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崎駿,日本著名動畫片導演,1941年1月5日生于東京,是日本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時也是日本三代動畫家中承前啟后的精神支柱,主要作品包括《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幽靈公主》、《 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等,曾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獎項。
走出東京近郊的“東小金井”車站,路邊蘆葦迎風搖曳,一幢由綠樹環抱的木造小屋,靜靜佇立在秋陽下,幾只貓咪在門口悠閑地伸伸懶腰。很難想象,這里就是一出手就以“上億日元”票房起跳的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創意發源地。
宮崎駿何以成為日本動畫界大師?諸多事跡可以為證。
日本2008年度熱門商品第三名《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就是宮崎駿的動畫片,創下145億日元票房,觀眾超過1100萬人。事實上,日本電影史上十大賣座電影中,宮崎駿就占了三部,其中《千與千尋》更以304億日元創下最高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當然,宮崎駿在文化創意產業界的地位,絕不只是靠票房數字來衡量。他更突破國界藩籬,擄獲歐美市場,作品中的文化價值獲得國際肯定。例如,《千與千尋》在美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片獎,在歐洲更一舉奪下柏林影展金熊獎,這是史上首次有動畫片獲此殊榮。
《時代》雜志2003年評選宮崎駿為二十位“亞洲英雄”之一。理由是,宮崎駿雖非日本動畫之父,但極富創意的說故事能力,使他超越同行,成為日本動畫的代名詞。
在泡沫經濟鼎盛時,他用《龍貓》喚醒人們對單純質樸的渴望;金融風暴動蕩時,他用最簡單的故事,道出愛與承諾的本質。不安定的年代中,他成功將“希望”營銷到世界各地,讓遺忘已久的童心,逆風啟航
永遠的暢銷法則:販賣“希望”
六十七歲的宮崎駿,滿頭白發、白胡須,只有黑框眼鏡后的兩道眉毛是黑的。平常總是一身輕便工作服的他,為了接受采訪,特別換上筆挺西裝,神色顯得有些緊張。
然而,當話題聊開、氣氛熱絡之后,宮崎駿一笑起來,眼睛就成一條線,咧開的白牙里發出“嘻!嘻!嘻!”帶著氣音的笑聲,像個調皮搗蛋卻沒被大人抓到的得意小男孩。
心里永遠住著一個小孩的宮崎駿,說故事的方式,就是秉持童心看世界,直指事物的本質,讓想象力恣意馳騁。無論時代如何變動,他始終透過動畫,傳達一項永遠為世人所需要的價值──希望。
例如,在日本即將邁入泡沫經濟鼎盛期之前,宮崎駿1984年就以《風之谷》提倡環保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人類文明必須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1987年,日經指數漲破兩萬點,1989年更漲到三萬點,消費欲望高漲。在紙醉金迷氣氛正熾時,宮崎駿卻推出反璞歸真的《龍貓》。
宮崎駿表示,創作《龍貓》的用意,就是想要制作一部幸福又溫暖人心的動畫,讓人看完之后,懷著歡喜、愉快的心情回家。
希望,不是憑空想象而來。對宮崎駿而言,他用兩個方法發現希望的存在,一是“觀察”,一是“相信”。
希望大師宮崎駿的繆思就是兒童。因此,他特意在吉卜力工作室旁,設立了一家幼兒園“三匹熊的家”,就讀的小朋友全是吉卜力員工的孩子。
“我每天都會去偷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在這過程中,發現小朋友每天都在成長,這會帶給我創作時的勇氣與動力,”宮崎駿感性地說,“我覺得這些小朋友其實是給大人們一些希望。”
訪談到一半,宮崎駿起身到后面為壁爐添加柴火,一位工作人員趕過去想幫忙,他輕輕揮手婉拒,順便拿起一根燒得火紅的木柴,為自己點一根煙。即使冬天,宮崎駿也堅持不用暖氣設備,而選擇可以“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木材來生火取暖。
宮崎駿的信念是“只要相信,就有希望”。他相信,“早已遺忘的東西”、“未曾留意的東西”、“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這些到現在一定都還存在。
這其中,有著宮崎駿自己感情的投射。宮崎駿六歲時,母親因肺結核住院長達九年,因此,他放學回家后,必須幫忙照顧兩個弟弟。為了安撫哭鬧的弟弟,他在紙上畫畫、說故事,無形中奠定了他往后的動畫生涯。
“靜下來”的魅力
將一生投注于動畫的宮崎駿,為什么能夠如此成功,并且成為西方接受東方文化的領頭代表?
美國動畫大廠皮克斯創意總監拉賽特點出關鍵:“宮崎駿作品中蘊含東方的‘靜的能量’,這跟美國電影講究熱鬧緊湊、總是‘砰!砰!砰!’的風格很不一樣。”
宮崎駿強調,創意的東西最不應該全球化,他也不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談國際化。外國觀眾是從不同文化中尋找身為“人”的共通點,而不是相異點。因此,無須一味追求國際化,人性中共同的情感,自然就能跨越國界,感動不同國家的人。
例如,許多大人與小孩是在看過《天空之城》后,開始抬頭仰望藍天中的云,欣賞天際美景的變幻;看了《龍貓》之后,在散步時,開始留意道路兩旁的野花,以及冒出地面的嫩芽。在繁忙的生活以及在金融危機下對于未來的不安感,會讓人想要靜下來思考,珍惜身邊遺忘已久的美好,這,就是人性的共同點,沒有國界之分。
宮崎駿曾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說:“我們都懷著進退兩難的心情,活在這個進退兩難的現實社會,如果能夠掙脫出來,讓自己的世界更加自由開闊,我們必定可以變得更加強壯勇敢,使自己的存在更有意義。”
日本迪斯尼前社長、現任吉卜力工作室社長星野康二表示,迪斯尼電影比較直接,宮崎駿的作品則比較復雜。因為,宮崎駿認為人性不是那么簡單的愛與恨、好人或壞人,現實世界其實復雜多了。
宮崎駿不只是以“希望”為動畫主軸,在營銷方面,也以提升觀眾的期待為主要策略。因為,現今的營銷宣傳都在“比大聲”,各種商品在媒體上奮力叫賣。結果,聲音太多、太雜,卻讓顧客什么也沒聽見、什么都記不住。
宮崎駿2008年動畫《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反其道而行,采取一種“靜水深流式”的反向操作營銷手法,提前布局,蓄積能量,在最后的關鍵時刻產生爆發力。這項由吉卜力制作人鈴木敏夫提出的創意營銷,做法是這樣的:
鈴木敏夫陸續讓單曲、音樂錄像帶、電影預告,在半年內一步一步曝光,慢慢營造觀眾的好奇與期待。等大眾期待度到達頂點,他才火力全開,讓波妞(動畫片主角)的聲勢到達最高點。這就好像賽車起跑前,把油門緩緩催到頂點之后,霎那間松開離合器時的急速狂飆那般的威力。
結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去年一上映就沖上日本全國票房之冠,一舉擊敗好萊塢大師史蒂芬史匹柏的《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并蟬聯六周冠軍。

向宮崎駿學管理
宮崎駿領導的“販賣希望”團隊,從1985年的數十人,已經發展至今天150人的團隊,這是他面臨的管理挑戰。
“我們受他影響很深,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受他影響,”近藤勝也說,跟宮崎駿一起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宮崎駿熟知他們所有的優缺點。“在我們的生命里,即使父母也不見得熟知我所有的優缺點,對我來說,這是很幸運的事情;但反過來說,這也像握有我所有的把柄,有點像是成為他的俘虜。”他說。
其實,不只是宮崎駿影響著他的員工,員工也影響著他。宮崎駿跟吉卜力工作室的團隊,已經形成一種密不可分、交互影響的正向關系。
例如,當宮崎駿在創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時,創意天馬行空,他把波妞踏浪而行的海浪變成云的形狀、甚至長出眼睛。對此,宮崎駿有點退卻,不確定這樣的做法好不好,此時,員工紛紛鼓勵他:“哇,這樣好棒喔!”于是,身為老板的宮崎駿,反而是在團隊成員的鼓舞下,把創作繼續堅持下去。
宮崎駿在《出發點》書中,透露出他的管理哲學:
一、要求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做好自我管理,并擁有向心力、腳踏實地,而不是只靠一、兩個特別優秀的“明星球員”來撐場面。
二、高層管理者或經營者要時時重視每一位員工,把這群人當成創作的功臣。
三、領導人必須維持一個便于人才持續創作的環境,在能夠確保動畫質量的前提下,培養原創的生力軍。
四、工作室的形態在做完三部動畫之后就會開始僵化,創作人才會慢慢變得保守、只為養家糊口而留下。因此,必須朝企業的規模邁進,招考新人、建立研修制度,并且調高薪資,而且調薪對象是基層而非高層。
五、保持隨時吸收新人的彈性,并培養新一代監制人才,讓吉卜力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也讓工作團隊充分發揮他們的本領。此外,不把吉卜力工作室當成私有財產,歡迎有實務經驗的人帶著作品來敲門,利用吉卜力的環境創作出好的作品。
六、動畫制作的流程跑得愈長,制作計劃就要愈嚴密,而且必須在跑完全程之前妥善運用每一分預算與時間。要是沒有這些盤算,錢會突然不見,也不知道用到哪里去;有時候閑得發呆,有時忙翻天。
事實上,宮崎駿的動畫生涯,是一種“慢熟人生”。他在大學時念的是政治經濟系,卻熱衷于畫漫畫,畢業后不做相關科系的工作,進入動畫公司上班,直到四十四歲才創立吉卜力工作室,推出《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等大受歡迎的作品。
這期間,他經歷日本泡沫經濟從鼎盛到破滅,也眼看著網絡科技迅速席卷全球。縱然這個世界有順境、有逆風,人生時有溫暖、也常令人嘆息,然而,宮崎駿從來不放棄“希望”,始終透過他的動畫,提醒人們注重環保與反戰,懂得珍惜身邊的美好,為孩子的未來留下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空間。
這樣的精神,正是現今這個金融崩潰、人心惶惶的逆風世局中,最應該學習的堅持與價值。
作者:張漢宜
出處:臺灣《天下雜志》2009年1月