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八個月的時間,丹麥就已經開始忙著安排來自全世界領導人的到來了。報紙上天天都能看到關于氣候變化的文章,連丹麥女王Margrethe新年伊始致辭的時候也說到了COP15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
這一次會議為什么這么重要?是因為原來的《京都議定書》快要到期了。丹麥環境和能源部長Connie Hedegaard 會面臨最大的挑戰,領導COP15做出一個新的協議。但因為經濟危機當中,各個國家都想保護自己的工業,所以讓全世界的領導們減少煤與石油使用相當不容易。因此Connie Hedegaard提出了一個新的對策,她把這個新的概念稱之為“丹麥模式”。丹麥的環境部長希望說服全世界的領導們,可以一邊增長GDP, 一邊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她想強調的是,危機期間不單是社會面臨困難的時候,也是社會轉型產生新的機會的時候。
為了類比,Connie Hedegaard談出丹麥自己的經驗。丹麥原來完全依賴阿拉伯的石油,但因為1973年石油危機的出現,丹麥不得不轉型尋找另外的能源。在這個過程當中丹麥變成了風力發電最發達的國家。雖然很費力,丹麥并不后悔那一次轉型。因為那個時候的經驗證明,不但對環境好,而且也很賺錢。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丹麥的風力發電。
石油危機
四十多年前丹麥社會完全依賴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因為油價便宜,所以政府不懷疑這個強烈的依賴。但1973年突然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為了懲罰以色列的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把原油價格上漲了好幾倍。很多西方國家包括丹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丹麥政府甚至有一段時間禁止私人車輛周日行駛。
石油危機以后丹麥就不敢繼續盲目依靠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了。一開始丹麥政府準備利用核能替代石油,但因為核能的安全跟廢料問題不好解決,所以有一些人站起來反對該計劃,那些人是丹麥環保理想主義者。
核能的失敗
20世紀70年代不單是石油危機,也是丹麥環境保護民間團體真正開始出現的時候。原因是好幾十年的工業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污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草根組織用游行的方式向國家政府反映他們的態度,反對核能就是其中一個內容。
在人口只有500萬的丹麥,街上就有好幾萬人游行抗議核能。最后政府不得不放棄核能計劃。我媽媽那個時候也參與了這個活動,她可以算是丹麥第一代環保主義者。后來她一直堅持這個立場。環保好,污染不好,她就是這樣分析世界的。一打開她的冰箱, 就會明白這個道理,里面沒有一種食品不是有機的。垃圾也是分類處理的。只要還能使用,東西就一定不能隨便扔出來。有時候我幾乎受不了她的羅嗦。但今天龐大的維斯塔斯公司要感謝像我媽媽那種固執的理想主義者,因為風力發電競爭力最弱的時候,就是環保主義者推動風能發展的。可以說風力發電今天的成功,是20世紀70年代改變能源結構的一項副產品。
一路順風
風力發電在丹麥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890年Poul La Cour 已經成功地做過用風力發電的試驗。但風能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而且也不穩定。當時風能根本沒有辦法跟石油比。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與環保主義者的出現改變了政治家的想法。1973 年后丹麥政府除了價格便宜以外,也開始看重能源自給跟能源干凈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風能的競爭力明顯地提高了。
為了鼓勵丹麥人自建風車,國家也開始大量地補貼風能的發展。按丹麥1976年的能源計劃,政府希望丹麥能達到6萬私人風車。這個數字丹麥一直沒有達到,但政府的支持很是重要。沒有國家的補貼,風力發電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巨大的規模。政府肯定也不后悔那一次轉型,因為能源技術是過去三十年內,丹麥出口表現最好的。
丹麥模式
目前風電占丹麥總發電量的20%,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也是丹麥的驕傲。丹麥環境和能源部長Connie Hedegaard這幾天一直在宣傳她的“丹麥模式”,連在中國的網站上也能查到她的這個說法。丹麥最近成功地一邊增長GDP,一邊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雖然GDP增長了45%,但能源消耗只增長了7%。聽起來很了不起,但也有Connie Hedegaard沒有說到的地方。一個是丹麥已經不是生產國家,很多公司把生產的部分轉移到人工便宜的國家。另外,除了總電量中有20%來自風力發電外,其余60%以上來自燒煤的發電廠。煤是一個化石燃料,限制用化石燃料就是COP15的目的。這些地方不能照搬丹麥模式。
Connie Hedegaard這些稍微不正確的地方也可以原諒,因為說服全世界的領導們不要用化石燃料并不容易,所以COP15成功有一定的難度。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一直沒有正式批準原來的京都議定書。可是這一次也許美國的態度會改變,因為美國的新總統奧巴馬最愛用上的詞:Change(改變),跟全世界共同的需要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