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設立環境保護部,到現在整一年。這個部必須面對的是在中國政府投入4萬個億以保經濟持續增長的方略實施中,有可能出現的對環境和生態的進一步破壞的狀況。
2008年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啟動。聯系此前衛生部和原來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合作項目,及在中國惡性腫瘤已越過腦血管病和心臟病成為排名第一位死因,衛生部在公布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調查時稱:“這與環境、生活方式有關”,應促使每個人警覺。環境被污染和生態被破壞正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并直接威脅著我們之中一些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中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也在2008年展開。希望這一普查的結果不只是政府相關部門知道,不只是供政府工作參考,而是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向全社會公開,使每一個想知道的公民都能了解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到底被污染到什么狀況,誰應該為之負責。
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環境與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它的成員包括衛生部、環境保護部以及發改委、財政部、安全監管總局等近20個中央部、委、辦。希望他們不負眾望,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之時,“環境污染帶來的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平衡破壞以及公眾健康危害,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增長和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成為政府做出每一項決策時要考慮的問題,使寫入文件的要將“環境與健康列入政府優先工作領域”,“著力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確保環境和健康得到有效保護”的提議落到實處。
中國政府設立環境保護機構始于1973年,當時公眾根本不知道有害自己健康的污染已經迫臨。第二年,政府決定“五年(即1979年)控制,十年(即1984年)基本解決污染問題”。四年后(1978年),政府又提出:“下決心在1980年底控制住污染,到1985年基本解決污染問題”。現在,距離后一時限(1985年)已經過去了二十四年,中國的環境和生態問題正日益嚴重——否則也用不著將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我們能不能有效地遏制環境和生態繼續惡化呢?
不管是實為“末端治理”的對違法排污的罰處,還是十七大提出的治本之法——改變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治理污染,修復生態,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需要的都是行動。尤其是黨政機關的行動,也就是“做實”,或者用在過去習慣了的說法,叫做“落實”。
環境,是關系民生的大事,關系一個一個的人能不能健康地生存,而不為污染和生態被破壞所害。
環境問題,不應是被用來作為調整經濟(如控制經濟過熱)的工具,不應被用作不同主張間爭執、施壓或者反施壓的工具。
事關民生——如果真正“以人為本”,真正希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真正希冀“永續發展”(十七大報告),就應該把改變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治理污染,修復生態,持續地按照既定的目標做下去。不為任何一時一事的情勢變化(如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動搖——因為環境被污染和生態被破壞,是關系一個一個的人的生存質量,關系人類發展的大事;環境被污染和生態被破壞所造成的惡果在很多時候是事后無法消除的。
2009年,即在環境保護部設立一年后,環境保護部面臨嚴峻考驗:它及與它相聯系的地方各級環保局能不能恪盡職守,在應對金融危機,投入4萬個億的時候,不為部門、地方、利益集團的決定所左右,開“綠色通道”,“特事特辦”,簡化工作程序,加快審批進度,滿足項目開工要求。而要像總理溫家寶向世界宣示的那樣——“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應對與環境、生態相關問題的“決心絕不能動搖,行動絕不能松懈”。
一年前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的環境保護總局升格作為國務院組成部分的環境保護部,曾被一些人看做是大事,其實,升格的作用和意義是有限的;升格之后的環境保護部遠沒有像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樣。除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以及全國污染源普查啟動外,環境保護部只是繼續了舊時總局的日常工作,不說乏善可陳,也少使人振奮之舉。 作為政府環境保護機關需要的是動大手術——大規模地增加編制,增加經費,擴大權限,全國統一管轄(改變地方政府環境保護局負“招商引資”職能、代地方政府向中央說項和對地方環境違法難以裁處的狀況),同時,加大責任,實行嚴格官員問責,公開信息,放開公眾參與空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國民少受或免受污染和生態被破壞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