己、對他人都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越來越難以接受那些與自己不相符的東西,特別是在私生活領域。雖然單身往往并非被迫而是自愿的選擇,但對許多單身族而言,還是希望遇到更多的機會和機遇。雖說懂得世上沒有“完美”,可那些高素質的未婚男女,還是不愿意將就湊合,寧缺毋濫??墒橇钗掖鬄槌泽@的是,在登山隊這么一個小小集體中,竟然有四對相戀,兩對成婚,其中一對已經抱上了胖娃娃。還有三對,是因為參加這個集體而被月老手牽紅線,體驗了一把如癡如醉的愛情生活。帶著好奇,我走近了這些幸福的彼此相愛之人,讓我把他們中的一些故事講給你聽。
豆豆與劉凱
在我第一次參加登山時,就結識了豆豆。這是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圓圓臉,熱情開朗的姑娘。她告訴我,她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坦率地說,她不是那種漂亮絕頂,讓人一步三回頭的姑娘。但是她是一個熱情的人。雖說與豆豆萍水相逢,可我能感覺得到,她那種總在每時每刻地給予你關心與鼓勵。她會去主動幫助別人,把集體看得很重。這么不計較,這么熱心腸的姑娘,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我從心里情不自禁地認定這是一個好姑娘!我想誰要是娶了她,應該是很有福的,我甚至還想去幫她說媒拉纖。
沒到一年,豆豆就告訴我,她有了男朋友了,就是在登山隊里結識的,叫劉凱。劉凱2005年就參加了登山隊。他們告訴我,他倆是2006年3月一起登紅螺山時熟識起來的。可我想一定是從他們認識起,就彼此欣賞了,然后成了好朋友。他們告訴了我一個秘密,豆豆原來是看上登山隊的另一個小伙子,很有一點單相思的味道。她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劉凱,劉凱很是為他們找機會牽線搭橋,但是未成正果,這才有了他們走到一起的后話。你知道劉凱比豆豆還要小上三歲,劉凱的個頭也不太高,應該和豆豆一樣吧,雖然遠看著未必有豆豆高。是登山隊的活動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對方金子般的內心。劉凱告訴我,豆豆心善、實在。豆豆總說:不能讓一個爬山的人掉隊,無論他身體好不好,來的時候有沒有準備,爬一次山不容易,得幫助每個人都到達目的地。是的,這不單是豆豆的想法、做法,這也是你去登山,就能體會得到的氛圍。對這一點我印象太深了,我就是在豆豆和大家的幫助、鼓勵下完成清理香山的登山活動的。
豆豆告訴我,劉凱在活動中特別懂得照顧別人。她覺得劉凱是個任勞任怨的人,眼里有別人。登山隊不活動的時候,他們也會像朋友一樣相處,一起逛街,一起逛書店,有許多談不完的話。他們認識一年半之后便確定關系了,她常常覺得她和劉凱之間有一種親情,這讓她珍惜。他們終于在2007年8月8日走到了一起,現在他們的愛情結晶已經呱呱墜地。過不了幾年,這個家庭再加盟登山隊或許就會由兩人變成三個。祝寶寶健康成長!
拒絕采訪的一對
這一對是登山隊中的鐵桿隊員,他們不讓我說出名字,這里權且叫他們W和Z吧。他們終于走到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曲隊應該算是月老吧。
也是那次參加登山隊的活動,我好不容易氣喘吁吁地登上山頂,坐進一間村民開的小飯鋪,準備和大家一道嘗一嘗山頂上的熱面條。這時只聽一聲:“來,吃西瓜啦!”一個碩大、滾圓的西瓜,被那個在登山過程中不多言語的三十多歲的小伙子從包里掏出。一位圓圓臉,個子不高,非常開朗,笑容滿面的女士拿起刀迅速切開西瓜,坐得滿滿的小飯鋪的一行二三十人,人人有份。這是8月天吶,爬了半天的山,正是又累又渴又餓之時,一塊清涼解渴的西瓜入肚,能不舒坦嗎?然而這個拎瓜的人呢?背一個大西瓜,如此負重的爬半天山,好玩嗎?雖說西瓜不是什么貴重物品,可這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幾個肯為一群與自己關系并不那么密切的人來吃這份苦呢。
邊吃著瓜,我才邊了解到,切瓜的是他太太。他倆也結緣于登山隊。Z是一個十分干練的女性,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參加登山隊時,她已經是一個人們戲言的“剩女”了。三十多歲,性格活潑開朗的Z,給曲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作為兄長,他很體貼每一位隊員。不必Z多言,曲隊自是善解人意。他暗自打量W,他是一名理科的碩士生,不善言語,與Z在性格上很為互補。依他的內向,要他主動發起愛情攻勢,怕是沒有那么容易。但這是兩個追求不俗的好人。曲隊決定,這層窗戶紙由他來捅。
一次登山隊的活動中,曲隊找機會悄悄問W,對Z的印象何如?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后,曲隊就告訴了Z。兩顆因為自尊而不肯輕易敞開心扉的寂寞了三十多年的心,彼此靠攏了,成了兩朵遲開的玫瑰。他們是登山隊最早相戀并結合的一對。
青春綻放在山崗
小梁和小黃是一對那么可愛的情侶,他們相依、相戀、相愛在登山隊。為了每周能見上一面,他們要在路上花五六個小時,有時小梁會因為約會耽誤了返校的班車而去住廉價的旅館。愛讓他們什么都愿意!記得那次見到小黃,她的腳是一瘸一拐。我問她是怎么了,她笑著告訴我,她穿了一雙小梁認為漂亮的頭天新買的高跟鞋去面試,沒想到時間竟如此之長,腳甚至打泡了。可她依舊滿含深情地注視著小梁,不帶一絲抱怨。女為悅己者容吧!當然把小梁心疼壞了。
第一次參加登山隊的活動是小黃上研一的時候。小黃坦率地告訴我,她本來就幻想能不能在登山活動中交上一個白馬王子,她還真的做到了。她告訴我是她主動追小梁的,當她發現有點希望的時候,她高興壞了!而小梁告訴我就是那次登山,他喜歡上小黃了。我想應該說是彼此相見恨晚吧,當然那時的小黃只有23歲,而小梁也才只有24歲,正是青春好年華。那是2007年10月去登百花山,前后共去了三天。本來小梁只用了35分鐘就到達白草畔峰頂了,而有兩個登山隊員在后面走錯了路,他又折回去接他們登頂。返回途中他和其中的一個人又一次走錯了路,但終于還是用了1小時20分完成沖頂往返。這些皆被小黃看在眼里,他的友善在小黃眼里更化成了英氣、帥氣,讓她萌生暗戀。最打動她的是有個女孩子把腳崴了,是他把她背上去的,而他與她并沒有多少深交。這一切讓小黃很為感動,當她弄不清時甚至還有一點妒忌那個女孩,而當她知道是自己猜忌,就馬上變成接近小梁的沖動。在穿越完百花山后小梁毅然決定繼續步行回黃安坨的營地時,他驚詫地發現一同步行的居然有多半是MM!小黃的腳在登臨百花山的時候就已經磨破了皮,當時他還曾為她包扎,但是現在看到她居然走著回去,頓時覺得她真的那么堅強!小梁一直覺得徒步穿越,不僅僅是一種戶外運動,還是一份生命體驗,有可能做一種人與人彼此之間靈魂深處的交流?,F在年輕人壓力大,在登山過程中融入大自然有可能獲得靈魂的升華,體驗一種短暫的幸福感。這是他希望得到的。他看重的是登山過程中那種在生命歷盡磨難時刻還會信任別人的獨到的特點,而他收獲的是在平時的日子里也能彼此信任的珍貴的愛情。
回來以后他們彼此發短信,一來二去的兩人就好上了。用他們的話說:好想牽手,終于得逞了。小梁告訴我,婚姻如果沒有真正的愛情來維系怎能持久?!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的經歷,共同的價值取向,以及深厚的感情基礎,那么這場婚姻必定是以悲劇結尾。愛情不是一場游戲,婚姻更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戀愛的延續。其實,曾經一起笑過的人很容易忘記,但是一起走過,一起努力過,一起哭過的人卻可以銘記一生。也許是他們還沒有成婚,所以才這樣認定,反正他們不贊成把婚姻說是一座圍城。他們堅信好的婚姻實際上是兩個相愛的人最終共同生活,共同分擔生活道路上的艱難困苦,時時刻刻分享美好,分享心情,共同創造彼此美麗的未來。那么完全物質化的婚姻除了俗不可耐的銅臭之外根本看不到愛情結出的果實。說白了,那是婚姻雙方靈魂空虛的表現。這是他倆的理想,他們正在為此奮斗。祝福他們!
登山隊里生命的故事還在不斷地演繹著,戶外活動給了年輕人一個互相了解的平臺,老大哥老大姐們這樣告訴小弟小妹們,喜歡她(他)就去接近她(他),好男孩好女孩不是為你一個人準備的,晚了就被別人搶走了喲。期待他們走出更多彩的明天!在這里用他們自己的話為他們的生活做個注釋:我們為什么要走?因為路在那里,因為我們走過的地方就成為了路。肩上的背包并不輕,用雙腳前行也不會比坐車舒服,我們不是自虐狂,走是一種生活態度,像一首英文歌說的,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于我而言,只有站起來,一直向前走。草原很美,坐車看草原,就像一部風光片,而我們,卻有幸把這部電影的膠片拿出來一張一張細細地欣賞。
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伙伴或者終身伴侶,日久見人心,也許你需要幾年的時間才知道誰是你真正的朋友或伴侶。但在路上,幾天的時間就能讓你很好地做出判斷。當彼此都很疲憊時伸過來的手,請你一定要抓住,這是你可以緊緊握住一輩子的手;當你們口渴難耐卻分給你他最后一口水的時候,請用你一輩子的眼淚去償還;當你邁不出腳步走不動路的時候,接過你肩上的背包壓在自己肩頭的那個人,可以永遠地倚靠在他的肩上。我們走的路不算太長,但已經足夠分辨誰是我們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